肖源遠 黃璐



摘要:目前康養住區的景觀設計多集中于視覺層面,很少考慮聲環境。梳理前人的聲景研究成果,把聲景概念引入康養住區景觀設計,從合理劃分聲景功能區、充分利用自然聲景、合理配置人文聲景、按需控制人工聲景4個方面探討了聲景設計方法,同時以南沙濱?;▓@為例,通過聲源采集測試、問卷調查及訪談了解小區聲景現狀、問題以及住區老人對聲景的需求,提出具體的聲景設計優化策略,為康養社區的景觀建設提供了新的思路。
關鍵詞:康養住區;聲景設計;音樂景觀;健康效益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1-2641(2021)04-0027-04
收稿日期:2021-03-22
修回日期:2021-06-28
Abstract: Currently, landscape design of healthcare residential areas usually focuses on visual elements and gives little consideration to sound environment.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soundscape concept in the landscape design of healthcare residential areas through combining the results of previous research on soundscape, and discusses the soundscape design method from four aspects: reasonable division of soundscape functional areas, full use of natural soundscape, reasonable allocation of human soundscape, and control of artificial soundscape according to demand. Also, by using the example of Nansha Strand Garden, the soundscape status of residential areas is discussed and the elderlys demand for soundscape is evaluated by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questionnaire survey. Additionally, a specific optimization strategy for soundscape design is put forward, providing a new idea for the landscape construction of healthcare communities.
Key words: Healthcare residential area; Soundscape design; Music landscape; Health benefits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我國于1999—2000年進入老齡化社會,至2019年60歲以上人口超2.5億,比例達18%。老年人的孝養問題難以解決,此乃全社會面臨的客觀現實[1]。孝道傳統觀念使居家養老成為我國老年人養老的主要模式。因此,為老年人提供修養身心、醫養結合的康養住區勢在必行??叼B住區人居環境的景觀設計除滿足安全、舒適、愉悅、有歸屬感等要求外,還應關懷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但是,目前康養住區景觀設計多集中于視覺層面,聲景常被忽略,即便有所考慮,也大都從噪聲控制角度出發[2]。
聲景,也稱“用耳朵捕捉的景觀”[3],最早于20世紀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由加拿大作曲家莫雷·謝弗(R. Murray Schafer)提出[4]。2014年國際標準化組織作出其定義,即在特定的情境中,被人們感知、體驗或者理解的各類聲音環境的總稱,這促進了國內外學者的相關研究及應用[5]。聲景不局限于聲音的物理屬性,而是強調人的感知,發掘聲音中所蘊含的各種意義,并賦予其情感維度[6] 。
近年關于聲景的研究取得了較大突破。以“聲景”為標題、關鍵詞、摘要在中國知網(CNKI)數據庫進行檢索,結果顯示聲景領域的發文數量(包括期刊、碩博士論文、會議論文等)在1992年僅為5篇,到2009年突破100篇,2020年達510篇,遞增趨勢明顯。近年相關聲景的研究對象不僅包括公園綠地、校園、城市廣場,也涉及住區、園區、歷史街區;常用的調查分析方法有聲測量、聲漫步①、調查問卷、訪談、人工神經網絡②等。聲景觀的概念引入到景觀設計中,不僅拓寬了景觀設計視角,而且完善了景觀設計方法。葛堅認為聲景是景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并在以往景觀規劃中以視覺為中心的模式中融入聽覺元素,提煉出“正、負、零”的聲景設計手法[7];劉濱誼提出借聲、補聲、反襯、掩聲及聲音的綜合利用等聲景的設計方法[8];黃一如提出住區運用“通感”和“聲遮蔽”的設計方法,從視覺和聽覺兩個方面營造良好的住區聲環境[9]。好的聲景設計不僅能提升環境體驗,而且對公眾健康也有顯著影響。Alvarsson等觀察得出自然聲(50 dB)能更快速地幫助人們從交感神經的激活中恢復,有效緩解生理應激[10];張圓研究發現,視聽覺和諧度高的景觀環境能夠更好地幫助病人恢復健康[11];袁曉梅研究發現借鑒中國古典園林中自然與人工聲景結合、意境營造的設計手法,能夠提升健康住區療愈效益,有助于健康生活模式的形成[12];孟曉惠提出通過植物配置引入鳥語蟲鳴、風吹以及雨打植物等自然聲音,以刺激老人的聽覺系統,從而達到調節情緒的效果[13];劉博新認為應加強園林的多重感官刺激營造,如水流聲景能激發情感,使身體壓力緩解作用加強[14]。前人的研究肯定了大自然的聲音對人的生理及心理健康,甚至對疾病的有益作用,但是尚未形成基于健康理念的系統聲景設計方法。因此,本文探討康養住區聲景設計方法,以期為健康理念下的聲景設計提供思路。
1康養住區公共空間的特點
老年人因體力下降,活動范圍和內容受限,但依然喜歡參加社會、集體和文體活動,以及一些靜態活動。因此,康養住區與普通住區的公共空間在服務對象、場地處理、功能配置、聲景設計等方面都存在較大差異(表1)。
康養住區公共空間包括公共綠地(也稱集中綠地)、宅旁綠地、公共服務設施所屬綠地和道路綠地[15]。公共綠地尺度較大,綠化種類多,是住區休閑和交往活動的主要場所,多被設計成兼具景觀和便于活動的場所,配置樹木、草、水、亭、臺、樓、閣等,為患病老人提供特殊的康養花園,玩耍棋牌、閑談交往的小徑涼亭。這種融合大自然健康效益的互動環境,同時配合適宜的護理方法創新,能有效提升患者的整體生活質量[16]。宅旁綠地為住區建筑物之間的開敞空間,用以滿足日照要求、隔絕視線干擾與通風采光,是老弱婦孺最易到達的地方,也是活力顯著的地方,多布置有座椅和小品、樹木、花草。公共服務設施所屬綠地和道路綠地有一定的隱秘效果,也利于交往與休閑活動。
2康養住區聲景設計方法
住區規劃結合聲景設計,對塑造景觀和提升舒適度有一定的作用,能增加住區公共場所的利用率,滿足現代人們視覺和聽覺享受的要求。通過綜合利用各種聲音,讓自然聲景和人工聲景并存,與空間功能、場景氛圍協同,形成最賞心悅耳的聲景[8]。本文基于對聲景現狀的調研及主觀評價分析,找出問題,針對性提出聲景設計方法:合理劃分聲景功能區、充分利用自然聲景、合理配置人文聲景、按需控制人工聲景(圖1)。
2.1劃分并協調聲景功能區
在康養住區中依據空間的功能類別分區設計聲景,有利于強化環境對心理的調適,實現功能目標。首先根據不同功能,結合聲學虛邊界[17],確定分區邊界和手段,合理劃分聲景功能區。對不同場地的使用者及視覺與聽覺的關系進行研究,確定各功能區的聲音主題,并讓聲協調地融合成為景的一部分。
2.2利用自然聲景營造康復性景觀
中國園林自古以來重視園林聲景,常借自然聲景與蕉園、竹海、松林等園林要素相結合,營造“雨打芭蕉”“春聽鳥聲”“萬壑松風”等意境[18]。在中國古典園林中,鳥鳴、蟲吟、風雨聲、流水聲等刺激人的大腦,舒緩其壓力,改善其情緒,從而達到預防、治療疾病的康養作用。因此聲景設計應最大程度地利用自然資源,通過植物配置,使其與風、雨等自然元素相互作用,產生自然聲景;同時吸引野生動物覓食、棲息,進而創造聲音。此外,可考慮引入潺潺水聲,設計噴泉、跌水、瀑布等水景;還可以參考日本“Shiru-ku Road”公園的做法,設置收集聲音裝置,讓使用者更容易聽見風吹樹葉聲、蟲鳴聲等。
2.3合理配置人文聲景,增強體驗感
從公共空間的功能和情景出發,選擇協同的聲景,設置隱形音箱,播放不同樂曲,形成不同時段的聲景,以烘托對應的功能空間效果,增加場所體驗感。比如,在打太極拳或者跳廣場舞的健身場地,可選擇播放旋律積極向上、情緒歡快、富有動力或鏗鏘有力、奮發向上的樂曲,如《步步高》或《賽龍奪錦》[19]。而以休閑為主的宅旁綠地,宜安排“靜”“輕”“慢”的聲景,如浪漫鋼琴曲、小提琴或者薩克斯音樂。在室內外結合部的灰空間,可同時播放錄制的自然聲景和適宜的音樂,如廣東音樂《雨打芭蕉》搭配雨聲、《步步高》夾雜鳥叫聲、《泉水叮咚響》或者《藍色多瑙河》搭配溪水聲等,以提升康復效果。
2.4提高人工聲景環境舒適度
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為使大多數人在晝間不受嚴重干擾,戶外噪聲級不要超過55 dB;而夜間噪聲級不超過45 dB[20]。依據此對人工噪聲進行管控。已建小區若噪音超標,宜采用環境設計方法降低或消除噪音,如通過植物綠化、水景設置、建筑屏障等。住區開放空間舒適的聲音能改善人們的情緒,增強人們活動的氣氛。此外,不同聲景創造不同的心理情緒,應根據康養住區老年人不同年齡段和不同健康狀況需要,設計不同功能空間的聲景。
總之,在前述原理基礎上將聲景合成、制作、編排以及播放設計與管控等納入技術體系,規范設計,提高水平,方能達成人們康居康養的目標。
3南沙濱?;▓@案例分析
廣州南沙區濱?;▓@(圖2)依托粵港澳合作示范區建設,吸引港澳老人前往養老居住,社區內含有不同類型的戶型設計,滿足多元化的養老需求。項目組對樣地進行聲源采集測試、問卷調查及訪談,了解樣地聲景現狀以及住區老人對聲景的需求和看法,內容主要包括住區老人的日常休閑活動情況、聲源現狀、老人對各類聲源的喜好及需求等。共發放調查問卷112份,收回105份,有效問卷100份。
3.1聲景現狀
調查結果顯示,住區老人的日常娛樂休閑活動主要包括晨練、散步、健身、下棋、打牌、交流等,每天7:00—9:00、10:00—11:00、19:00—20:00 為戶外活動的高峰時期,常見2~4人或6 人以上的群體活動。自然聲源主要集中在小區東部中心綠地,此處樹木茂密,動物繁多,有風吹樹葉的沙沙聲和鳥鳴蟲叫聲,夏季夜晚能聽到此起彼伏的蟬鳴聲。小區中部的運動場地匯集了廣播聲、音樂聲、嬉鬧聲、談話聲等各種聲音。小區西側、南側臨近市政道路且底層設有商鋪,經常能聽到汽車聲、叫賣聲,喇叭聲等。住區現狀的聲源主要分為3類:樹葉聲、風聲、雨聲、雷聲等自然型;談話聲、嬉鬧聲、腳步聲等生活型;交通聲、音樂聲(指收音機類等器械音樂)、健身器材聲等人工型。同時測量得出,南沙濱?;▓@日間人行道平均聲壓級(LAeq)為45~55 dB,靠城市道路區域的為55~65 dB。
受訪者喜歡的聲音有鳥語蟲鳴、風雨聲、樹葉聲、音樂聲、談話聲等,不喜歡的聲音為交通聲、腳步聲、吵鬧聲等(圖3)。有75%的受訪者不滿意住區現有聲景,有80%希望小區能增加背景音樂,表示喜歡前往有聲景的地方,認為自然聲景及音樂有益于身心健康。受訪者還提到如果休閑娛樂活動(打拳、下棋、打牌等)場所設有背景音樂會更好,能增強鍛煉的熱情和效果。
現狀主要存在問題有:小區東部中心綠地的自然聲源豐富,但平時播放喧鬧的音樂,與視覺景觀對比強烈;中部廣場由于活動種類繁多,互相干擾,聲景雜亂;組團綠地的音響布置位置單一,音量較大且音質較差,導致本應作為交往空間背景聲的音樂變成了前景聲;靠道路區域噪音較大。
3.2聲景設計優化策略
根據現狀調查結果及老人日常休閑娛樂活動情況,將住區聲景功能分區并確定聲音主題,形成自然、運動、藝術、休閑等4大聲景區(圖4)。結合各區的功能活動類型,并針對存在問題,進行對應的聲景優化改造。
3.2.1自然聲景區
將中心綠地規劃成自然聲景區,充分利用蟲鳴鳥語、水聲、風雨聲等自然聲音,營造與自然對話、觀賞景色、放松身心的場所和康復性景觀。根據該區的聲源現狀,建議增加自然水聲聲源的配置,如水景(局部改造成噴泉、小瀑布、跌水等動態形式的水景觀);通過擴音裝置或其他景觀小品收集、“放大”自然界的聲音,讓老年人充分感受大自然的聲景。如無經濟條件改造,也可以播放一些與自然聲音相關的音樂,如《泉水叮咚響》《小河淌水》《雨打芭蕉》等。
3.2.2運動聲景區
運動聲景區主要設在住區中部,遠離住宅,其步道、廣場以及各種健身器材,為老人提供良好的晨練、健身等活動環境。建議統一分時段播放樂曲,以歡快且富有動感的樂曲為主,如《中國功夫》《萬里長城永不倒》《步步高》等,改變聲源繁雜混亂的現狀,并通過音樂與運動相配合,營造協調的運動氛圍。
3.2.3藝術聲景區
藝術聲景區設置在廣場一角,為老年人提供開展書法、詩詞、繪畫等藝術活動的場所,其聲景配置首選中國古典音樂,與藝術氛圍相協調,定時播放,增強場所體驗感。可選用古箏、笛、簫及琵琶等演奏樂曲,如《漁舟唱晚》《夢里水鄉》《春江花月夜》等傳統藝術精華。這些音樂若靜謐,若悠揚,若平淡,若激昂,與書畫之氣、之韻有異曲同工之妙,可以陶冶情操,使人心情舒暢。
3.2.4休閑聲景區
組團綠地作為休閑聲景區,是老人進行聊天、下棋、打牌等日常休閑娛樂活動的場所。采用環境設計方法降低噪音,在外圍通過植物配置與景墻結合,降低交通聲、叫賣聲等人工噪音,營造相對安靜私密的環境,提高環境舒適度。同時可在綠地中或花叢里設置隱蔽型音箱,播放輕柔舒緩的樂曲作為背景聲,如《泉水叮咚響》《小河淌水》《良宵》等。這些音樂節奏旋律優美,讓老人活動時不被打擾且能感受到音樂的氛圍。
4討論
結合情景、融入聲景的全景式以及符合康養條件,是城鎮住區建設的重要發展方向,體現出對老年人、殘障者等弱勢群體的關懷,有利于解決當下社會老齡化、獨生子女壓力大等社會矛盾。但是,目前聲景植入還存在局限性:1)目前關于聲景設計之科學、技術問題的研究尚有待深入,缺乏相應的理論和實踐指南供設計者參照;2)聲景制作應依據試驗數據并需要一定的設備才能較好地完成,簡單地選用樂曲、錄制自然的聲音或將上述兩者剪輯融合都難以達到較好的效果;3)康養社區應有支撐居家養老的公共建筑配套,如托老所、康復室等,這些室內空間也應有相應的聲景設計;4)植入聲景會增大投入和管理的難度等。種種問題都有待行業繼續努力,逐步深入研究和解決。
注:圖2來自廣州城建開發設計院有限公司;其余圖片均為作者自繪。
參考文獻:
[1]王新茹,孫祎涵,王佳琦,等. “健康中國”戰略下構建醫養結合智慧養老服務平臺[J]. 中國市場,2021(8):53-54.
[2]王燚,包志毅. 聲景學在園林景觀設計中的應用及探討[J]. 華中建筑,2007(7):150-152.
[3]葛堅,趙秀敏,石堅韌. 城市景觀中的聲景觀解析與設計[J]. 浙江大學學報(工學版),2004(8):61-66.
[4]張道永,陳劍,徐小軍. 聲景理念的解析[J]. 合肥工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1):53-56.
[5]何謀,龐弘. 聲景的研究與進展[J]. 風景園林,2016(5):88-97.
[6]劉愛利,劉福承,劉敏,等. 國內外旅游聲景研究進展[J]. 旅游學刊,2014(3):114-126.
[7]葛堅,陸江,郭宏峰,等. 城市開放空間聲景觀形態構成及設計研究[J]. 浙江大學學報(工學版),2006(9):1569-1573.
[8]劉濱誼,陳丹. 論聲景類型及其規劃設計手法[J]. 風景園林,2009(1):96-99.
[9]黃一如,謝薿. 住區聲環境研究綜述[J]. 住宅科技,2017,37(9):18-23.
[10] MATILDA A,PETER J,MATTIAS W,et al. Inducing Physiological Stress Recovery with Sounds of Nature in a Virtual Reality Forest—Results from a Pilot Study[J]. Physiology & Behavior,2013,118:240-250.
[11]張圓. 城市公共開放空間聲景的恢復性效應研究[D]. 哈爾濱:哈爾濱工業大學,2016.
[12]袁曉梅,周同月. 面向壓力人群的康復景觀循證設計及療愈實踐[J]. 住區,2020(6):49-57.
[13]孟曉惠,裴玉,馬磊. 公共健康視域下社區適老性景觀設計建構[J]. 中國建筑裝飾裝修,2020(12):116-117.
[14]劉博新,徐越. 不同園林景觀類型對老年人身心健康影響研究[J]. 風景園林,2016(7):113-120.
[15]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 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規范:GB 0180-2018[S]. 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8.
[16]袁曉梅,王祎,謝青,等. 我國典型失智老人照護單元公共空間療愈性目標設計研究[J]. 南方建筑,2019(2):27-31.
[17]吳碩賢. “虛墻”法及其在交通噪聲計算中的應用[J]. 聲學學報,1994(4):309-315.
[18]吳碩賢. 《詩經》中的聲景觀[J]. 建筑學報,2012(S1):109-113.
[19]上海音樂出版社. 音樂欣賞手冊[M]. 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5:228.
[20]劉亞芹,周健. 住宅區聲環境質量與設計建議[J]. 住宅科技,2004(1):8-10.
作者簡介:
肖源遠/1988年生/男/江西南昌人/碩士/廣州大學音樂舞蹈學院(廣州510006)/助教/研究方向為鋼琴演奏與音樂聲景營造
(通信作者)黃璐/1986年生/女/廣東廣州人/碩士/華南理工大學建筑學院南方建筑編輯部,亞熱帶建筑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廣州510640)/研究方向為康養住區規劃設計/E-mail:160753712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