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旻君 彭長歆



摘要:陳廉伯公館建于1919年,是近現代廣州出現的西式花園別墅的典型。近百年來受歷史事件和產權變更影響,該建筑幾經改建、加建,其花園原貌更是不復存在。通過遺存調查、文獻考證和歷史圖像互見的三維場景重建的方法,對陳廉伯公館舊址花園進行研究,確定其空間邊界,提取造園風格、園路結構及重要構筑物的尺度與定位等有效歷史信息,推斷重建花園的三維模型,與歷史圖像進行疊加比較,較為準確地復原出空間邊界清晰、平面結構規整的具有西方園林特征的花園。
關鍵詞:景觀遺產;歷史圖像三維重建;嶺南園林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1-2641(2021)04-0047-06
收稿日期:2020-12-15
修回日期:2021-03-11
Abstract: The site of Chen Lianbo Residence was built in 1919 which was a typical western-style garden in Guangzhou in the modern times. Affected by historical events and changes in property rights over the past century, the building has been rebuilt and added several times, and the original appearance of the garden no longer exists. The site of Chen Lianbo Residences garden was studied by means of remains investigation, document research and three-dimensional scene reconstruction of historical images. By determining its spatial boundary, extracting effective historical information such as garden style, road structure and scale and location of important structures, inferring the three-dimensional model of the reconstructed garden, and making superposition comparison with historical images, a western-style garden with clear spatial boundaries and regular planar structure can be restored more accurately.
Key words: Landscape heritage; Three-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 of historical image; Lingnan garden
陳廉伯公館舊址位于今廣州市荔灣區西關逢源路沙地一巷36號,曾為廣東商團首領陳廉伯的住宅,因曾用作商團俱樂部,又稱廣州荔灣俱樂部。作為荔灣涌邊重要地標性建筑,陳廉伯公館規模龐大,建筑精美,且其見證了廣州“商團事件”,因而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科學價值和社會價值,1993年8月9日入選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從現狀來看,陳廉伯公館建筑格局基本完整,但附設西式花園破壞嚴重,歷史文獻和圖像資料所呈現的花園盛景已蕩然無存。2018年底,筆者團隊開展陳廉伯公館的修繕設計,從文物保護的完整性出發,同時開展了陳廉伯公館花園主體部分的復原研究。
作為風景園林遺產保護的關鍵問題,花園復原研究近年為學界所重視。相關研究多見于古代園林,近代園林尚不多見。由于建設年代距今不遠,遺跡尚存,并時有文獻、口述及圖像材料的佐證,近代園林遺產的復原研究不僅應關注空間格局的完整性,更應注重空間尺度的準確性,其技術方法與古典園林應有所不同。鑒于以上認知,作者認為近代園林遺產的復原可采取遺存調查、文獻考證和歷史圖像互見的方法進行三維場景重建,并以陳廉伯公館舊址為例展開實證研究,復原其花園的空間邊界及平面結構,重現歷史圖像及陳氏后代回憶錄中的場景。
1歷史沿革
園主陳廉伯(1884—1944)為南海西樵簡村人,家世顯赫,其祖父陳啟沅是清末著名實業家,1873年在南海西樵創辦了中國最早的機器繅絲廠之一“繼昌隆”,接著在廣州西關楊仁南街開設昌棧絲莊[1]。因主持絲莊業務,陳廉伯的父親陳蒲軒在西關購下位于荔枝灣涌旁葉氏小田園舊址的一部分建造家庭住宅。1914年,位于今逢源北街86號的住宅建成,是一片包含了兩座西式洋樓和大片園林的建筑群,成為陳氏家族在廣州西關的祖宅,長子陳廉伯、次子陳廉仲均居于此。該建筑群現用為荔灣博物館,亦稱陳廉仲故居。陳廉伯從香港皇仁書院畢業后回廣州繼承父業,主持昌棧絲莊業務[2],不久任英國匯豐銀行廣州分行買辦①,來往租界頻繁。利用家族及匯豐銀行買辦的便利,陳廉伯經營絲業致富,并多有擴展。陳廉伯的家族及自身經歷決定了其對西方器物文化的親近,以及美學觀念的養成。
陳廉伯熱衷于清末民初廣東商紳社會的公共事務。他參與組織廣東商團,并擔任多個商會會長的職務[3]。1919年3月,在當選為粵商維持公安會暨粵省商團團長后[4],陳廉伯對商團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和建設,并提出籌建商團俱樂部[5]。1919年8月20日商團評議會表決通過該提議:“籌款五萬元,建俱樂部,內設閱書樓、打波臺、游泳池及一切因地制宜應有盡有之布置。于行樂之中,務合社會教育之宗旨,以為我國俱樂部之模范”①。1920年,陳廉伯在毗鄰祖宅的逢源沙地一巷新建西式花園洋樓一座,即今陳廉伯公館舊址,建成后由陳廉伯及其家屬居住,被譽為廣州西郊最好的住宅[6]。其時,陳廉伯已成為粵商首領,公館亦被其用于商團聯誼及事務商討。
陳廉伯公館由主樓和花園組成。其主樓主體高四層(含地下室),局部五層,室內設大型旋轉樓梯聯系各層。建筑采用西洋古典風格,立面通過墻面材質或檐口飾線分為三段,并通過柱式、弧形墻面、窗楣等裝飾營造了富麗華貴的公館形象(圖1)。根據歷史文獻,花園為西式造園風格,內有大片草地、噴水池、游泳池等,環繞花園設裝飾圍墻,角部設更樓和更亭,平時派武裝把守。因緊鄰荔灣涌,設汽艇碼頭,方便陳廉伯乘艇往返沙面。
1924年廣州“商團事變”后,陳廉伯逃往香港,公館漸趨沒落[7]。其后產權多有變更,曾用作意大利領事館等②。新中國成立后,陳廉伯公館先是分配給部隊作為辦公室,后歸廣東省水利電力廳轄下勘測設計院用作職工宿舍等。1957年的測繪圖顯示,公館花園已建設平房倉庫多處,但水池、亭等園林構筑物尚存(圖2)。1982年,該院向廣東省水利電力廳報稱“文革后期廳、水科所等單位都先后在該址的空地上建設了大小房屋”③。自此,陳廉伯公館花園內部格局已完全改變。
2遺存調查
陳廉伯公館花園原由圍墻環繞,空間邊界清晰明確。2010年,為迎接廣州亞運會的舉辦,荔枝灣涌于春節前開始進行揭蓋復涌工程,陳廉伯公館舊址住戶同時遷出。工程期間,除了拆除花園內加建、亂建的平房外,還適應城市發展的需求,拆除了部分環繞花園的圍墻及可上人走廊。如今,陳廉伯公館花園已成為面向市民開放的公共空間。由于部分圍墻的拆除及部分地面鋪裝的改變(圖3),原私家花園的空間邊界已不復存在。因此,需要先復原花園的空間邊界,才能進一步還原花園的內部格局。
景觀遺產的修復遠比建筑修復更為復雜。由于花園植物的生長特性,以及花園格局更易被改變,景觀遺產往往較建筑遺產更缺乏歷史信息。在美國歷史文化名鎮威廉斯堡(Williamsburg, VA)歷史環境的修復中,景觀建筑師謝克立夫(Arthur A. Shurcliff)和研究者等較早采用“景觀考古”(Landscape Archeology)的方法,從院墻、園路、門道、井、籬笆、臺階的遺存及殘存的植被中獲取歷史信息,修復了歷史區內65個花園和附近其他歷史花園,而成為景觀考古和景觀遺產復原的經典案例[8]。
利用景觀考古的方法,通過現場調查,發現3處對空間邊界的判斷具有重要參考價值的遺存。這3處遺存均位于轉角處,成為判斷花園邊界的控制點(圖4)。
第一處為西南角的入口柱廊。入口平面呈不規則多邊形,采用西洋古典風格,整體為白色,其東側現存一小段柱廊,與荔灣博物館(陳廉仲故居)的二層外廊相連(圖5)。入口首層為柱廊空間,據陳廉伯后代憶述,此處原為汽艇碼頭,其檐口上部有朝向花園內部的西式山花,二層的可上人平臺及走道從荔灣博物館開始,至入口處被截斷。
第二處遺存為西北角更樓。其玲瓏小巧,為西式風格,主體高二層,平面呈正六邊形,二層六面環窗,上有白色半球狀屋頂。更樓主體分別向西南角及東側伸出兩翼建筑體量,為被拆除圍墻及可上人走道的部分遺存(圖6)。
第三處遺存為東北角更樓及部分圍墻。此處與更樓相連的部分圍墻遺存能真實反映花園原有邊界的具體形式:花園內側為柱間距約3 m的柱廊,靠花園外側柱間以紅磚墻砌筑(圖7~8)。
通過相互連結、織補空缺,還原出花園原有的連續邊界。該邊界顯示出陳廉伯公館與相鄰街巷、荔灣涌以及祖宅的關系。由于采用連廊的形式,可實現從碼頭入口到東北角更樓的環游,并可向南延伸與祖宅(陳廉仲宅)相連(圖9)。連廊的外側封閉,確保了花園的私密性;內側為西式柱廊,可供主人駐足休憩;二層為可上人走道及平臺,可供更夫或武裝守衛繞花園打更、巡視。顯然,該圍墻不僅界定了公館的空間邊界,還提供了沿周邊環游的路徑,也增強了公館與相鄰陳氏祖宅的聯系,使得兩者有機地聯系在一起,形成完整的宅院空間。
3文獻考證
除了大量有關人物、事件的文獻史料外,現有關于陳廉伯公館空間描述或記錄的文獻主要有耶魯大學神學院圖書館保存的“陳廉伯將軍花園”歷史照片2幅,以及陳氏七弟陳作海的憶述①。
陳作海描述了空間的使用方式。陳廉伯公館花園內原有大面積草坪,主樓北側有一長寬各約10 m的小型家庭游泳池,池壁以白色小瓷磚貼面。東側有一鋼球坊,是主人打球活動的場所,球坊一旁筑有水泥四柱小方亭,供人乘涼歇息。而后,鋼球坊被改造為花圃,請專人(名為“花王”)打理,并定期將處于花期的花卉送至各處陳列觀賞?;▓@被圍墻包圍,西側緊鄰荔枝灣涌,西南角設汽艇碼頭,可停放一條汽艇(電船),陳廉伯與陳廉仲便是乘坐汽艇由荔灣涌駛至珠江,再到沙面匯豐銀行上班。因此,對于當時以水路為主的交通方式而言,船是陳家人出行、游泳、打獵的重要工具,汽艇碼頭更是花園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偟膩碚f,陳廉伯公館花園富麗華貴,采用西式造園手法,與南面陳廉仲故居幽靜別致的傳統庭園相比,風格迥異,相映成趣。
口述回憶提供了園內場景特征、重要建構筑物使用功能及建筑樣式等信息,而耶魯大學神學院圖書館保存的歷史照片則更直觀地反映了花園內的真實場景:
1)視點1(圖10)位于主樓前端、連廊二層的平臺上。畫面右側部分為陳廉伯公館主樓西立面,墻基周圍有花圃環繞,欄桿、窗臺上也擺滿了各式盆栽。一條園路從花園綠地中穿過,兩側擺放了大小不一的花盆以及供人歇息的戶外長椅。左側部分清晰地反映了花園的空間邊界—靠園內一側為西式柱廊,外側則為帶有景窗的實墻,上部為兩側修有寶瓶式欄桿的可上人走道,下部則擺放了沙發、桌椅等家具,為主人提供了乘涼休憩、喝茶娛樂的活動場所。走廊于花園西北角更亭處轉折,向東延伸。
2)視點2(圖11)則反映了花園北側部分的場景。畫面左側為花園圍墻,中央有一西式風格的白色建筑,立面分為磚砌墻基、鏤空墻身及雙坡屋頂三段,入口開在山墻面,室內外有高差。該建筑所處的園路上,相隔一定距離設置了造型獨特的拱形花架。照片右側的另一條園路從一個矩形的木制花架中穿過,路徑端部設有一座被爬藤植物纏繞的涼亭,與地面約有5級臺階高差。
新中國成立后,陳廉伯公館格局發生了一定的變化。該物業由部隊移交給廣東省水利廳后,被改造成職工宿舍。為了擴大居住空間,建筑內部被大量加建,原建筑的四坡屋頂被改成平屋頂,且花園內增建了倉庫等平房建筑。整座建筑的格局和風貌遭到較大破壞。通過分析1957年9月廣州水力發電設計院勘測平面測量圖(圖12),可得知陳廉伯公館的占地面積:其平面近似直角梯形,北邊長約47 m,南邊長約68 m,東邊長約38 m,面積約2 185 m2。該時期花園的一些重要構筑物尚存,包括水池(平面尺寸約5.6 m×4.1 m)和涼亭(平面尺寸約4.7 m×5.5 m)。該圖還反映出庭院內建筑物拆建的歷史沿革、空間結構變化等信息。另外,將該圖與現狀平面圖相疊加后發現,園路因亞運會荔枝灣揭蓋復涌工程而被拓寬。原花園園路寬不到2 m,現拓至2.7 m左右。對園路尺度的確定有助于后續進一步推斷其余構筑物的位置及尺寸。
4 三維重建
通過上述遺存調查及文獻考證的方法,可以提取出花園空間邊界及重要構筑物大致定位等信息,下一步仍需使用三維建模軟件對花園進行圖像重建,深入推敲花園空間結構,進一步還原花園的空間場景。圖像重建過程主要分為以下幾個步驟:
1)三維模型重建。使用Sketch up三維建模軟件重建花園已知信息。首先,按照現有遺存的尺寸推斷并重建花園原有空間邊界,主要為西側及北側兩段圍墻及可上人走道。其次,根據現有路徑遺存及廣州水力發電設計院平面測量圖建出原有園路結構。最后,在園路的基礎上確定水池、白色建筑、花架及涼亭的相對位置,并參考歷史圖像建出相應構筑物體量。此處還原的構筑物的尺度是不準確的,仍需借助下述步驟進行調整。
2)場景角度選取。推測兩張歷史照片拍攝者的位置,并在模型中選取與照片相同的兩個角度,調整視點的高低與視角的大小。經推測,圖10是站在西南角入口二層向北拍攝(圖13),展現了花園西側部分的場景;圖11是站在陳廉伯公館主樓西北角向東邊拍攝(圖14),展現了花園北側部分的場景。
3)歷史圖像疊加。將上述重建模型中選取的兩個角度的場景導出成圖片,并與各自對應的歷史圖像疊加對比,分析花園內各個構件的相對尺度。例如,經過現場遺存測量可知,柱廊高度約為4 m,寬度約為2 m,柱子間距約為3 m,通過已知尺寸和圖像中白色雙坡屋頂建筑自身的高寬比,可推測出其高度約為5 m,寬度約為4.6 m。再進一步根據比例推導該建筑細部構造的尺寸,以及花園內其余構筑物的數量、相對大小及定位。
4)平面布局提取。通過與歷史圖像互見的三維場景重建法,得出了較為精確的花園平面結構,但僅限于圖像所反映的場景范圍內。圖像無法反映的部分則通過考證陳氏后代憶述中的內容進行補充。因此,按照不同的空間特質及使用需求,筆者將花園分為3個部分(圖15):西側部分主要起到了陳廉伯公館門臉的作用,其圍墻緊鄰荔枝灣涌,不僅包括了陳家人水路出行必不可少的汽艇碼頭,還為賓客在主樓入口前提供了集散活動的場所;北側部分是花園中景觀小品設置最為集中的地方,此處具有西方園林規整勻稱的特點,水池、花架、小建筑與涼亭依次排列,分別通過兩條互相平行的園路串聯起來,構成花園中的兩條軸線,使主人既能游走觀景又能駐足休憩;東側部分位于主樓建筑的背面,占地面積較大,設置了鋼球坊及其附屬的休息涼亭,滿足了主人進行運動的場地面積需求及家庭活動的私密性需求,后期改造成花圃也是對花園空間合理充分利用的體現。
通過平面復原及園林構筑物分析,可以發現陳廉伯公館花園具有西方古典園林的藝術特征。與相鄰陳廉仲故居追求自然不規則形態的中國傳統造園手法不同,陳廉伯公館花園使用直線和幾何圖案,在平面上形成了對稱布局和均衡構圖,軸線上依次排列的構筑物也具有規則、秩序的西方園林特點??偟膩碚f,陳廉伯公館花園空間邊界清晰,平面結構規整,功能布局動靜皆宜,具有與其主樓建筑風格相統一的西方園林特征,這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出陳廉伯深受西方文化影響的美學觀念。
5結語
通過陳廉伯公館花園的復原研究,基于遺存調查、文獻考證及歷史圖像互見的三維場景重建研究方法被證明行之有效,并具備可操作性。調查現有遺存能確認花園原有空間邊界的范圍及細部尺寸;考證文獻可以幫助提取花園造園風格、園路結構及重要構筑物的尺度和定位等有效歷史信息,推斷、重建出三維模型;疊加歷史圖像則是基于上述方法的研究成果,進一步調整模型的尺寸及位置,盡可能地還原花園當時的真實場景,使得最終提取出來的花園平面結構相對準確。
由于現存史料有限,花園三維場景的復原只能在一定的范圍內進行,加上人工建模及推測判斷的研究過程仍存在一定的主觀性,因此最終重建出的三維模型的尺寸及定位也是相對的。雖然與歷史圖像互見的三維場景重建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其研究成果仍能較準確地復原出花園的空間邊界及平面結構。陳廉伯公館花園是近現代廣州出現的西式花園之典型,希望該研究方法得出的研究成果,能夠貢獻于嶺南園林及景觀遺產的復原研究。
致謝:感謝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原副院長陳安薇女士提供了陳氏七弟陳作海的憶述等寶貴資料!
注:圖1由華南理工大學建筑學院提供;圖2由廣東省水利廳檔案館提供;圖10~11由耶魯大學神學院圖書館提供;其余圖片均為作者自繪自攝。
參考文獻:
[1]段雪玉. 錦綸堂:近代蠶絲業行會組織的社會史考察[J]. 海洋史研究(第三輯),2012(5):191-221.
[2]張曉輝. 買辦陳廉伯與民初廣東[J]. 安徽史學,2016(2):71-78.
[3]葉曙明. 商團事件九十祭[J]. 文史天地,2016(1):23-26.
[4]邱捷. 廣州商團與商團事變——從商人團體角度的再探討[J]. 歷史研究,2002(2):53-66+190.
[5]敖光旭. “商人政府”之夢——廣東商團及“大商團主義”的歷史考查[J]. 近代史研究,2003(4):177-248.
[6] POWELL M C. Who's Who in China(中國名人錄,第三版). Shanghai:The China Weekly Review,1925.
[7]淵然. 另類富豪陳廉伯[J]. 大經貿,2010(9):96.
[8]彭長歆. “活著的歷史博物館”——殖民地威廉斯堡的保護[J]. 新建筑,2014(3):24-29.
作者簡介:
宣旻君/1995年生/女/廣東廣州人/碩士研究生/華南理工大學建筑學院、亞熱帶建筑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廣州 510641)/專業方向為建筑學
(通信作者)彭長歆/1968年生/男/湖南宜章人/博士/華南理工大學建筑學院、亞熱帶建筑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廣州 510641)/教授/研究方向為中國近現代建筑,地域性建筑設計與理論/E-mail: 50955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