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益華
【摘 要】本文分析勞動教育與語文教學融合的必要性,論述勞動教育與語文教學深度融合的做法,提出依托現有教材內容、適當改造教材內容、把握課堂教學機遇、精心設計寫作教學、緊密結合生活實際、開展課下實踐活動等策略,以有效發揮語文學科的育人功能。
【關鍵詞】勞動教育 高中語文 學科教學 深度融合
勞動教育是指讓學生在勞動過程中樹立正確的勞動態度與觀點,熱愛勞動與勞動人民,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的教育,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在高中階段,學生的心理與生理均處于高速發展時期,各科教師均需關注學科同勞動教育的深度融合,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語文學科也不例外,肩負著學科育人的重要任務。語文教師應在語文教學中深度融合勞動教育,將勞動教育融入多個教學環節,有效發揮語文學科的育人功能。
一、依托現有教材內容,深度融合勞動教育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為深度融合勞動教育,教師首先需依托現有的教材內容,在授課之前認真研究分析,深入發掘與提取教材中有關勞動教育的元素,再放大該部分的教學內容,既可以引領學生學習語文知識,又能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勞動觀念。
例如,在進行《大堰河── 我的保姆》教學時,教師先簡單介紹作者艾青及其代表作和寫作背景,播放本詩的美聲朗讀,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動機,指導他們嘗試朗讀,除了要求朗讀準確、清楚,注意表達出本詩的節奏和旋律,還要求理出本詩的抒情結構,初步說出“大堰河”的形象特征。為了幫助學生深入詩篇,感受其中蘊藏的勞動教育內容,教師向學生介紹艾青的生平:“艾青出生之后被送到本村的一個貧苦農婦‘大堰河家撫養,一直到五歲才被接到父母身邊讀書。對艾青來說,親生父母并沒有給他家的溫暖,只有‘大堰河這個貧苦善良的農村婦女給了他溫暖。”之后,教師帶領學生著重體會本詩所蘊含的思想情感,通過分析人物形象,理清詩人情感發展的脈絡,體會詩人對勞動人民真摯、熱烈的感情以及對舊世界的仇恨和詛咒,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使學生真正認識保姆“大堰河”形象的意義即體現勞動婦女的品質。在具體的分析中,將全詩分成四個部分,對各節進行細致分析。第一部分(第1節、第2節)通過描寫“我”和“大堰河”不同的階級出身,奠定全詩的抒情基調;第二部分(第3節至第8節),通過監獄外的大雪,觸景生情,描述“大堰河”勤勞善良、為生活奔忙;第三部分(第9節至第10節),通過描寫“大堰河”臨終的情況,對現實世界進行控訴;第四部分(第11節至第13節),通過現實的描述,將情感擴大,直接寫出對廣大勞動人民的敬愛。教師對整首詩進行全面細致的分析,引導學生體會作者對勞動人民的敬愛之情,從而加強對學生的勞動教育。
二、適當改造教材內容,深度融合勞動教育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材只是講解知識、傳授技能與傳播文化的主要載體,雖然蘊含的漢語知識十分豐富、涉及的題材范圍非常廣泛,但是要想真正深度融合勞動教育,僅僅依靠固有的教材內容是遠遠不夠的,還要對教材內容進行適當加工與改造,使其與實際教學需求相契合。因此,教師在平常的教學中應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突出勞動教育的價值,帶領學生發現勞動的奧妙,使學生獲得人生的感悟,讓他們自然而然地接受勞動教育。
例如,在實施《飛向太空的航程》教學時,教師通過談話導入:“我們有嫦娥奔月的神話、有敦煌的飛天壁畫,幾千年來,人們一直做著飛天夢,直到2003年10月15日,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的飛天夢想才變為現實,到底如何讓夢想變為現實的呢?就讓大家一起來學習本篇課文。”接著,教師在多媒體課件中同步展示嫦娥奔月、明朝萬戶飛天、敦煌飛天壁畫、萊特兄弟與飛機、長征火箭、東方紅一號人造地球衛星、神舟五號飛船等圖片和資料,并適當補充課外資料,組織學生自由談論“飛天”,帶領他們了解本文的寫作背景。隨后,教師要求學生通讀全文,弄清文章的基本結構,分析和思考標題的含義,按照時間順序列出各時間段的重要事件,目的是讓他們回顧我國的航天史。如1958年5月17日,毛主席提出建設人造衛星,揭開我國航天事業的序幕;1960年2月19日,我國自主設計的第一枚液體火箭成功發射……在學生列舉之后,教師通過PPT向學生展示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歷程及科學家無私奉獻、刻苦敬業的故事。最后,教師提出問題:“文章中很多內容是敘述我國航天史,這篇新聞的主題是什么?”要求學生圍繞問題探究本篇新聞的主題,體會我國科研工作者的偉大以及艱苦奮斗、勇于同挫折作斗爭的勞動精神。
三、把握課堂教學機遇,深度融合勞動教育
對高中語文教學來說,勞動教育屬于一項隱性教育內容,與常規的漢語知識講授相比難度較大,對師生雙方的要求均較高。其中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設計者與實施者,需把握好一節課中的各個環節,實時滲透勞動教育,讓語文課堂變得更豐富與飽滿。具體來說,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應結合課本知識及學生表現,有的放矢地融合勞動教育,營造良好的課堂學習環境,促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勞動教育。
例如,《包身工》是一篇發表在報紙上的報告文學,教師在教學時先簡單介紹寫作背景,要求學生快速閱讀全文、劃分文章結構。同時,設置以下導向性問題:“包身工原來的身份是什么?他們是怎樣淪為包身工的?包身工的實質是什么?命運怎樣?”引導學生以包身工一天的活動作為組織材料的主線,交代包身工起床、吃早飯、上工和下工的情況,讓學生了解作者采用的是點面結合的手法,既有對包身工居住情況、飲食情況和勞動條件所作的面的介紹,又有對“蘆柴棒”等典型人物所作的點的描寫,既有廣度又有深度。之后,教師帶領學生深入研讀課文中的情節與人物,認真尋找文章中與勞動教育有關的元素,如“蘆柴棒”的描寫有三次,第一次是老板喊她的名字,寫出“手腳瘦得像蘆柴棒一樣”的外貌;第二次是描寫她生病“她很見機地將身體慢慢地移到屋子的角上,縮作一團,盡可能地不占地方。”“用手做著手勢,表示身體沒力,請求他的憐憫。”第三次描寫身體瘦得像骷髏一樣。通過對“蘆柴棒”的描寫,反映包身工的悲慘命運,讓學生體會作者想要表達的一種社會責任感、一種對勞動人民尊嚴和生存權利的尊重。最后引導學生關注現實,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以此強化勞動教育。
四、精心設計寫作教學,深度融合勞動教育
閱讀和寫作是高中語文教學的兩大支柱,閱讀屬于信息的吸收與輸入,寫作則為知識的輸出與內化。為進一步融合勞動教育,教師可以精心設計寫作教學,圍繞勞動這一主題積極開發教學資源,指導學生在寫作中宣揚勞動教育,增強學生對勞動教育的認知。教師在寫作教學中,當布置好寫作任務以后,要提示學生圍繞個人親身經歷來寫作,突出寫作內容的真實性以及個人對勞動的切實感受,從而實現預期教育目標。
例如,在《人性光輝·寫人要凸顯個性》的教學中,教師先講述什么是人的個性特征,讓學生懂得個性特征是指一個人在思想、品質、行為、習慣等方面不同于他人的特征;然后結合《燭之武退秦師》《荊軻刺秦王》《鴻門宴》《記念劉和珍君》和《小狗包弟》等文中的人物形象介紹各種人性美,帶領學生學習有關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的理論知識。接著,教師布置寫作任務:“教過兩代人的鄉村小學教師,救死扶傷、護佑生命的醫生,精心打掃衛生的清潔工,春耕秋收、辛勤勞作的農民等,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勞動者都值得大家關注,發生在他們身上的許多事件都觸動人們的心靈,寫一個你熟悉的勞動者,字數800字左右,題目自擬。”為了讓學生的寫作真實、生動,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先觀察和了解這些勞動者,也可以讓學生向老一輩人了解勞動時的場景,如收麥子時怎么使用鐮刀、怎么打羊場、怎么揚麥子等。爺爺奶奶一輩人的春耕秋收是純手工操作,如今的春耕秋收是半機械化或全機械化操作,學生在對比的過程中獲得勞動教育,從而寫出更能打動讀者的文章。在具體的寫作活動中,從自己身邊的勞動者著手,抓住細節、突出個性,學生既能提升作文質量又受到勞動教育。
五、緊密結合生活實際,深度融合勞動教育
我國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早在20世紀就已提出“生活即教育”的理念。這一教育理念同樣適用于今天,而且教材的不少文章或多或少都與現實生活有著一定的關聯性,這為課堂教學帶來更多新的可能與思路。高中語文教學與勞動教育的深度融合,同樣要基于生活化視角切入,緊密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設計教學規劃與流程,有針對性地引入生活化資源,引導學生結合生活經驗展開探討,助推學生自覺接受勞動教育。
例如,在《老人與海》的教學實踐中,教師先簡單介紹作者海明威及本篇小說的主要內容,指出課文節選的是老人與鯊魚搏斗的情景,要求學生快速瀏覽課文,并回答問題:“小說節選部分共有老人與鯊魚的幾個回合的較量?對象都是什么?”學生通過閱讀回答道:“五個回合,分別是與鯖鯊魚斗、與星鯊魚斗、與犁頭鯊魚斗、與星鯊魚斗和與群鯊魚斗。”從而初步了解課文情節。接著,教師講述:“一方是孤獨的老人,一方是強悍的無數鯊魚;一方是弱者,一方是強者,兩者的較量誰會勝利?老人在與鯊魚較量時,分別使用哪些武器?結果怎樣?老人的身體狀況又怎樣?大馬林魚呢?”引領學生學習老人永不服輸的頑強精神,同時要求學生結合身邊實例,列舉類似同生活作斗爭的人物,學習勞動者直面挫折、堅強、勇敢、永不言棄的精神。最后,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教師向學生展示相應的視頻,如尼克·胡哲、籃球女孩錢紅艷等,面對生活中的不幸,他們選擇了面對和堅強,一個成為世界巡演的演說家,一個成為殘疾人游泳冠軍。由課內向課外延伸,引入多樣化的勞動教育素材,加強學生勞動教育。
六、開展課下實踐活動,深度融合勞動教育
新課程標準對勞動教育提出明確要求: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廣大青少年與兒童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及實踐能力,中小學校要廣泛組織學生參加家務勞動、校內外勞動,使其獲得更多勞動經驗,讓他們正確認識到勞動的價值、作用和意義。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圍繞勞動主題積極開展課下實踐活動,注重課堂內外之間的聯系,組織學生積極踴躍地參與到實踐活動中,鍛煉與提升他們觀察事物、發現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以《歸田園居(其一)》教學為例,教師先帶領學生結合陶淵明的生平經歷學習本詩,師生一起解讀田園風光構成的意境、詩人回歸田園前的心境,領悟作者的田園情懷,體會田園生活的情趣,初步培養學生熱愛田園生活的情感。接著,教師圍繞勞動精心設計課下綜合實踐活動,提出以下要求:一是為本次課外勞動制訂一個計劃,包括勞動的時間、地點、任務,個人在勞動中所承擔的責任;二是認真記錄自己的勞動過程,種植的植物或照顧的動物,以及個人發現與體驗;三是撰寫一份參加勞動活動的報告,表明自己對勞動的認識與態度。之后,教師組織學生親身參與到課下勞動中,要求將個人的整個勞動過程、感知與收獲整理下來,并在小組內相互交流與分享,從而讓學生學會觀察與發現,對勞動產生新的認識,最終達到深度融合勞動教育的目的。
綜上所述,在素質教育背景下的高中語文教學,教師應充分意識到深度融合勞動教育的重要性與必要性,以固有的教材資源為依托,靈活自如地將勞動教育融入教學環節中,帶領學生一邊學習語文知識,一邊自主接受勞動教育,全面培養學生的勞動精神。
【參考文獻】
[1]李琦.語文教學中實施勞動教育的路徑探析[J].現代職業教育,2021(9).
[2]魏本亞,王相.語文學科勞動教育的實踐路向[J].語文建設,2020(23).
[3]孫華澤.生活語文新教材教學中勞動精神的滲透[J].現代特殊教育,2020(23).
[4]王小鋒.淺談如何在語文學科中滲透勞動教育[J].考試周刊,2020(92).
(責編 羅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