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泰 張海冰

從上半年數據看,中國經濟已基本恢復到正常運行狀態,但增長動力仍弱于疫情前。消費增長剛剛補上去年的“作業”,投資實際可比增速并沒有真正恢復到疫情前水平,且可持續性堪憂。工業生產超水平恢復主要靠出口拉動,而出口增速已經出現回落跡象。隨著下半年經濟下行壓力逐步加大,提振內需已經成為下半年乃至明年暢通國內大循環的主要堵點。
由于財政政策空間受負債率和赤字水平限制,階段性擴大內需任務只能更多地依靠貨幣政策。然而考慮到美國通貨膨脹率仍居高不下,中國PPI已經處于歷史高位,明年有輸入性和成本推動型通脹風險,貨幣政策能夠發揮作用的時間窗口期并不長。
預計2022年中國經濟更艱難,下行壓力和通貨膨脹風險并存,有可能出現類似“滯脹”的經濟運行情況,在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既要穩增長又要控物價的兩難背景下,更多的供給側結構性政策、收入分配改革政策成為必選。
消費方面,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增速是,上半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23%,比2019年同期增長9%,兩年平均增長4.4%。假定2020年不曾暴發新冠肺炎疫情,以疫情之前2019年上半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95209.70億元,按照當年同比增速8%外推計算,2020年社消總額應達到210826.48億元,這個數據與剛剛公布的2021年上半年實際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11904.30億元相比,基本持平,也就是說目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剛恢復到正常增長情況下的2020年上半年的水平,剛剛補上去年的“作業”。
從消費形態來看,服務型消費增速仍然低于商品銷售。2021年上半年,商品零售額比2019年同期增長9.3%,基本相當于假定沒有疫情影響的2020年測算水平。而餐飲消費一季度兩年平均下降1%,二季度餐飲兩年平均增長0.9%,上半年整體剛剛基本恢復至2019年同期水平。
從消費支出數據看,2019年上半年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為10330元,如果按照當時7.5%的累計增速外推計算,2020年同期應當達到11105元,而2021年上半年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為11471元,基本與2020年正常增速應達到的水平相當。從增速看,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兩年平均實際增長3.2%,比疫情之前2019年上半年實際增速還低2.0個百分點。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和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的數據都表明,雖然名義增長率很高,但實際上消費增長剛剛補上去年的作業,餐飲等服務型消費遠未恢復到正常增長應達到的水平。但值得注意的是,二季度最終消費支出對GDP增長的貢獻繼續上升,從一季度的53.50%升至77.10%,顯然,這種上升是投資和出口貢獻度下降后的被動上升,消費持續拉動GDP增長的后續動力并不強。
從儲蓄傾向來看,上半年居民戶新增人民幣存款有5個月正增長,累計比疫情之前的2019年同期多增6300億元,顯示居民儲蓄傾向仍然偏高。而消費傾向不斷降低,疫情暴發前,中國城鎮居民平均消費傾向已經從2010年的0.70下降到0.66左右,2020年疫情期間居民消費傾向再創歷史新低,城鎮居民平均消費傾向已經下滑到不足0.62。據有關券商研究機構測算,5月中國城鎮居民的邊際消費傾向下降到10年來的低點。
消費傾向降低的主要原因是居民收入增速下降。2021年上半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642元,同比名義增長12.6%,名義增速比一季度放慢1.1個百分點;扣除價格因素影響,實際增長12.0%,實際增速比一季度放慢1.7個百分點。與2019年上半年相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兩年平均名義增長7.4%,扣除價格因素影響,兩年平均實際增長5.2%。低于2019年上半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累計同比6.5%的增速。
其中尤其值得重視的是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的收入問題。如果用2019年上半年居民可支配收入中經營凈收入2467元,按照當月累計同比增速8.9%外推計算,2020年應當達到2687元,今年上半年經營凈收入為2752元,由此測算增速實際可比增速只有2.4%,顯示上半年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的處境仍然比較困難。
從投資看,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增長數據是,上半年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12.6%;以2019年上半年為基期,兩年平均增速為4.4%。從資本形成總額對GDP增長的貢獻看,2020年二季度以后逐季下行,從154.6%已經下降到13.2%。
如果同樣以2019年上半年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完成額299100億元,按當年增速5.4%外推計算,2020年上半年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完成額應達到315251億元,而2021年上半年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完成額只有255900億元,與沒有疫情的測算數相比,增速是-18.8%;如果直接比較2021年上半年與2019年上半年的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增速也是-14.4%——考慮到國家統計局每年的固定資產投資統計口徑都有變化,我們相信經過調整后的正增長數據也是真實的,但是畢竟未經過統計調整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是負增長,其情況堪憂,值得高度重視。
民間投資測算結果相差更大。上半年民間固定投資兩年平均增速為3.8%,較整體固定資產投資4.4%的增速還要低0.6個百分點。根據2019年上半年民間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180289億元,按照當月累計同比增速5.7%測算,2020年上半年假定沒有疫情影響的固定資產額應為190565億元。2021年上半年民間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為147957億元,與之相比,增速為-22.4%。
考慮到上半年PPI高企、CPI相對滯后,造成分布在上游的國有企業利潤暴增,而更多分布在中下游的民營企業利潤受到嚴重擠壓,后期民間投資增速下滑的情況值得重視。
只有房地產投資恢復較好,2021年上半年的累計值為72179.07億元,相當于在2020年剔除疫情影響后的累計值68324.7億元的基礎上增長5.64%。但受到房地產融資渠道限制及“三條紅線”等行業政策影響,有研究機構認為房地產投資增速可能已經接近頂部。
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增速下降較快,3月至6月的累計增速分別為29.70%、18.40%、11.80%和7.80%。財政支出進度較慢可能是基本建設投資快速下降的重要原因。
據券商測算,上半年公共財政收入完成預算進度的59.3%,創近年來新高;但公共財政支出僅完成37.4%,僅略高于受疫情影響較大的2020年,政府性基金支出進度為2017年以來最低水平。
從出口數據來看,4月、5月、6月出口增速分別為32.6%、30.1%和26.1%,仍保持高速增長,但增長勢頭有所放緩。PMI指數中新出口訂單指數3月至5月的數據分別為51.20、50.40、48.30,6月數據為48.10,出現走弱趨勢,顯示未來出口可能趨弱,需要加強觀察。值得注意的是,凈出口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在二季度出現明顯下降,從一季度的24.1%下降到9.7%。
雖然歐美經濟復蘇向好趨勢明確,6月非農就業新增85萬人,大幅高于預期的70萬人(前值58.3萬人),美國制造業生產增速達到2007年開始調查以來的最高水平,但有資料顯示美國消費品的補庫已經完成,預計未來美國對居民的消費補貼將逐步減少至取消,居民的就業意愿將逐步上升。歐元區6月經濟景氣指數為117.9,達到21年來的高點。
資料來源:萬博新經濟研究院。制圖:顏斌
隨著發達國家疫情逐步得到控制,將增加芯片等中間產品的供給,對下游商品的供給提升有利,很多發展中國家疫情仍在蔓延和加重,如孟加拉國近日新增確診病例數創出新高,將導致低端產品如紡織服裝等的訂單進一步向中國轉移。
綜合上述情況,預計海外對中國消費品的需求增速雖然不會快速萎縮,但可能明顯放緩。下半年出口可能出現結構性變化,即中高端消費品的出口可能放緩,但防疫用品、低端產品的出口增速可能繼續提升,出口對整體經濟增長的貢獻可能繼續收縮,制造業主要靠出口需求支撐的局面難以持續。
工業生產是恢復最快的部門,從數據可得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營業收入來看,2019年5月累計值為416103.9億元,按照當年3.8%的增速線性外推計算,2020年1月-5月累計值應為431915.8億元,2021年5月累計值已經達到481530.0億元,相對2020年測算值增長11.5%,遠超疫情之前增速,與消費和投資恢復不足的情形形成鮮明的反差。
從產能利用率數據來看,2021年二季度,制造業產能利用率累計值保持了上升勢頭,達到78.2%,這是2020年中以來連續五個季度保持增長。從工業增加值數據來看,3月以來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的累計同比增速分別為24.50%、20.30%、17.80%和15.90%,呈現擴張減速勢頭。
從PMI分析,3月至5月的制造業PMI指數分別為51.90、51.10、51.00,保持在景氣區間但呈逐月遞減態勢,6月數據為50.90,減速勢頭繼續;3月至5月的生產指數為53.9、52.20和52.70,6月數據為51.90,也呈現出擴張減速勢頭。
從原材料庫存和產成品庫存來看,3月至5月的產成品庫存指數為46.7、46.80、46.50,6月數據為47.10,原材料庫存指數分別為48.4、48.30和47.70,6月數據為48.0,均呈下行中略有反彈的走勢。
主要原材料購進價格指數開始回落,3月到5月的數據分別是69.40、66.90和72.80,6月下降到61.2,顯示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帶來的原材料漲價壓力正在減輕,利潤情況有望好轉。
毫無疑問,在國內消費、投資對工業供給消化不足的前提下,工業部門的快速恢復更多得益于出口高增長。一旦出口訂單萎縮,大量的工業產品過剩就會形成。
與可貿易的工業制成品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非貿易部門——服務業的增速卻遠遠沒有恢復到疫情前的水平。
上半年服務業增加值兩年平均增長4.9%,低于工業增加值7.0%的增速,這是近年來沒有出現過的情況,例如2019年上半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同期服務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服務業復蘇緩慢也體現在其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降低,2021年上半年服務業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53%,顯著低于2019年同期服務業對國民經濟增長貢獻率65%的水平。
考慮到消費和投資恢復落后于生產,一旦外需回落有可能造成工業生產的迅速回落,在通貨膨脹還沒有從美國輸入中國的情況下,下半年應盡快出臺政策擴大內需。
從貨幣政策看,2021年上半年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累計為17.74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少3.13萬億元,實際上已經出現“緊信用”,6月社會融資規模增量開始恢復上升趨勢。從資金數量看,7月15日,央行下調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預計釋放長期資金約1萬億元。但6月底MLF余額為5.4萬億元,下半年到期量高達4.15萬億元,剛剛能夠對沖MLF到期。為了盡快擴大內需,下半年應繼續通過降準或其他方式繼續釋放流動性。從資金價格看,市場普遍預期的LPR下調尚未兌現,1年期LPR仍為3.85%。目前中國利率仍有較大的降息空間,下半年除了通過LPR引導利率下行,有必要直接降低存貸款利率。
從財政政策的角度看,今年上半年,財政支出的進度較慢,但從政府部門的杠桿率來看,今年一季度已經達到44.3%的高位,中央政府一再強調嚴控地方債務風險和降低政府部門杠桿率,再疊加新增減稅政策效應釋放,下半年財政政策發力的空間比較有限,擴大投資應當更多激發民間投資的力量。
考慮到6月份美國CPI已高達5.4%,創2008年以來新高,核心CPI達4.5%,創1991年以來的新高,明年美國通貨膨脹輸入中國的風險很大。中國之所以PPI高達9%,而CPI仍然在低位徘徊,主要是下游企業在競爭壓力下犧牲利潤保市場份額,但是這種情況是難以長期持續的。在輸入性通脹和上游成本推動壓力下,一旦明年中國的物價上漲幅度超過警戒線,前述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就會陷入兩難的境地——既需要擴張性政策穩增長,又需要緊縮性政策控物價。為了擺脫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兩難困境,到時候需要更多依靠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政策,同時收入分配改革政策也要提速,并擴大內需、暢通雙循環中發揮重要作用。
(編輯:王延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