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祖華 鄭錦 左云
摘要:本文以黎平翹街革命舊址復原陳列工程為例,分析了黎平翹街紅軍干部休養連舊址、中央紅軍教導師舊址、毛澤東住址和蘇維埃國家銀行舊址4個革命舊址復原陳列工程消防安全的影響。從技術、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提高革命舊址復原陳列工程消防安全等級的措施。
關鍵詞:革命舊址;復原陳列;消防安全;措施
革命舊址是我國的重要文物資源,關系到我國的政治安全和社會發展。近年來,中共中央、國務院提出加強文物保護,推動革命舊址的保護和利用。黎平翹街是全國50條之一、貴州省唯一的中國歷史文化名街。1934年,因為中央紅軍長征途經黎平縣城,并召開了長征以來的第一次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黎平會議,舉行了長征途中的第一次整編——黎平整編,使黎平翹街成為少有的革命舊址密集的歷史文化街區。
黎平翹街是中央紅軍長征的重要節點,被列為長征國家文化公園的重點建設區段,革命舊址的保護利用成為長征文化公園黎平段建設的重要內容。而且革命舊址的保護利用,尤其是復原陳列工程的實施,將打破消防方面原有的平衡,增加新的消防隱患。筆者在工作中,意識到項目的實施必須考慮如何控制消防隱患,確保革命舊址安全,現將相關思考整理成文,與文物保護、消防戰線上的同行共同探討。
一、黎平翹街革命舊址概況
(一)中央紅軍教導師舊址
中央紅軍教導師舊址位于黎平縣城二郎坡30號,原為張氏住宅。始建于清代,坐東南朝西北,占地面積約800平方米,“前店后院”,三面為封火墻,內套木結構三間四進,為商宅兩用古民居。第一進大門兩側原為竹木制品店鋪,“土改”時左側分給了個人,后來列為文保單位時未能收回;第二進為二層小木屋,第三進為正房,第四進為后花園。每兩進之間均有天井相隔。
1934年12月,中央紅軍教導師進駐這里,并在這里結束其歷史使命。20世紀50年代,這里被收歸國有,成為縣政府各部門工作人員的宿舍。1984年12月18日,黎平縣人民政府將中央紅軍教導師住址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18年7月31日,貴州省人民政府以“黎平古城中央紅軍駐地舊址”之“中央紅軍教導師住址”名稱公布其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二)紅軍干部休養連舊址
原為廖氏住宅和商號,店鋪主要經營大米、山茶油等糧油產品。始建于清代,坐東南朝西北,三面為青磚封火墻,內套木結構房屋,為前后五進,建筑面積1200平方米,由店鋪、住房、廚房、廂房、走廊、天井和花園七個部分組成,并沿縱軸排列于一線,典型的“前店后院”,為商宅兩用古民居。
1934年12月中央紅軍長征攻占黎平城,廖氏宅院即成為干部休養連的駐地。1984年12月18日由黎平縣人民政府將其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18年7月31日,貴州省人民政府以“黎平古城中央紅軍駐地舊址”之“紅軍干部休養連舊址”名稱將其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三)蘇維埃國家銀行舊址
正式名稱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國家銀行兌換處舊址”,同時也稱為“中央軍委第十五大隊舊址”。該址始建于清代,原為劉氏宅院,20世紀50年代初收歸國有后,將大門改建為仿蘇式建筑,圓拱形大門框,窗戶鐵欄為鑄鐵花窗。現屬德鳳街道雙鳳社區,坐西北朝東南,整個建筑為三進二層,每兩進之間隔天井,四周為封火墻包圍,總占地面積共520.8平方米。
20世紀50年代初至80年代末,第一進當街底層為黎平縣農業銀行的營業廳,二樓及后面建筑為辦公室用房。60年代,這里還曾經是紅衛兵司令部。2018年7月31日,貴州省人民政府以“黎平古城中央紅軍駐地舊址”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國家銀行舊址”名稱公布其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四)毛澤東、張聞天、王稼祥住處
位于黎平縣德鳳街道翹街街區馬家巷,始建于清代,為胡秉鈞、胡長新兩代進士及其后人的宅院,稱“進士第”。坐東南朝西北,四周有空斗青磚封火墻圍護,內套木結構房屋,三間二層,建筑面積490平方米,由門樓、前后院子、馬棚、正房、后天井、廚房組成。正房通進深7.8米,通面闊10.6米,格扇門窗,風格古樸。
2006年該址被公布為“黎平縣重點保護民居”。1934年12月中央紅軍長征途徑黎平期間,毛澤東、張聞天、王稼祥居住于此,在這里共同謀劃了放棄前往湘西與二、六軍會師既定方針的思路,為同年12月18日黎平會議的勝利召開、紅軍戰略方針的順利調整奠定了重要的基礎。1984年9月12日,黎平縣人民政府將中央紅軍教導師住址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15年,貴州省人民政府以“毛澤東住址”名稱公布其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二、黎平翹街消防安全存在的問題
(一)墻內建材全為易燃木材
翹街為歷史文化街區,始建于明洪武年間,革命舊址所有建筑均使用傳統建筑材料,四周或三方建空斗磚封火墻,墻內的所有建筑物均為杉木柱、枋、板材,家具則為各種闊葉樹種材料。經過上百年的干燥,木質建筑材料和家具材料均處于易燃狀態。除封火墻為難燃性材料以外,其余材料均為可燃的木材,耐火等級為四級。一旦著火就迅速蔓延,很難撲滅[1]。
(二)設計、建設均不符合現代消防要求
革命舊址均建于民國以前,大部分建在清朝甚至清朝之前。因為科學技術及認識的缺陷,當時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設計,民間匠人全憑經驗指導,無消防理念及規則,往往成群、成組,對稱布局,雖然與外面有封火墻相隔離,但在內部卻根本沒有隔離帶,所有組成部分都互相連接。
所有的革命舊址原來均為住戶,不對外開放,涉及人員較少,無須考慮進出秩序、擁堵的情況,往往是進出一條線。加之出于風水方面的考慮,后院往往不開門,導致幾乎所有的革命舊址均只有前面一個門進出,非常不利于游線的組織,人流量大時難以避免擁堵。
(三)消防基礎設施非常薄弱
因為布展之前保護、利用工作做得較少,基本上沒有火災報警、滅火系統,中央紅軍教導師舊址、紅軍干部休養連舊址的消防栓水壓勉強達標,但毛澤東住址、蘇維埃國家銀行舊址的消防水壓嚴重不足,僅靠少量的干粉滅火器,幾乎不具備基本的火災自救能力。
2017年,文物局籌措資金從平街經荷花塘向翹街主街引入市政用水,才勉強解決紅軍干部休養連、中央紅軍教導師兩個舊址的消防水壓問題。因管線距離較遠,毛澤東住址、蘇維埃國家銀行舊址的消防供水依然如故,水壓嚴重不足。
(四)消防車通行及人員疏散極為困難
翹街為步行街,不僅道路狹窄,而且較長一段為臺階,部分區域不能通行車輛。除蘇維埃國家銀行舊址外,其他三處不能順利通行普通消防車,主要靠舊址內的有限滅火設施進行自救。
從相關革命舊址的結構來看,也不符合消防救援的要求。這些舊址均為狹長院落,兩側根本不設安全門,毛澤東住址和蘇維埃國家銀行舊址甚至沒有后門,進出游客流量大時無法避免擁堵。一旦發生事故,游客疏散極為困難。
三、革命舊址復原陳列對消防安全的影響
(一)加重革命舊址的火災荷載
革命舊址的復原陳列,就是要根據革命事件發生時的實際情況,對革命舊址進行復原,使游客實現“時光穿越”,感受到革命事件發生時的情景。本次實施復原陳列工程的翹街四處革命舊址,在1934年紅軍長征途經黎平時均為私人住宅,除需要按照當時的實際情況添加各種生產生活設施外,還需要增加紅軍隊伍、人員的設施和用具。
無論是革命事件發生時房主的生產生活設施,還是紅軍隊伍、個人的相關用具,包括各種家具、床上用品、窗簾,以及紅軍的地鋪、行軍作戰和生活用品等等,均為可燃物。經估算,實施復原陳列工程之前的平均火災荷載約為3000MJ/m2,工程實施以后,火災荷載可達到3500MJ/m2以上,增幅接近20%。
(二)降低革命舊址的耐火等級
耐火等級是衡量革命舊址耐火程度的等級,由組成建筑物的構件的燃燒性能和耐火極限來確定。實施復原陳列工程,將向革命舊址內增加著火點低于木質建筑材料的床上用品、衣物、窗簾等物品,同時也增加一定數量的著火點與木質建筑材料相同的木質家具。
實施復原陳列工程之前,革命舊址的耐火等級為最低的四級。工程實施后,因為有易燃材料的添加,耐火等級將明顯降低。只是因為耐火等級的量化較為粗放,無法對復原陳列后的等級進行進一步的精確衡量。
(三)增加火災發生的概率
實施復原陳列工程,增加了革命舊址的利用率,意味著人類活動的頻率也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少到多的變化,將大大增加革命舊址的著火受災概率。總體來看,工程的實施將從以下幾個方面直接或間接地產生影響:
1.安裝照明、取暖、通風、監控等電氣設施,直接增加電氣火災風險;
2.游客抽煙、工作人員違規用火等因素,增加革命舊址著火受災的概率;
3.歷革命舊址開放利用,給不法分子提供了人為縱火的機會,增加革命舊址著火受災的概率。
(四)增加人員疏散及滅火救援難度
實施復原陳列工程,目的是吸引更多的游客參觀,擴大革命舊址的政治影響,勢必大大增加游客流量。一旦發生火災,須優先保障工作人員及游客的生命安全,無疑會使革命舊址的保護受到影響。
另一方面,游客一般都缺乏組織,往往也缺乏理性,火災發生時每個人都趨向于盲目逃生,造成一定程度的混亂。這種混亂,又將極大地影響消防人員的有效救援和撲火作業。游客流量的增加,極有可能導致擁堵,使人員疏散的難度大大增加。
四、革命舊址復原陳列消防技術措施
(一)對易燃展品及文物仿制品進行阻燃處理
復原陳列,勢必要向革命舊址內增加一定數量的易燃材料,如床上用品、文物或仿制文物、紅軍行軍作戰用品、輔助布展材料,降低了舊址的耐火等級。要杜絕或減少復原陳列對革命舊址消防安全的影響,必須對易燃展品進行阻燃處理[2]。
筆者多次參加蘇州萃智新技術有限公司在貴州榕江和黎平舉辦的木質建筑阻燃試驗,發現其開發的新型無鹵環保阻燃材料可將布展材料的耐火等級提高到二級以上,同時提高其抗氧化、防霉變和蟲蛀等性能。建議加快阻燃材料對文物本體的影響研究,如能確認其對文物本體的理化性質不產生破壞性影響,不影響文物的使用壽命,即可對文物本體材料進行阻燃處理,將革命舊址的耐火等級提高到二級以上,這將是文物保護事業的福音。
(二)提高電氣線路荷載并引入智慧用電控制系統
電氣火災是全國文物建筑火災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2010年至2020年之間的所有文物火災,至少三分之一由電氣原因所致[3]。實施復原陳列工程時,需要敷設合格的電氣線路,配電設備、電器選型、安裝等應符合相關規范和防火要求,最大限度地降低電氣火災的概率。
建議在實施陳列工程時,設計植入智慧消防系統,安裝電弧在線控制器、消防水壓在線監測器等設施,通過物聯網平臺實現“云—管—端”一體化的智能管道和支撐體系,達到聯動效果并實現24小時實時監測控制。
(三)合理安排游線
合理的游線設計是降低火災撲救和人員疏散難度的前提。游線必須是不交叉的單向循環,多出口,這樣才能保證火災時人員疏散的有序和迅速,在保證人員生命安全的同時,給火災撲救贏得時間和空間。
具體到翹街革命舊址的復原陳列,可考慮按“右行”的規則安排游線,中間用警戒帶隔離,使游線形成單向循環。在旅游旺季或特殊的時間段,采取參觀預約的方式,嚴格控制游客數量,將流量控制在安全可控狀態。
(四)實施文物消防工程
黎平翹街的革命舊址均為省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要及時實施文物消防工程。消防工程內容包括供水管網、室內和室外消防栓、水池和泵房、煙感監控、自動報警裝置以及信息系統。目前,毛澤東住址和蘇維埃國家銀行舊址的市政供水不足,需敷設供水專線以確保日常消防水壓。
整體來看,毛澤東住處、蘇維埃國家銀行舊址兩處可單獨規劃,紅軍干部休養連舊址和中央紅軍教導師舊址兩處革命舊址可統一規劃,共用一個消防水池、一個消防控制室,減少不必要的重復建設。
(五)配置移動微型消防站
鑒于黎平翹街為步行街,大部分區域無法通行普通消防車,包括毛澤東等人住址、紅軍干部休養連、中央紅軍教導師、兩湖會館(蘇維埃共和國國家政治保衛局)、孔廟大成殿(中央紅軍總政治部)等處革命舊址,普通消防車均無法到達。在火勢未得到及時控制、迅速蔓延的情況下,舊址內的滅火器材根本無法發揮作用,必須從室外開展滅火救援行動。
針對翹街歷史文化街區的特殊性,宜配置適應狹窄巷道、臺階式街道的移動微型消防站。綜觀當前市面上的微型消防站產品,建議選用貴州聚隆科技有限公司開發的移動微型消防站(2MFS/CZ2.0),其配備有超高壓大揚程滅火泵(2.0MPa)、水基型阻燃(滅火)液(160L—1000L)、消防服、消防靴、消防頭盔、阻燃逃生毯、安全繩(救生軟梯)、消防斧、強光電筒、對講機等設施,特別適合山地地貌歷史文化街區和傳統村落的消防安全防護。
五、革命舊址開發利用中的消防管理措施
(一)設置安檢設施,嚴禁火源入館
革命舊址的消防安全管理,要本著“預防為主、防消結合”的原則,強化源頭治理,將消防隱患解決在萌芽狀態。源頭即火源,只要控制好了源頭,火災便沒有可乘之機。
隨著長征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和黎平文化旅游的“井噴”發展,前來翹街參觀革命舊址的游客越來越多,而游客中不乏“煙民”,“煙民”是火源的主要攜帶者。所有革命舊址內均設為“無煙區”,從頭至尾嚴禁吸煙,必須在每處開放的革命舊址入口處設置安檢設施,全面杜絕打火機、火柴等火源入館。
(二)加強培訓,使所有員工都成為消防員
經中共黔東南州委、黔東南州編制辦公室確定,黎平翹街的所有革命舊址均為黎平會議紀念館管理。目前,黎平翹街除黎平會議紀念館、黎平會議會址之外,還有兩湖會館(蘇維埃國家政治保衛局舊址)、宋氏宗祠(中央紅軍警備司令部)、中央軍委縱隊舊址以及本文涉及的4處革命舊址,文物級別高、管護面積寬,壓力非常大。
另一方面,受編制的限制,黎平會議紀念館的人員非常有限,僅有編制19個,包括安全、研究、陳列、文物、產業等部門,安保、講解、保潔多為外聘人員,無專門的消防機構和人員,消防保障力量非常薄弱。這就要求進行全員消防安全培訓,按照消防安全“四懂四會四能力”的要求設計培訓課程,使全體員工、安保人員、講解員、保潔員均成為合格消防安全人員。
(三)建立消防信息系統,實現整體聯動
隨著四處革命舊址復原陳列工程的實施,幾乎整個翹街歷史文化街區的革命舊址均處于開放狀態。如果仍然采取點對點的消防管理,現有的人力、物力均不堪重負。須借助現代信息技術,將街區的所有開放點甚至所有文物點、歷史建筑和管理單位都連接起來,使其成為一個整體,實現全盤管理,實時監測。
結合翹街文化街區的實際情況,翹街消防系統應包括火災自動報警主機聯網監控系統、文物消防水系統監測系統、消防設備巡查巡檢系統及配套相關的通信和前端硬件設備。與此同時,該系統應接入現有的消防信息化系統,實現與滅火救援指揮系統的有效對接。
(四)編制火災應急預案并經常演練
有效的火災撲救,是革命舊址消防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線。一旦發生火災,要做到有計劃、有步驟、準確、及時、有效地組織撲救,不浪費時間,不貽誤時機,將破壞降低至最小程度,必須制定科學、合理的應急預案,并進行經常性的演練。使指揮人員、疏散引導人員、救火人員都能夠準確理解和熟練掌握預案的每一個環節,一絲不茍地執行,實現預案的執行目標。根據有關規定,每季度開展一次消防安全培訓,每半年至少要舉行一次滅火與應急疏散演習。
六、結語
人民至上,安全護航。復原陳列將增加革命舊址的消防隱患,要求我們在復原陳列設計時有所預見,結合革命舊址的具體情況采取有效的措施,充分利用消防技術并引入管理機制,做到硬件、軟件同步,把消防安全工作抓實抓細。
參考文獻:
[1]蘇玉寶,虢榮偉.淺析文物建筑有關消防安全問題[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20(9):112-113.
[2]河南省質量技術監督局,河南省地方標準.文物建筑消防安全管理規范:DB41/T692—2011[S].2011.11:2-3.
[3]李宏文.文物建筑防火保護[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20(10):3-4.
作者簡介:
楊祖華(1968.9—),男,土家族,貴州省印江縣人,本科學歷,現任黔東南州黎平會議紀念館副館長,文博副研究館員,研究方向為文化遺產保護。發表林業、文化、旅游等領域論文上百篇,公開出版有《貴州古村落肇興》《肇興體驗》《黎平行知》《自然的顏色》《在侗鄉泡老外》等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