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琳婷
(呼倫貝爾學院 內蒙古 海拉爾 021008)
大學階段是學生心理、生理發展趨于成熟的階段,但因原生家庭、初入學、學業、人際關系、考研、就業等壓力,當代大學生時常會出現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對于這些典型而又突出的心理特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要因時而變,有針對性地開展相關教育工作。加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勢下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舉措,是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途經和手段,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首先提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的困境,并以呼倫貝爾學院為例,在心理學專業理論及技術的基礎上,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模式進行實踐探索,并對加快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出幾點建議。
近年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越來越受重視,《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人才培養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即便如此,該項工作的開展仍然存在諸多困境。首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全員育人上體現不足,仍然注重少數有心理問題的學生,工作中注重治愈的眼前目標,未充分架構“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理念,更疏于關注全體學生心理素質的提升;其次,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配比不夠科學,2017 年教育部印發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明確指出要按照 1:4000的師生比來配備心理健康教育專職教師,現實中難于達成,心理健康教育專職教師的缺乏限制相關工作的開展,開展的工作浮于表面,難于扎根實處,導致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不佳;最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育體系不夠完善,師生比的嚴重匱乏及教師教育理念的缺乏使課程教學形式化,教學方式單一化,諸多因素導致教學效果直線降低,達不到促進學生心靈成長,學會解決問題的教學目標。
1.個體心理輔導
個體心理輔導是“一對一”式的輔導,適于深入地探討受輔者個人化的心理問題,以便提供深層而持久的心理支持與幫助。個體心理輔導是高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徑之一。其針對少數有明顯心理困惑及癥狀的學生,達到矯治心理問題的目的,良好的輔導效果離不開學生的主動性,他們要有求取改變的意愿,通過在學生工作處主動預約進行心理輔導。例如,學生小A很想改善自己的困境,但她是一個不善言談、內斂寡言的女孩,交談中眼睛躲閃,自我防御力很強。要想打開她的心結,需要走近她的內心,在個體心理輔導中可以運用想象放松訓練、“房-樹-人”心理畫技術、“我是誰”開放式問題深入地探求、了解來訪學生的現實問題,從而使心理輔導的交談更有針對性。
2.團體心理輔導
團體心理輔導是相對于一對一的個體心理輔導而言的,是指在團體的心理環境下,為團體成員提供心理幫助與指導的一種心理輔導形式,具有省時省力效率高、感染力很強、資源的多元化和團體咨詢效果容易鞏固的特點。通過對大學生心理和行為特點的調查,困擾學生最多的兩大方面是學業壓力和人際交往,其次是生活適應、職業規劃等方面的問題,結合群體問題,制定團體心理輔導方案,有針對性地開展團體活動。表1總結了相關主題對應的團體心理輔導活動。

表1 團體心理輔導活動一覽表
續表1

具體內容團體心理輔導活動人際關系信任背摔、心有千千結、我說你做(猜、畫)、秘密紅帳、人際財富生活適應認識新同學、盲人走路、信任后退
3.沙盤游戲技術
沙盤游戲技術為個體提供了一個安全的自我成長環境,在沙盤師的積極陪伴和引導下,個體在沙盤創作過程中重新經歷和體驗了一段“自我成長和療愈”的心路歷程,即“人格整合的經歷”(Experiencing of wholeness)。這種人格整合,是沙盤游戲的最終目的。首先,沙盤游戲技術能夠對學生的心理狀況進行評估,反映學生不知如何表達的內心世界,即個體的潛意識和內心問題。卡爾夫指出,初始沙盤能夠反映出來訪者問題的本質,能提供治療的方向以及治愈的可能等重要信息[1];其次,沙盤游戲技術對學生的心理具有療愈作用。當學生探索出自我問題和矛盾時,通過實踐轉化、溝通,從而有一個不斷地整合、接納、肯定自我的過程,以體現沙盤游戲技術的療愈作用;最后,沙盤游戲技術不僅運用在心理咨詢中去深入了解、治愈心靈,還可以開設沙盤體驗課,創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模式,高玲[2]的研究以沙盤游戲體驗課為例,探索了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的心理健康課程的創新模式。
朋輩心理輔導(Peer Counseling),又稱朋輩支持(Peer Support)、(Peer Education),是指同年齡者或年齡相當者自愿參與,人們互相給予心理安慰、鼓勵、勸導和支持,提供一種具有類似于心理咨詢功能的幫助活動,從而使參與者的心理素質向健康的積極方向發展。[3]馬欣[4]的研究中提到,朋輩心理輔導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組成部分,基于朋輩群體文化的相同性、方便溝通等特點,可以將朋輩心理輔導運用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完善心理輔導隊伍建設,促進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持續發展。朋輩心理輔導通過班級心理委員、學生心理社團、朋輩成長小組、班級主題班會和素質拓展小組等多種形式開展。近些年來,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推行朋輩心理輔導,呼倫貝爾學院學生工作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詢中心設有朋輩心理輔導項目,定期開展朋輩團體心理輔導,每年以學生社團的形式招募心理學專業學生,通過傳幫帶培養朋輩團體心理輔導主持人,以定期或不定期相結合的方式開展活動,例如在“5.25”大學生心理健康日組織全校性團體心理輔導活動,各院系可以通過預約給特定班級或者學生團體開展活動;并且呼倫貝爾學院教育學院心理學專業在培養人才的過程中,注重學生專業技能成長,對于實踐教學的見習活動,即安排心理學專業學生為全院學生開展朋輩團體心理輔導,心理學專業課程的教學中,實踐課時要求學生模擬心理咨詢活動,角色扮演式的進行個體心理輔導訓練。
“三全育人”指的是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指的是運用系統論的觀點從溫度、深度、廣度等方面考慮,從全方位、全過程調動全員力量參與心理健康教育,以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效果。[5]校園心理劇是我國高校近年來的新生事物,圍繞三全育人理念,從學生全員中發現問題,并把這些容易出現的心理問題搬上校園舞臺,讓學生自己表演、自己觀看、自己體悟,從而使表演者和觀看者得到啟發。校園心理劇通過戲劇的形式讓學生置身其中,常用內心獨白、角色扮演、音樂烘托等技術,使主角能夠仔細感受內心想法、情緒情感和行為感受,從而能夠醒悟、轉變、成長等。其在大學生心理輔導和心理治療方面能夠發揮獨特和良好的教育作用和效果,是高校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種有效的教育輔導方式[6]。高校通過組織相關比賽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并能夠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思想意識。多年來,呼倫貝爾學院學生工作處將校園心理劇作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通過培訓、比賽、演出等多種形式推進該項工作,2017年在內蒙古自治區教育廳主辦的全區高校第五屆大學生心理劇大賽中,選送的的參賽作品《現實與妄想》榮獲優秀獎;2018年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開展校園心理劇劇本創作培訓,心理劇作為一項創新工作致力于被打造成全校文化品牌;2018年、2019年在學院藝術展播廳舉辦了大學生校園心理劇決賽,一個個鮮明的主題,生動地演繹了一幕幕場景,給同學們帶來了一場沖擊心靈的視聽盛宴,引發現場同學們的心靈共鳴。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很多困境,短時間內難以突破,既是如此,更應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做足做實,針對工作推進難、師資短缺等問題,提出幾點工作建議。
(一)應充分利用互聯網平臺,在調研了解本校大學生心理特點的基礎上,篩選“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線上課程,設計線上線下混合課程,達成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的理念,使課程不僅有內涵,更有實效,確保學生遇到了心理困惑知道怎么做。
(二)在二級院系為學生設立學業職業導師,推進該項工作能夠彌補專職心理健康教師的短缺,還可以提升學生在學業職業規劃上的意識及行動,及時解決心理、學業、就業等困惑,有力地提升學生心理健康水平。
(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需加強科研工作的開展,充分利用學生心理健康篩查、職業能力測試等相關數據,將實踐工作與教育科研相結合,聚焦典型心理問題,開展研究討論,將典型大類問題各個擊破,以充分提升高校學生心理健康素質,不斷達成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