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磊
摘要:如何將鄉(xiāng)村治理一元結構與村莊多元治理結構有效銜接,是鄉(xiāng)村治理的一個痛點。光武鎮(zhèn)大劉寨村認真落實界首市委“黨帶群建,十戶聯治”工作機制,促進村級黨組織和自治組織、群團組織、社會組織之間有效銜接、作用發(fā)揮;創(chuàng)新黨組織領導下的基層民主協商形式,織牢村網,劃定村組格,以戶區(qū)為載體、“十戶”為單元、戶長為紐帶,構建共商共建、共治共享和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社會治理格局,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探索打通黨組織聯系服務群眾的“最后一道墻”,實現昔日的“軟弱渙散村”,一躍成為遠近聞名的“示范村”的蛻變。
關鍵詞:基層治理;黨帶群建;十戶聯治
1? 搭好“臺”,下好“強基固本”這步棋
基層治理的關鍵就是加強黨的領導,大劉寨村堅持黨建帶群建,發(fā)揮黨員模范作用,發(fā)動群眾參與基層治理,不斷提升基層治理水平。堅持以黨建為引領,定期協調推進“黨帶群建,十戶聯治”工作,為戶長開展工作提供有力保障。引導黨員發(fā)揮“細胞”作用,嚴格落實“三會一課”、主題黨日、遠程教育等制度,通過推行無職黨員設崗定責,教育引導廣大黨員不忘初心,積極承諾踐諾,成為維護社會穩(wěn)定的重要力量。堅持以群建為關鍵。通過“五聯一共”工作模式,黨群組織“手拉手”,構筑群團組織和“四會”、志愿服務團隊等社會組織之間有效銜接、作用發(fā)揮,促進服務群眾工作“實打實”。選好配強村工青婦組織干部,認真抓好工會活動、婦女保護、智慧團建等工作,主動服務群眾,幫扶弱勢群體,開展為群眾送醫(yī)、慰問困難群眾,用實際行動推動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fā)展成果。
2? 用好“人”,下好“活力激發(fā)”這步棋
“我們村的改廁推進難,沒想到戶長介入后,老大難變得不再難,不僅是村干部,連鄉(xiāng)親們都說戶長議事會真頂事!”大劉寨村黨總支書記劉冰冰說起村里的廁所革命非常感慨,村民“跑斷了腿”,村干部“磨破了嘴”……過去在大劉寨村,通知大事小情、村民反映意見等,主要靠人來回跑,即便用大喇叭廣播,也不敢確保每個人都聽得到、聽明白。
大劉寨村在“黨帶群建,十戶聯治”工作中,該村按照“屬地管理、分級負責”原則,建立“行政村、自然村、黨(村民)小組、戶區(qū)”四級網格體系,科學界定職能,培育多元主體,形成工作合力。在村級黨組織的帶領下,戶長帶利用他們貼近老百姓的身份優(yōu)勢,及時就近為村民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務。
如今,在村“兩委”領導下,在村民小組長、黨小組長帶動下,讓戶長當主力,讓群眾唱主角,真正做到組織群眾、宣傳群眾、服務群眾、凝聚群眾。結合責任明確推進工作。發(fā)揮在黨總支引領下的村(社區(qū))自治的積極性,調動村(居)民小組長工作主動性,在政策宣傳、法制教育、意見收集、鄰里互助、平安建設、信訪維穩(wěn)、便民服務、環(huán)境治理、產業(yè)引導、鄉(xiāng)風文明等方面,充分發(fā)揮戶長“五員”職能,帶領群眾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群眾性活動。結合“四項活動”推進工作,將“黨帶群建,十戶聯治”工作與“遍訪貧困對象”“三聯四建”“界首夜話”“四送一服雙聯”相結合,緊盯群眾最憂最盼最急的揪心事、操心事、煩心事,通過戶長征集群眾意見建議64條。結合精神貫徹推進工作。發(fā)揮戶長宣傳員優(yōu)勢,通過戶區(qū)微信群、庭院話家常等形式,用老百信通俗易懂的語言,及時宣傳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安徽重要講話精神,真正做到家喻戶曉、深入人心。
3? 唱好“戲”,下好“三治融合”這步棋
大劉寨村切實發(fā)揮“戶長”積極作用,堅持法治引領、道德教化、自治管理,探索建立法治、德治、自治“三治融合”的鎮(zhèn)村級治理模式,充分激發(fā)了群眾的參與熱情。做到自治聚民心。引導群眾通過“四會一約”參與村務治理,重大事項堅持“四議兩公開”,從村務公開到財務公開,從惠農政策落實到產業(yè)扶貧項目開發(fā),干什么由百姓來說話,怎么干讓百姓說了算。戶長發(fā)揮宣傳員、監(jiān)督員作用,把村規(guī)民約宣講到戶,通過開展最美巷道、最美家庭評選,引導群眾變“要我守規(guī)”為“我要守規(guī)”,聚焦解決百姓關注的農村集體資產管理、婚姻家庭和鄰里糾紛調解、村莊環(huán)境整治等,“基本上做到了‘小事不出組,大事不出村,贏得了百姓的支持和認可。做到法治明事理。充分利用一村一法律顧問、“法律明白人”聯系戶長機制,加大涉農普法宣傳,引導群眾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開展民法典宣講 26 次,直接受眾 530 余人。
用“理”說服群眾,充分發(fā)揮戶長“人熟、地熟、情況熟”的優(yōu)勢,堅持擺事實、講道理,以理服人,參與調解矛盾糾紛 15 件,都實現矛盾全銷號、全程零信訪。做到德治樹新風。今年以來,深入開展文明實踐活動,通過群眾自發(fā)評選、戶長收集,共評選出“好媳婦” 5 人、“好婆婆”6? 人、“好兒女”15人、“文明家庭”16戶、“最美家庭”16戶、“孝善之家”8戶,以鄉(xiāng)風文明引領社會新風尚。
“黨帶群建,十戶聯治”機制為基層治理提供了一條新的路徑,著力探索打通黨組織聯系服務群眾的“最后一道墻”,戶長進得了家門、坐得下板凳、拉得上家常,既熟悉農事、了解農情,又對鄰里大事小事知根知底。他們在干部和群眾中間架起了一座溝通的橋梁,推動了鄉(xiāng)風文明的發(fā)展,讓新時代的鄉(xiāng)村找到了熟人社會的“善治之道”。
參考文獻
[1] 李迎利.鄉(xiāng)村治理視角下提升農村基層黨組織組織力問題研究——基于安徽省臨泉縣的調查與思考[J].甘肅農業(yè),2020(11):93-95,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