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晴
摘要:隆德縣堅持把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列入農業農村改革重點工作,始終秉承“一個好班子做中堅、一項好產業做支撐、一套好機制保運轉”的總體思路,探素建立“535”經營管理模式,著力構建“財政扶持、社企發展、集體壯大、農民增收”的多方共贏發展新格局,為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實現了集體資產“活”起來,集體資金“用”起來,集體組織“強”起來,集體成員“聚”起來。2020年初被農業農村部確定為全國第二批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經驗交流典型單位,2019年底全縣村集體經營收入達到1477.81萬元,實現凈收益474.89萬元,收益分紅80.94萬元;全縣累計實現凈收益920.25萬元,分紅231.48萬元。截止目前,我縣整合中央、自治區、市、縣財政、扶貧、幫扶及村集體積累資金累計達到15032.77萬元,其中2020年注入4180萬元,投入全縣105村(社區)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村均投入143萬元。
關鍵詞:創新;經營管理模式;發展;壯大;集體經濟
1? 主要做法及特點
1.1? 加強領導“增合力”
我縣黨委、政府高度重視村集體經濟發展工作,連續四年出臺《隆德縣扶持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實施方案》,形成縣、鄉鎮、村三級書記齊抓村集體經濟工作,健全完善聯席協調會議制度,及時研究解決土地利用、資金籌措、項目選擇、經營管理方面的難點和問題形成了多鎮、部門和廣大干部久久為功、持之以恒抓村集體經濟的濃厚圍,凝聚起了全縣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工作的強大合力。
1.2? 建立組織“強保障”
出臺《隆德縣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管理辦法》,注重以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數據為基礎,以村集體經營性資產股份(份額)量化數據為依據,以農村集體資產股份制改革為方向,全縣注冊成立村級集體經濟組織104個,首次給予村集體經濟組織“身份證”。初步建立了村黨組織、村民委員會、村監會和村集體經濟組織“四套馬車”并駕運行的組織管理機制,明確了村集體經濟組織承擔集體資源開發利用、資產經營管理、集體經濟發展、財務運行管理、集體收益分配的職能,形成了有人抓、有人管、有人推的組織保證。
1.3? 整合資金“促發展”
截止目前,我縣整合中央、自治區、市、縣財政、扶貧、幫扶及村集體積累資金累計達到15032.77萬元,其中2020年注入4180萬元,投入全縣105村(社區)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村均投入143萬元。充分發揮財政支農資金“四兩撥千斤”的重要作用,促進集體經營收入增加,不斷把“蛋糕”做大。經過不斷扶持發展,村集體經濟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單一到多元,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1.4? 試點改革“打基礎”
出臺《隆德縣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資產股權設置和管理暫行辦法》《隆德縣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身份認定辦法》堅持依法依規、公開公正,尊重歷史、兼顧現實,程序規范、村民認可的原則,按照“成立組織、制定方案,界定身份、確定資格,資金量化、配置股權,完善制度、強化監管”的程序,賦予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及其成員對集體資產持有的合法權益。全縣105村(社區)界定成員身份3.27戶、1121萬人;量化資產總額8160.5萬元,設置股權12.79萬股。
1.5? 創新模式“強管理”
明確各級黨委抓村集體經濟的責任,以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為主體,結合鄉情村情,因村因勢施策,聚焦種養殖業、體閑農業、文化旅游等產業,延伸發展產業鏈條,探素符合我縣實際的“535”村集體經濟經營管理發展模式,即產業經營、服務創收、加工增值、資產收益、鄉村旅游“5種”產業發展類型:探索建立聯村經營、自主經營、村企經營“3個”運營模式,建立健全資金管理、收益分配、監督管理、考評激勵、責任追究“5項”管理機制,以改革創新精神加強村集體經濟管理,使之不斷發展壯大。
2? 取得成效及經驗
2.1? 基層組織領導能力增強
通過發展村集體經濟,培育了一批農村“兩個”帶頭人,鍛煉提升村干部干事創業能力,提升村級組織為民服務的能力,完善鄉村治理體系,有效破解了村級組織從“無錢辦事”到“有錢辦事”難題,有了底氣、中堅作用更加突出,在農民心中的威信得到提高、執政地位得到鞏固。
2.2? 村經濟組織進一步健全
通過建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集體資產股份制改革試點,建立健全了村“兩委”班子、村監會和村集體組織各負其責、合理推動的村級管理體制,農村改革和發展集體經濟并肩運行,切實增強了村“兩委”班子盤活資產、發展經濟、服務農民、增加收益的帶動能力,有效激活了農村發展的內生動力。
2.3? 賦予集體成員合法權益
在發展過程中,有效盤活村集體多年閑置的土地、荒山、校舍、村部等資產資源,喚醒了多年“沉睡的資本”。將投入村集體的各級各類經營性資金折股(份額)量化,賦予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持有的占有權、使用權和收益權,為村集體經濟組織收益分配提供可靠的依據,更加完善了農村基本經營制度。
2.4? 集體經濟不斷發展壯大
改革發展促進了農村集體資產資金資源要素的優化配置,促進了現代農業、農產品加工業、體閑農業和多村旅游等新產業新業態的發展,進一步促進了農村集體資產利用、現代農業要素應用、農民變產業工人等一系列農業經營方式的轉變,村級集體經濟實現了突破性發展。
2.5? 農民從收益中分享紅利
通過政府資金引領社會資本的投入,豐富農業農村投資方式,變“無償補助”為“有償股權”,變“一次性”投入為“可持續性”投入,農民在改革中分享了改革成果,獲得感幸福感明顯增強。探索出了“社員受益”與“集體創收”雙贏的新路子,實現了強村富民的目標。
參考文獻
[1] 龍建明.創新管理模式,助力發展壯大城中村集體經濟[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18(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