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偉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不斷發展與提高,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社會生產力也得到了提升。我國果蔬產量總體上呈現出供求平衡、產量逐年上升的發展趨勢,國家的政策調整也開始對北方地區果蔬生產結構造成了影響,擴大農副產品的種植面積。蔬菜生產在產業結構的調整中發展增速較快,全年種植面積在北方地區超過了30%以上。果蔬產品屬于鮮活食品,如果加工技術處理不當會引發腐爛、變質等問題,從國內外的發展經驗來看,果蔬加工技術與產業化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系。先進的果蔬加工技術為產業化發展提供了基礎支持,產業化的管理模式更為果蔬加工技術提供了管理的保證。
關鍵詞:果蔬;加工技術;產業化
1? 果蔬加工技術
果蔬加工技術包括著對果蔬產品的采后處理、存儲保鮮。深加工等。通過對各種不同的加工方式以及國內外的加工技術人員的研究,取得了許多優秀研究成果。根據北方地區的地域條件、氣候環境、果蔬品種、市場需求等情況,采用不同的果蔬加工技術,最大程度上提高產能,提高果蔬產品的種植收益,提高產品的附加值。
1.1? 果蔬采后處理
果蔬采后處理就是將采摘后的果蔬產品進行初級的加工處理,經過處理后的果蔬產品可以直接流入到市場中進行銷售或進入保鮮存儲、深加工等后續處理。果蔬的采后處理的過程分為:采摘、分級、清洗、消毒烘干、包裝等不同的步驟。采后處理是保障果蔬產品新鮮度的重要環節,更是實現果蔬產品商品化的重要處理環節,這一加工技術規模最大、歷史最長、服務體系最完善的可以借鑒美國的戴克公司。
1.2? 果蔬保鮮存儲
果蔬保鮮存儲有很多種方法包括著冷鮮保存與高溫處理保鮮兩種方式。
首先,冷鮮保存是最常見的果蔬存儲的方式,通過低溫高濕度的環境,避免因為常規存儲而造成果蔬產品的水分流失,最大程度上保障水果保鮮的時間,且保障水果的質量不受影響。將水果的存儲環境溫度控制在0~4℃,空氣濕度控制在90%以上,通過混合負氧離子氣體,提高殺菌能力,同時保障水果質量不受影響。
第二,高溫處理保鮮。高溫處理保鮮可以對莖類植物蔬菜發芽期到控制作用,將蔬菜的存儲溫度控制在23℃,相對濕度保持在75%之間,從而延長莖類植物蔬菜的存儲期,達到蔬菜保鮮的目的。
1.3? 果蔬深加工技術
發達國家的農產品的加工技術工業產值為產品自身價值的200%左右,然而國內目前只能達到120%左右。因此,我國對果蔬的深加工技術的進步空間很大。對于果蔬的深加工處理方式有很多種,包括著:脫水蔬菜、果蔬罐頭、果干、蔬菜汁等,這些都是深加工技術的產物。在國內也有著一些具有特色的果蔬深加工技術設備。例如:北方地區的河南省真空技術通過電腦控制蒸汽的噴射實現真空冷凍干燥設備,其結構簡單、成本低廉、最大程度上保證果蔬產品的活性物質。
2? 果蔬產業化發展
果蔬產品的保鮮、深加工技術的發展與進步,為果蔬的產業化發展與國際市場的開發營造了良好的環境,時鮮果蔬產品生產與加工的現代化、產業化的發展是目前全世界果蔬與農副產品行業發展的重要研究課題。對推動著事業果蔬產業發展與農產品技術的進步有著重要的意義,更是實現我國農業經濟發展與鄉村振興戰略落實的重要手段。
2.1? 東北地區果蔬產業發展
東北地區作為我國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農業生產技術的進步對推動地區經濟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通過擴大果蔬產品的規模效益,牢牢把握國家政策的引導作用,積極引進國內外的果蔬加工技術,提高果蔬產品的附加值,努力打通國際市場,從而讓果蔬產業成為促進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主導產品。
在東北地區果蔬產業化發展的過程中,對于果蔬的保鮮處理與深加工是重要的環節。在黑龍江省地區,首先在果蔬生產基地建設保鮮存儲冷庫,依托冷庫建設果蔬深加工產業鏈。此外,冬天黑龍江地區整體氣溫較低,為了保證果蔬產品的正常生長,通過建設溫室大棚、陽光房等保障果蔬生長的適宜溫度;第二,果蔬的深加工技術發展。黑龍江地區通過建設果蔬深加工龍頭企業,推動深加工技術的發展,讓年加工產量通過技術的提高不斷提供產量,帶動著地區農業經濟的發展。
2.2? 果蔬產業化的發展與展望
充分利用地區資源的優勢與地方特色的主導產業,提高產品質量、建立品牌優勢,進行果蔬產品的深加工,逐漸擴大生產規模,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果蔬產品。其次,依靠科學技術促進果蔬產品華的發展,要將多項科研成果進行整合,形成系統化對產業化發展的全覆蓋,從而實現果蔬農業化向果蔬現代化的發展,形成全新的發展產業體系。
3? 結語
果蔬加工技術與產業化的發展屬于一項系統化的工程,需要涉及到的技術有很多,需要充分調動起各方面的積極性,提高科學生產力,才能更好的實現我國果蔬產業化與規模化的發展,實現與國際市場相接軌。
參考文獻
[1] 何琳.果蔬加工技術與產業化[J].廣東農機,2002(1):15-17.
[2] 文連奎,張微,王立芳,等.果蔬真空冷凍干燥加工技術研究進展[J].農產食品科技,2009,3(3):5-8.
[3] 楊文雄,尹利端.中國果蔬汁加工技術發展新趨勢[J].農業工程技術:農產品加工,2007(4):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