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平
摘要:創建新型種植模式,嚴格按照相關質量要求,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實現農業的穩定發展,是我國當下農作物種植發展方向。本文分析了小麥高產栽培中的技術要點,并從經濟層次分析了小麥栽培管理意義。
關鍵詞:小麥;高產栽培;施肥
0? 引言
在小麥高產栽培過程中,要考慮到小麥生長環境與小麥品種之間的適配性,選擇較為匹配的小麥品種與小麥栽培技術。要求政府、科研單位以及小麥種植戶等多方面精誠合作,針對市場的不同需求,研發新型小麥品種。
1? 科學施肥
采用科學的施肥方式能夠有效保障小麥的正常生長發育,根據不同地區小麥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選擇小麥肥料,合理配置多種營養元素。科學的施肥作業對小麥的健康成長有著重要意義,需要配合相關技術手段以及時間因素,具體施肥時間以小麥的成長周期為準。在施肥環節時要保證磷肥和氮肥的交替使用,加強對小麥生長環境中的水分、溫度等條件的控制,降水量較低時要及時進行灌溉工作,保證小麥成長所需的水分供給。小麥種植戶在栽培過程中,要控制化肥的使用頻率及營養成分比例,不同土壤環境下其所含營養成分也不相同,在施肥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土壤條件,配置不同比例的氮、磷、鉀以及多種微量元素的化肥。實驗數據結果顯示,以豐德存1號小麥品種為例,每生產200kg的小麥需要氮6~8kg,磷2~5kg,鉀5~10kg。并且根據小麥的生長發育規律,在小麥生育期,氮肥施肥170~320kg/hm2,磷肥100~120kg/hm2,鉀肥100~180kg/hm2,鋅肥5kg/hm2[1]。
2? 成長環境
首先,在小麥高產栽培時,應選擇健康的小麥種子,能夠使小麥種植產量得到保障。在選種過程中,要注意小麥品種的穩產性、高產性。選用優良品種進行小麥栽培,能夠有效提高種苗成活率,要盡量選擇根系發達、沒有病蟲害污染、受環境影響較小的小麥品種。建立小麥種苗質量監督站,可以利用子代測定法,對小麥種子質量進行分析,與小麥栽培監督體系進行合理化結合。其次,小麥高產栽培土地品質,直接影響著小麥的產量。在進行小麥播種前,要對土壤進行破碎結塊工作,保證土壤土質疏松,使小麥在成長過程中得到充分的氧氣和其它營養物質。通過整地,完成除草、殺蟲、覆蓋殘株等工作,并將土壤中的有機物質翻新出來,方便小麥成長吸收。并且要配合不同小麥種子習性實現靈活種植,還應該進行合理打穴工作,科學的小麥種植打穴能夠有效控制水土流失問題,克服地勢對于小麥栽植活動的影響。再次,水源管理。要配合當地氣象部門,利用好天氣預報功能,根據氣象發展及當地土壤水分情況,對干旱區域及時灌水,保證小麥成長所需的水分。一般來說,灌水選在冬前、起身、拔節、灌漿的時候進行最為妥當。灌水方式上可以選擇隔行溝灌,隔行溝灌是指在種植溝壑間隔行交替灌溉,從空間上考慮了植物的根部調節功能,這種方法操作簡單,且對灌溉工具要求不高。最后,小麥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在高產栽培中,為保證小麥種苗獲取充足的養分,應及時進行除苗工作,將沒有用的幼苗萌芽清理干凈,保證起苗的成長環境。可以適當施撒速效氨肥,提高小麥的成長速度,保證同期小麥的長勢相同,提高整個區域產量的同時,能夠對小麥的自身調節系統構成提供幫助。還要定期進行雜草清除工作,科學的撫育管理技術對小麥高產栽培有著重要意義,小麥成長過程中的最佳除草松土時期分別為起苗后第三個季度、第二年的年中與年末[2]。
3? 經濟管理
隨著現代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消費者已不能滿足于“吃得飽”,更要“吃得好”、“吃的健康”,對綠色有機食品的要求有了根本性的轉變。有效的小麥栽植管理能夠幫助勞動人民提高小麥產量,要考慮到小麥栽植過程中,除栽植技術外與作物經濟相關條件,強調小麥高產的實際效益。以伊犁地區某地方小麥農產品為例,當地近年來柴油、飼料等種植成本價格的不斷上漲,使得小麥成本急速增加,甚至超過了國家農業部門基于的財政補貼。當地水務部門更是忽略了天氣因素,當地小麥重視受到了嚴重的旱災影響,農民失去了小麥種植信心,只好改種其它農產品。在失去小麥市場定價主導權后,下游農產品經銷商不斷壓榨當地農民收益,人們不愿再進行小麥種植,將麥田變成了鋼筋水泥建筑。在實際小麥種植中,應有效發揮政府部門的指導作用,發揮地方性農產品資源優勢,通過樹立地方小麥品牌的方法,提高小麥產品的宣傳力度,協調經營者、消費者以及當地農民的銷售關系,提高質量意識。
4? 結論
強化小麥高產栽培的技術創新,應從種子培養與種苗管理兩方面進行,強調從長期發展角度對小麥高產栽培活動進行深入研究,有效推動農業經濟現代化發展。在小麥高產栽培過程中,可以選擇與小妹較為匹配的樹種進行輪作種植,維護生態系統多樣性的同時,有效促進小麥種植土壤的恢復能力,發揮田間作物多種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 梁艷,孫建春.睢寧縣綠色食品小麥高產高效栽培技術[J].農家參謀,2020(22):53,56.
[2] 于成功,張善磊,劉曉飛,等.高產大穗小麥新品系泗麥1516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術[J].農業科技通訊,2020(10):264-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