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來福 郭艷俠
摘要:魚稻共生的農作方式是我國南方的一種優秀綜合性生態系統,其特點是在水稻中養殖魚類,如何更好的完善魚稻共生養殖技術以更好的提高百姓的生活質量是當前的一大重要課題,本文首先敘述了遇到共生這一養殖技術的特點,然后分析了當前“魚稻共生”養殖系統的建設細節,最后提出了飼養與田間雙管理細則希望能為相關讀者朋友提供一定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魚稻共生;財務管理;工作思考
1? “魚稻共生”養殖技術的優點
魚稻共生的養殖模式以其科學性與合理性被世界相關種植領域廣泛認可,現已被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定為農業文化遺產,該技術是將水稻與田魚二者相結合下的共生系統,該系統不同于傳統的農業養植方式,減少了農藥及營養肥料的加入環節,大大降低了周圍環境的污染情況,對我國生態保護建設起到促進與利好的作用,將稻田養殖的單一生態模式與養魚相結合后的復合性生態系統可以大幅改善當地周邊的生態情況,因為養殖魚類而減少藥物的投放量,充分的控制了相關的污染情況,魚稻共生這一先進科學的養殖技術不但可以提升稻米的口感質量也可以改善稻米中的營養結構,整整意義上實現一水雙收,漁農共贏。豐富了我國多元化生態養殖結構,改善了我國的生態環境,提升了當地的經濟效益,為我國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動力。
2? “魚稻共生”養殖系統的建設
2.1? 魚凼建設
養殖人員在對魚凼建設時應根據稻田的形狀與起伏在適合的位置挑選魚凼,魚凼的建立不一定拘泥于固定形狀,例如:可以為圓形、正方形、長方形,而正方形最為節省成本,節省勞動力與材料投入,魚凼在挖掘時應下窄上寬以預防魚凼塌陷,面積應占整塊田地總面積的4%~5%,深度最好控制在1.1~1.4m左右,在魚凼挖掘完成后在魚凼四角立柱以阻擋鳥類的襲擾,立柱需要高于水面60~90cm,用網遮蓋。魚凼的上邊應留有4~5個寬度為50~60用來與魚凼相連的部分,作為魚類的進出口。
2.2? 魚溝的建設
在水稻插秧前,根據稻田的總體形狀挖掘十字或井字的魚溝,魚溝的長度隨著稻田的長寬來調整合適距離,魚溝寬度與深度應盡可能的接近50~70cm,以便魚類進出稻田覓食。
2.3? 進出水口
在進出排水口處為杜絕魚類游出結構應進行相應的加強,在排水口應安裝相應規模的攔魚設備,其規格應根據稻田的面積與最大排水量而定,通常入水口處35~55cm,排水口應相對建設較寬,通常保證在60~90cm之間,如遇到大雨稻田中的水量過大,還需多設置2~3個排水口以維持整體生態環境的穩定性,攔魚設備應安裝與排水口處,利用木樁與柵欄孔徑相結合,根據養魚的種類與規模進行相應的調整,放養寸片魚種為0.3~0.4cm,放養隔年魚種0.6~0.9cm之間,柵欄寬度與高度應大于進水口12~19cm,在放置柵欄拱面時應朝向迎水面來提升過水面。
3? 飼養與田間雙管理細則
魚種在放養前應提前進行消毒殺菌,具體方式為采用3%~5%的食鹽水浸泡4~6min,平均放養6~9cm的尾青田田魚種控制在190~290尾/667m2之間。此外在秧苗種植初期,應淺水回青,保持水面與壟面的相對水平,稻苗轉青后排水至壟面,期間注意換水保證稻禾葉青嫩和水溫。應正確處理魚種與水稻生長的沖突,杜絕魚凼內投放大型或數量超過承受能力的魚種數量,防止魚類啃食幼苗,應建立相應的設備能夠交換水而不使魚種進入秧田間,在此期間魚種無食物來源需要人工喂食。投魚餌應當選用綠色無污染的食物為主,例如:苞谷、菜葉、浮萍等,每天投入兩次,以保證稻魚生長環境不被污染。此外還應設置燈光誘蟲的設施來降低養魚成本,提高收益,最好是采用40W左右的誘蟲燈來誘捕蟲子,也可適當的在周邊安裝相應的白熾燈來大面積吸引昆蟲的靠近,此方法可以大量節省飼養人員投餌次數,降低投餌量,節省餌料的投入成本,節省飼養員的時間,設置燈火誘蟲法應在5月末到10月初為最佳時間,在魚凼的中心位置距離水面上方25到35cm出放置一塊1㎡的石棉瓦,將燈頭掛在石棉瓦下方處,此時昆蟲受到燈光吸引而撞板后調入水中成為魚凼中養殖的魚類的食物,每晚應按時開燈并保證燈光的光照時長,每晚8點到11點為最佳誘蟲時間,至12時關閉燈光,此方法可以大量節省養殖成本并提高魚類的健康與生存概率。此外日常管理也是田間管理的重中之重,養殖人員應早晚巡田,查看水位情況與水質狀態,對突發時間做出迅速的應急反應措施,還應檢查稻田周圍的情況,檢查魚類的健康情況,對病魚應采取及時的救治措施或實行隔離養殖,并查看養殖區域內是否有天敵的入侵,加強周邊防治力度,最后一點是收獲方式,應把握好收獲時間,根據不同的魚種,市場行情進行相應的調整,以獲得最大經濟利益為核心。收獲方法為在收貨前先疏通魚溝,不應急于放水,應當讓魚緩慢游入魚凼內,等到水位達到55~70cm時,撒網捕撈出來并打包出售。
4? 結語
綜上所述,采用稻魚共生相結合的養殖方式不但可以提升稻米的質量與營養結構,使資源得到優化與整合,減少了農藥及營養肥料的加入環節,大大降低了周圍環境的污染情況,對我國生態保護建設起到促進與利好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陳凡,唐建東,張琳麗,等.沙塘鱧“魚稻共生”養殖技術[J].科學養魚,2014(8):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