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洋廷
3035年,全球資源瀕臨枯竭,人類為了生存進入量子時代,各國為了爭奪最前沿的科技爭戰不休,新一輪的資源爭奪造成了更為嚴重的環境污染。各國政府被迫聯合起來,明令禁止量子技術進入軍事領域,只允許保留部分常規自衛裝置,全球戰火停息,人類進入了某種意義上的“和平時代”。
拾荒者的父親是位老科學家,量子時代的“上等人”。在量子時代,人體的分子構成也發生了巨大變化,人體各器官組織的結合形式及附著方式全部是量子化的,且不確定性很高,這就造成了某一種“特定人”的奇缺。每個人出生時會根據其細胞激發態的躍遷方式賦予一個量子數,若這個數落在稀少區,如科學家、軍人,那么他就被尊為“上等人”;反之則淪落為“低等人”,被迫居住于非量子區——在那里,僅保留能量量子化,以維持居民最低生活標準。
拾荒者的父親在人類銷毀量子武器前最后一場戰爭中被×粒子流擊中暴斃,他本人的量子數也因高能射線輻射而改變,被迫進入非量子區居住。由于量子數的改變,拾荒者失去了作為軍官的資質,只能以拾荒為生。在非量子區有一個巨大的坑洞,用來存放“上等人”的生活垃圾及各國銷毀的量子武器。
一日,拾荒者漫無目的地搜尋著,他發現了一個精致的罐子,里面有幾只飛蛾一般的生物,打算帶回家做個伴。只可惜,幾個拾荒的老朋友看到了拾荒者手中的罐子,像發現新大陸一般上前爭搶。在爭搶中,罐子摔碎了,里面的飛蛾在地上撲騰了幾下后消失在一大堆垃圾中。
令拾荒者沒想到的是,那幾只飛蛾是軍方研制出來的量子武器,在聯合政府的禁令生效后,就被放入高速碰撞器中將其原子的半衰期縮短至一千萬分之一,使其失去量子效應后廢棄。但在非量子區,由于時空和動量均為連續化,賦予了原子內部的光子一個渺小的靜止質量,使其出現了驚人的逆衰變,飛蛾原子內的電子重新開始躍遷,量子繁殖機制被激活,原來罐子里的兩只飛蛾繁衍出了三只、四只,甚至更多。
由于在非量子區無法定位和識別,飛蛾開始潛入量子區襲擊“上等人”。因全球軍用量子設備已全部拆除,加之飛蛾逆衰變后基態原子的運行軌道發生改變,導致飛蛾程序性失控。先是不斷釋放高能粒子流干擾地表通信,再是繁殖失控,大量的飛蛾群不斷攻擊地球上一切量子數與其匹配的物體——包括絕大部分建筑和“上等人”。終于,無規則的射線徹底干擾了地球的磁場和量子場,導致全球相繼出現強震、海嘯、時空交錯。世界政府決定召集科學家重啟軍用量子設備,但連年的戰爭造成了大量科學家死亡或被投放到非量子區,工程進度遠不及飛蛾繁殖的速度。很快,世界量子協會也被飛蛾包圍了。
非量子區的人們也接到了撤離的通知。拾荒者在整理物品時發現了父親的一本日記,他驚奇地發現,父親竟是設計飛蛾的總工程師。日記的最后一頁寫道:“萬物正如我們所研究的量子一樣,當你把它推到一個極端,它必然會躍遷到另一個極端。”
他突然想起來了,他曾看到過父親的設計圖紙。
為了拯救地球,拾荒者不顧軍警的阻攔,徑直沖入量子區,沖進量子控制大廈,在最高控制室拉下了橫桿。地球的量子場瞬間偏轉了180°,感受到量子場變化的飛蛾全部;中進大廈,試圖攻擊修改數據的人。激活的量子免疫系統檢測到異常量子數后立即激發出上百億兆的電壓,最終戰勝了飛蛾。
地球平靜了下來,拾荒者和飛蛾在強大的電流下被燒成了焦炭。
聯合政府恢復了拾荒者生前的地位,并追授他“地球英雄”的稱號。人們在整理他的遺物時,發現了那本翻到最后一頁的日記,在他旁邊有一座手工的木質雕塑,正面是一只飛蛾,背面是一把劍。
本文選自《等你,在未來》
(責任編輯/黃盈盈 美術編輯/胡美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