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勇斌

三農問題關系國計民生,新聞行業要始終重點關注。作為新聞攝影從業人員,如何能在鄉村振興過程中為“三農”事業做出自己的貢獻,是每個新聞攝影從業者都應該值得思考的問題。本文就新時代下如何做好“三農”題材新聞攝影報道展開論述。筆者結合多年來從事新聞攝影工作的經歷,從“三農”題材新聞攝影的現狀、意義、對策等三個方面,淺析新時代背景下如何做好“三農”題材新聞攝影報道。
新聞攝影的理論內涵
攝影工作的實質是藝術形式的展現與表達,圖片則是通過新聞媒介進行推廣與傳播的,而新聞攝影就是將新聞通過現代媒體進行傳播,從而實現宣傳效果的-一種行為活動。《中國新聞實用大辭典》闡釋:“新聞圖片是以圖片的直觀形象和簡要文字說明結合起來報道新聞、傳播信息的一種新聞報道形式”。新聞攝影的傳播存在多種空間方式。大多數新聞傳播出于直觀性與真實性的要求,會將圖片與文字融合一起形成圖文并茂的新聞文本,能極大激發讀者的興趣。那什么是“三農”題材新聞攝影呢?根據上面新聞攝影的定義,加上“農業、農民、農村”等相關要素,便是“三農”題材新聞攝影。
“三農”題材新聞攝影的意義
新聞攝影對于新聞報道而言重要性不言而喻。“三農”題材的新聞攝影是新聞攝影中的一個類別,是展示三農和推動“三農”工作最具影響性的表現手法之一。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村經濟在國民經濟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每天都有業余的或專業的新聞攝影者在農村采訪,在黨報黨刊上,幾乎每天都能見到關于“三農”題材的新聞圖片,這說明“三農”題材的新聞攝影在日常的新聞報道中占的比重很大,意義也非常重大。
第一,“三農”題材新聞攝影可以使“三農”新聞報道情感更濃烈,還能引起讀者共鳴。小小的一張照片,沒有任何言語,但卻很直觀,大家一看就能看懂圖片所包含的信息,能起到比長篇大論更深入人心、更有震撼力的效果,這是因為這些圖片具有內在情感,它在無聲地訴說當時的場景、畫面。比方春暖花開之際,農民在田里耕地勞作;收獲季節,機械在田間收秋的豐收場景;誰家桃樹開花、蘋果熟了...這些農村場景用鏡頭定格,很富有詩情畫意之美感,看過之后,能給人帶來向往農村田園生活、想去農村參觀的效果,對農村旅游業發展、提升經濟頗有益處。
第二,“三農”題材新聞攝影可以使“三農”得到很好的宣傳,有利于農業發展、農民致富、農村經濟騰飛,有利于新時代鄉村振興。有的農村,由于地理位置偏僻,許多有特色的農業資源、農產品、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不到良好宣傳和報道,埋沒在鄉間一年又一年,通過新聞攝影工作者的鏡頭,可以讓這些富有特色的農村農業活起來、文化“火”起來。
第三,“三農”題材新聞攝影記錄的是農村、農業、農民的歷史,同時也見證著農村、農業、農民的發展史以及成長史。農業現代化、人居環境改善、新型城鎮化、脫貧攻堅精準扶貧、農民創新創業、美麗鄉村建設等現象,特別是農村中的新貌,農業中的新業和農民中的新人。通過新聞攝影從業人員的拍攝,一幅幅“三農”作品真實反映了中國農村的歷史巨變,體現了今日農民豐富的精神風貌,抒發了人們對家鄉的熱愛,同時也彰顯了新聞攝影人的藝術創造力和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憧憬。
“三農”題材新聞攝影的現實表征
第一,主體多元。過去,照相機、拍照手機尚未普及,“三農”題材新聞攝影主要依靠傳統紙質媒體專業的攝影記者。現在,隨著時代發展,攝影技術門檻越來越低,照相機、拍照手機早已普及千家萬戶,除了專業的媒體攝影人,在農村還涌現出許多農民攝影愛好者,在田間在地頭,拿起手機“記錄生活、記錄時光、記錄農村的新變化”。可以說,“三農”題材新聞攝影從業主體已經呈現出多元化趨勢。
第二,信息傳遞多樣化。在互聯網的推動下,特別是利用手機攝影隨時隨地可以拿出來拍照的特性,極大地為“三農”題材新聞攝影報道信息傳遞提供了方便。既豐富了信息傳遞的方式方法,又大大提高了新聞傳遞時效性。可以說,信息傳遞多樣化,為“三農”題材新聞攝影報道帶來了看得見的效果。
第三,后期數碼技術高端。新時代,數碼技術日新月異,在數碼技術高速發展的背景下,圖片軟技術也異軍突起,圖片后期處理工作也變得越發便捷簡單,美化成本逐步降低。當然,除了主體多元、信息傳遞多樣和后期數碼技術高端之外,“三農”題材新聞攝影的現狀還存在許多農村宣傳影響力不足的問題,這些問題是由于農村位置偏僻、缺少新聞攝影報道亮點等原因導致的。
“三農”題材新聞攝影提質的思考
新時代下,新聞攝影從業人員不僅要有過硬、扎實的攝影技術,更要有對新聞敏銳的觀察力和獨特的新聞視角,通過攝影圖片來表達出自己對新聞事件或人物的獨到一面,深挖視覺的廣度和思想的深度。那怎么樣才能不斷地拍出具有“三農”特色的好的新聞照片呢?
首先,要用好“眼睛”,留意身邊的“美”。俗話說“處處留心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拍“三農”題材的新聞作品也一樣,需要你用眼睛去留意身邊的“美”,善于捕捉素材和線索。“1991年《中國青年報》的記者解海龍曾拍攝過《我要上學》一組組照,組照中有一幅大眼睛女孩照片,就是留意身邊“美”的一個典型例子。”小姑娘的大眼睛透露著天真、執著、純樸和希望,就像探照燈一樣逼視著每一位看過照片受眾的良知和靈魂,強烈沖擊著受眾心靈,全國希望工程也把這幅照片作為活動宣傳的標識,這張照片可以說就是留意身邊的“美”的經典之作。
其次,要有好心態,不斷提升自身素養。好的心態是拍好“三農”題材新聞作品的基礎。有的攝影人覺得農村條件不好,拍照片又臟又累,不想拍這類題材,說到底是心態出了問題。這就需要新聞攝影人提升自己理論素養,不斷加強學習,學習黨在“三農”方面的方針政策,改變自己怕苦怕累怕臟的心態,多拍正能量,弘揚主旋律,引領社會新風尚的“三農”題材新聞攝影作品。與此同時,在“三農”題材新聞攝影拍攝中,應嚴格遵循真實性原則,隨意填補或者是修改圖片都屬于違背真實真相,這是新聞攝影所不允許的。
此外,還需要用好“情感”,要帶著愛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情感去拍“三農”題材作品。因為一幅好照片,其實是能看出攝影者背后的情感因素的。比方說田間作物就在那里,也許很多人在圍著它拍,然而心情不同,拍下的東西就不同。這就如同評論“詠物詩”一樣:詠物是因為自己的看法和心情,詠物不過是在詠自己。千般的情感,凝聚在詩里,在畫里,成就了物,更成就了詩人。攝影也莫不如此。惟有用情感去創作的影像,才能夠具有真正鮮活的生命力,讓人充滿無盡思索和無限回味。
當然,上述三個方面只是拍好“三農”題材攝影作品的重要環節,除這三個方面,拍好“三農”題材新聞攝影作品還可從培養豐富敏銳的“三農”新聞攝影敏感度;不斷擴展“三農”基本知識面;培養勇于創新的“三農”新聞攝影精神;與農村朋友建立和諧、長期合作的公共關系等多方面入手。這樣多措并舉,相信攝影記者一定能夠拍出更多優秀的“三農”新聞攝影作品。
“酒香也怕巷子深”。新時代的新農村,鄉村振興要與“三農”題材有機地結合起來,通過新聞攝影人多去宣傳多去報道,將一個個富饒、美麗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呈現在世人面前,助力于鄉村振興及經濟發展。
(作者單位:汾陽市網絡輿情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