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欣羽

在互聯網時代,信息的生產方式、傳播方式和傳播渠道發生了很大程度的變化,新媒體平臺的社交性越來越突出。在社交媒體高度發展的傳播環境下,為了制造流量和曝光,網絡流行梗經常成為新媒體平臺的“座上賓”。近年來網絡流行梗不斷地更新換代,最近網絡平臺上更是爆梗頻發,“凡爾賽文學”等熱詞刷屏。梗的出現其實折射出一定時期內社會大眾文化心態、集體情緒與社會輿情的變動情況。對于層出不窮的網絡流行梗,傳統媒體的新聞編輯如何理解和應用好這一網絡語言新形態,如何“接梗”“玩梗”,其對網流行梗相關稿件的編輯思路值得探究。
網絡流行梗的定義和發展現狀
現在的梗其實是一個網絡用語,目前各界尚沒有對它進行明確定義。梗泛指約定俗成的,代表某種特殊含義并能引起知情網友共鳴的相關概念。梗也可以理解為是某個精彩的、被大眾熟知的妙語,可以是一個短語,甚至只是一個詞、一個字。
如今,“玩梗”已成為年輕人的流行文化。“中青校媒”2020年調查顯示:72.48%的被調查者愿意主動“玩梗”,超過90%的被調查者可以接上超過4句網絡流行語。因此玩梗蹭熱度也便成為新媒體平臺的商業邏輯。但相比于新媒體紛紛利用爆梗來賺取流量,傳統媒體對網絡爆梗相關信息的使用和編輯則顯得更為理智謹慎。
傳統媒體對網絡流行梗
相關信息的使用與編輯情況
傳統媒體對網絡流行梗相關信息的使用和編輯大致可分為兩種:一是直接在稿件中運用流行梗;二是以第三方的視角針對流行梗的相關信息進行評論或解讀。本文選取了《人民日報》《南方周末》《光明日報》等幾家具有代表性的傳統媒體,以“凡爾賽文學”和“社會性死亡”為關鍵詞檢索,通過對涉及以上網絡流行梗的報道進行閱讀梳理,發現我國傳統媒體對網絡流行梗相關信息的編輯處理有以下特點:
直接在稿件中運用流行梗
每當一個新流行梗出現,新媒體便以多種傳播形式頻繁集中地在報道中使用,這種情況在傳統媒體則較為少見。
傳統媒體的新聞報道較為注重文字語言的使用規范和使用情境,堅持專業新聞生產傳播方式。在報道的用語用字方面偏重于書用語,較少涉及網絡流行梗。
若是在報道中用到流行梗,傳統媒體并非以戲謔、調侃的形式處理,而是對其含義進行一定程度地收編改造,使其貼合自身的報道內容、報道風格以及宣傳方式,并用于合適的情境中。如光明網的報道《網紅體驗“搬磚小妹”翻車,不僅僅是道德問題》中提到“最近一段時間,‘凡爾賽文學的梗異常火熱,但相較于不經意間露出貴族生活線索的概念意指,這位富家千金可以說一點都不凡爾賽。”
以第三方視角針對流行梗的相關信息進行評論或解讀
傳統媒體中涉及網絡流行梗相關信息的稿件大多都跳脫出流行梗的含義和語境本身,更多的是站在社會公眾的角度,以自身作為傳統媒體的責任和態度,針對流行梗背后的社會現象和社會問題進行解析研判。
情感態度多為中性,報道風格較理性客觀
傳統媒體堅守真實、客觀、準確、公正的報道原則,報道內容大多是爆梗現象的解讀以及梗所衍生出的事件、現象的評述,觀點態度較為中立,報道風格較為冷靜理性。
《南方周末》于2020年8月2日刊登??? 《“凡爾賽文學”:關于身份與財富的想象》,通過采訪多位相關人士,借受訪對象之口,梳理“凡學”體系,向社會公眾解讀了“凡爾賽文學”現象及背后的社會價值觀邏輯。
評論具有深度,引發一定社會思考
近期清華大學的“騷擾風波”讓本已是爆梗的“社會性死亡”一詞再度引發全網熱議。對此,人民網連發三篇評論: 《人民網三評“社會性死亡”之一:下是誰?》《人民網三評“社會性死亡”之二:誰是補刀者?》《人民網三評“社會性死亡”之三:我們的擔當!》,對“社會性死亡”一詞以及折射出的輿論亂象、網絡暴力等社會現象進行評論并發出拷問,發人深省。
對于“凡爾賽文學”《光明日報》刊登三篇報道,從價值觀取向和網絡文藝層面進行解讀和評論,呼吁多一些腳踏實地的正能量,少一些凡爾賽文學式的泡沫幻想。
總體而言,傳統媒體中涉及到爆梗的新聞稿件大多是評論類報道,新聞編輯人員都能做到深刻理解“梗”文化所放大的事件、現象與熱點,秉持傳播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和堅守新聞專業主義的立場,深入挖掘和解析網絡爆梗背后所反映的社會問題和社會矛盾,承擔起引導輿論場的責任,對于引發社會思考,推動社會進步具有積極意義。
借流行梗來引出社會問題和社會現象,從而引發社會思考,這是傳統媒體“玩梗”的一個有效方式,也是傳統媒體豐富創新自身話語體系和引導主流輿論的重要手段。
傳統媒體對網絡流行梗的使用策略
注意流行梗的使用情境
傳統媒體并非不能使用網絡流行梗,關鍵在于如何得體地使用。2015年央廣網一則新聞的標題是“不明覺厲:我國將引入公平競爭性審查機制”。新聞本無問題,但在一則宣傳政府政策的嚴肅新聞中,標題使用“不明覺厲”這一網絡流行梗明顯不符合語境和媒體調性。
濫用、錯用流行梗不僅侵蝕了時政新聞的嚴肅性,而且會損害媒體品牌的外在形象和內在品質,對傳統媒體的公信力和引導力造成沖擊。
傳統媒體在運用流行梗時,切不可被牽著鼻子走,可以征用收編流行梗的內涵和衍生出的外延意義,使其貼合自身的敘事方式和報道風格,從而納入自己的話語體系和敘事傳統中。
注意流行梗使用的適度性
度即程度,是篩選。適度性,則是善于鑒別,去蕪存菁。流行梗的使用要符合媒體自身的功能定位和受眾定位。
傳統媒體新聞編輯在稿件選取、語言規范上的標準應更加嚴格,牢記自身的功能定位和受眾定位。靈活甄別稿件,保持謹慎,使用與傳播網絡流行梗必須有底線,既要辨識良莠,又要巧妙融梗,以免陷入負能量玩梗的漩渦。
注意對網絡流行梗規律性的認知與把握
把握網絡流行梗的規律性,是指把握流行梗的語言規律、文化深層含義和傳播規律。網絡流行梗橫空出世和病毒式傳播,對科學的語言規范和常識性的文化禁忌都帶來了莫大挑戰。然而語言是具有嚴謹性和文化邏輯性的。脫離了規范和秩序,不僅會玷污語言文字的純潔性,而且會逐漸削減傳統媒體內容為王、深度取勝的優勢。
因此,傳統新聞編輯更要掌握好網絡流行梗的語言使用規范、文化內涵和傳播規律,在使用網絡流行梗時注意遵守現代漢語的規范和準則,符合新聞語言準確真實的特點。考量流行梗的涵義和語境,具有鮮明特點和正能量的流行梗可以采用,低俗、無實際意義的網絡流行梗則應果斷過濾。
注意提高新聞采編人員的專業能力素養
對網絡流行梗相關信息的編輯能力是對全媒體環境下傳統媒體新聞工作者網絡素養能力提升的綜合考量。
新聞采編人員要有敏銳的洞察力,即時跟蹤網絡熱點,熟知社會公眾的關注點和討論點,應時而變。但網絡流行梗泥沙俱下,新聞編輯還要以犀利的判斷力嚴格把關,去粗取精,不追求一時的潮流或有意迎合某一部分受眾。
同時,新聞編輯人員還要提升自身的文學素養,利用好流行梗的內涵和外延意義,用傳統媒體的方式玩流行梗,將時下流行元素融入傳統主流媒體新聞宣傳中。
在新媒體的強勢發展勁頭下,網絡文化更加開放多元,網絡流行梗無疑已成為一種語言新形態。然而網絡流行梗的野蠻生長也給傳統的新聞語言和文字規范帶來沖擊和挑戰。在把握好網絡流行梗的使用情境、適度性和規律性的前提下,傳統媒體新聞編輯應以批判吸收、靈活運用的態度主動融合,積極創新傳統媒體自身的話語體系和敘事方式,不斷提升報道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更好地滿足社會公眾的信息需求。
(作者單位:湖南大學新聞傳播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