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云
庫爾特·盧因作為傳播學的重要奠基人,在其多年的研究過程中提出了完整的審查過程,整個審查過程包括寫作、發行以及傳播,但近些年來伴隨著新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拓展,在多內容多渠道多角度的傳播過程中,新型的內容制作模式取代了傳統的這種模式。通過信息的自主檢測、自主制作以及自主傳播來完成,在社會媒體的不斷發展過程中,在互聯網技術的支撐下,通過進一步對新聞編輯的審查主題以及排版進行審核,使得審查逐漸后移,逐漸轉變為審后審查。從傳統的集中化方向轉變為多樣化方向,利用多種媒體進行傳播,使得當前的媒體檢查更為復雜。互動傳播以及裂變傳播進一步增加了相關檢查工作的動態性以及公開性,隨著媒介傳播技術的不斷發展。新聞編輯監督的含義被進一步拓展,這一現象引起了工業界以及學術界對控制編輯的關注,媒介結構因為媒介環境的變化而變化。
在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相關研究中指出,從2019年6月起,我國的互聯網用戶已經達到了8.5億,其中有99%的用戶使用手機上網。到目前為止,通過借助互聯網為核心的組織集團、媒體公司、自媒體以及數據化平臺等新媒體力量,對傳統的媒體市場展開持續的沖擊,媒介結構逐漸轉變為信息內容,在生產以及傳播過程中,借助新技術在娛樂民生以及休閑等領域,多媒體力量廣泛介入,但是到目前為止,在內容控制領域,尚未形成統一的操作流程,整個信息內容的檢查,完全依靠自身的價值判斷以及經驗——傳播過程中缺乏對信息真實性以及正確性的判斷。
上述能力的缺乏導致多媒體信息出現不良發展。頻繁的噪聲傳播以及網絡謠言導致當前的環境惡化。傳統媒體在面臨著巨大壓力的同時,資金短缺、受眾流失、人才短缺問題逐漸而來,這都迫使傳統媒體進行轉型。傳統媒體的轉型就是當前的編輯觀念出現變化。傳播效果是其最終為了更加適合媒體融合發展的需要,傳統媒體進行了深入的探索轉型,通過借助互聯網作為轉型工具以及轉型手段,將數字傳播技術納入到轉型的核心中。
多元融合與融媒體場域新聞編輯把關嬉變
在傳統媒體生存壓力加大以及受眾多元化的共同作用下,傳統媒體轉型的重要環節是新聞編輯進行轉型,如果能夠很好地控制這一環節,給受眾傳遞信息其效果是顯而易見的。新聞聯播這一節目從1978年元旦開播以來,其一直致力于傳播國家的聲音,對世界的重大事件進行解讀,通過嚴肅的傳播,向世界傳遞權威的新聞。這一節目開播以來,主播風格形式以及言語表達幾乎未產生變化。著名學者麥克盧漢認為,媒體對社會的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媒體的偏見決定了整個社會模式,近些年來,伴隨著媒體融合戰略的不斷深入推進,中央廣播電視臺也在不斷進行探索。我國媒體定位的風向標是新聞網絡,自2019年7月29日起,央視新聞推出主播說聯播通過短視頻的形式,每期節目大約為90秒,從民生新聞到國際新聞,涉及到經濟、政治以及文化等多個方面。這一節目腳踏實地,由交流互動代替了廣播,不僅僅是傳播形式出現了變化,更是思想觀念發生了轉變。
話語體系:整個語言風格從嚴肅權威轉變為生動、創新、有趣,作為權威媒體,向社會各界傳遞信息,主播說聯播自從推出以來,一直通過嚴肅的話語系統,類似于廣播一樣傳達聲音,缺乏對觀眾的整體把握。隨著媒體環境的不斷變化,其問題也日益凸顯,主要表現為年輕觀眾的流失,這一節目的播出是我國新聞傳播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使得整個傳播內容更加貼近人們的生活,也使得新聞口語日益普及,與傳統的嚴肅播報方式有所區別,主播通過聊天的形式同年輕人更加親密更加密切地進行交流,更加符合當前年輕人的特點,這一節目通過字幕同步來引起觀眾的注意,使得整個新聞信息更加容易被年輕人所接受。
新聞視角在這一節目中,公眾視角和官方視角是互動融合的,傳統的新聞聯播主要從官方角度進行報道,新聞傳播方式較為嚴肅,如何借助更好的傳播方式傳遞新聞,更容易被社會大眾所接受,通過主播說聯播這一節目探索出新的傳播方式。嚴肅的新聞內容既可以從官方角度進行呈現,也可以借助公眾的角度來進行呈現,通過兩者的相互融合,主持人在選擇素材的過程中要注重民生熱點與時事新聞的結合,通過不斷進行新聞解讀實現兩者之間的互動,更加注重個性化傳播。
內容選擇:對當前的社會民生以及政治熱點進行全方位報道是當前新聞網絡的重要核心內容,但受制于節目時間的限制,社會民生以及熱點新聞之間難以達到有效平衡,主播說聯播這一節目的推出能有效彌補上述缺憾,這一節目更加注重民生,強調各個事件之間的聯系,對新聞內容的選項進行再平衡。
傳播平臺:新興媒體與傳統媒體之間進行有效的合作。著名學者嚴中華表示,主要依靠傳統地方媒體的新聞網絡,不同的新聞網絡自從成立以來,通過借助短視頻等多種內容方式,進入各大社交媒體平臺以及短視頻平臺;通過多元化渠道多階段合作的方法,將內容進行多樣化表達;通過共同努力,實現了新聞內容的有效傳播,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受到了社會大眾的廣泛歡迎。
價值觀:小角度的主題和正能量。在繼承主旋律媒體功能的基礎上,節目更加注重從小角度進行宣傳,反映周圍人和事的主題氛圍,講述平凡人和事的正能量價值。
關于金融媒體領域新聞編輯演變的困惑
媒體環境的不斷變化,迫使新聞編輯在新聞選擇中做出改變。這一轉變是整個媒體發展過程中的核心環節,一定程度上會對整個新聞生產傳播價值鏈產生影響,因此如何看待守門人的轉型,更好地發揮守門人的作用,成為當前相關專家學者研究的熱點問題。
價值多元化與媒體報道的“混淆”
在新聞傳播領域,在多元化價值觀的作用下,傳統媒體編輯受到影響。最大的變化,首先是一部分媒體為了適應市場化發展的需求,編輯在選擇新聞的過程中,必須有一定的市場敏感性,多重價值以及市場競爭迫使編輯在把關傾向過程中出現不同程度的變化。其次,傳統媒體在我國的日常生活中發揮了最大的作用,這一角色也決定了其不能單純按照市場規律來進行運作,從上述這一角度來看,有些新聞報道即使沒有得到社會大眾的廣泛關注,傳統的媒體編輯也不得不留出展示的空間,雖然報道的民生問題缺乏社會的關注,但是主要關注的點是國際時事以及新聞。兩者之間的關系,在新聞媒體領域,編輯需要在媒體報道視角與多重價值之間實現平衡,但是到目前為止,仍需要不斷進行探索嘗試。
人文困惑與技術滲透
狹義的新聞編輯核查是根據編輯的長期實踐和個人價值觀對新聞信息進行篩選,以體現編輯所屬媒體單位的風格和特點。雖然人的因素的干擾是不可避免的,但新聞信息的篩選更能體現媒體基于人文理念和新聞理想所追求的社會責任。同時,技術的滲透及其快速客觀的表現直接攻擊了傳統媒體編輯的弱點,但并不是萬能的。算法分配技術雖然可以加強信息控制,提升價值導向,但其應用范圍畢竟有限。盡管人工智能合成錨定和機器人寫作能夠客觀地反映事實的變化,但它們仍然側重于輔助編輯。借助主播說聯播這一節目作為例子,雖然在整個節目過程中,各種新媒體技術得到應用,但是從本質上講,這一節目內容是對相關的新聞內容進行二次創造,都存在著編輯痕跡。在整個媒體轉型過程中,編輯部的工作模式必然會發生巨大的轉變,逐漸轉變為與人工智能深度結合,這是整個新聞媒介發展的重要方向。但是在這一過程中的新聞自身發展中如何更好地滲透人文主義以及平衡技術是研究的熱點問題,使之不偏向人文主義或者技術主義,是當前新聞媒體編輯需要思考的重要問題。
(作者單位:普洱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