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菊霞
內容摘要:《龜茲石窟題記》由《題記報告篇》《圖版篇》《研究論文篇》3冊組成。其中《題記報告篇》和《圖版篇》做到了科學規范、編撰精良;而《研究論文篇》所集結的多篇論文,都是在調查石窟題記時所發現的新材料基礎上撰寫的,新見迭出,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和影響。《龜茲石窟題記》完全是在中國學者主導下對龜茲地區龜茲語資料所做的一次系統整理、釋讀和研究。它的問世,既是我國西域龜茲語研究的里程碑之作,也標志著我國學者在龜茲語研究領域話語權的確立。
關鍵詞:《龜茲石窟題記》;龜茲語資料;整理;研究
中圖分類號:K879.29;G2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106(2021)04-0150-04
Abstract:Inscriptions of the Kucha Caves consists of three volumes, Inscriptions, Image Plates, and Research Papers. The first two volumes were compiled in a scientific way that adheres to a high standard of academic excellence and the third volume is a collection of papers that represent a variety of creative and insightful analyses; all three volumes are of great academic value for research on Kucha culture. This collection is a systematic compilation of research completed by Chinese scholars on the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materials found in the Kucha region. The publication of these documents is not only a landmark in research on the language of Kucha in the Western Region in China, it also symbolizes the establishment of a Chinese voice in the field of Kucha language research.
Keywords: Inscriptions of the Kucha Caves; material of Kucha language; compilation; research
趙莉研究員和榮新江教授主編的《龜茲石窟題記》于2020年11月由中西書局出版。這是石窟考古領域近年來推出的又一部力作,也堪稱石窟題記集釋及研究的經典之作。
古龜茲王國位處絲綢之路北道,相當于今天的庫車地區,曾一度是古代西域的強國。其古代居民屬印歐種,操印歐語系的龜茲語,又名吐火羅B語,主要使用婆羅謎文字。不過,梵文、佉盧文和漢文也在龜茲廣泛使用過。有鑒于此,龜茲地區多能發現龜茲語題記和文書。前者主要集中在龜茲地區的石窟寺中,后者多出土于考古發掘。
關于龜茲石窟寺中的古文字題記,新疆龜茲研究院在2000年出版的《克孜爾石窟內容總錄》中曾專設“題記”欄目予以著錄。當時,因缺乏能識讀龜茲語題記的人員,僅是提示了這些題記的位置,沒能判定這些題記為何種語言文字。《克孜爾石窟內容總錄》一經出版,其刊布的由婆羅謎字母題寫的古文字題記很快引起了北京大學榮新江教授的關注。后經多種機緣的聚合,由榮新江教授和趙莉研究員牽頭,于2010年成立了由新疆龜茲研究院、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西域歷史語言研究所三方共同參加的“龜茲地區現存吐火羅語寫本與題記的調查與研究”項目,旨在全面開展龜茲地區的龜茲語題記和文書的調查與研究。
《龜茲石窟題記》是項目組6次親赴現場調查、歷經10年才“打磨”出的學術精品。成書為《題記報告篇》《圖版篇》和《研究論文篇》3冊。
《題記報告篇》主要刊布了龜茲石窟和出土文物中的婆羅謎文題記。細而言之,一是刊布了克孜爾、克孜爾尕哈、庫木吐喇、森木塞姆、瑪扎伯哈、蘇巴什、亦狹克溝7處石窟共計77個洞窟遺存的846或847橫列婆羅謎文字(計716條題記);二是分類刊布了新疆龜茲研究院所藏33件龜茲語木簡和零星陶片上的婆羅謎文字資料。
《圖版篇》是《題記報告篇》的圖像資料,共有1231張圖片,分為“工作照暨資料介紹”和“石窟題記與出土文獻圖像資料”兩個部分。
《研究論文篇》收錄了20篇有關龜茲石窟和龜茲地區出土文物的研究論文,既有朱玉麒、趙莉、臺來提·烏布力、荻原裕敏和慶昭蓉等項目成員撰寫的論文,也有龜茲石窟知名研究專家霍旭初和日本著名學者吉田豐的論文。
這3冊一套的《龜茲石窟題記》完全是在中國學者主導下對龜茲地區龜茲語資料所做的一次系統整理、釋讀和研究。如同徐文堪先生在《龜茲石窟題記》出版座談會上所說:“本書問世,其學術意義極其重大,將會改變中國龜茲學和吐火羅學的研究面貌,由原來的跟跑轉變為領跑。”顯然,《龜茲石窟題記》既是我國西域龜茲語研究的里程碑之作,也是我國學者在世界西域非漢語語言文字研究領域的一次“華麗亮相”。
這樣一部具有國際學術水準的著作問世,當然離不開高屋建瓴的策劃、精誠合作的精神和強大而高端的學術陣容。北京大學的榮新江教授是“龜茲地區現存吐火羅語寫本與題記的調查與研究”項目的核心策劃人。他一直致力于中外關系史、西域中亞史和敦煌吐魯番學研究,并在這些領域取得過一批具有國際影響的成果。榮教授策劃這個項目,還有一個重要的緣由,就是曾受季羨林先生托付,希望能夠組織相關學術力量對龜茲石窟的龜茲語題記展開整理和研究。
慶昭蓉和荻原裕敏是項目的中堅力量。他們都曾在法國高等研究院攻取博士學位,而他們倆的指導老師正是法國高等研究院吐火羅語專家皮諾(Georges-Jean Pinault)教授。因榮新江教授的鼓勵和舉薦,慶昭蓉和荻原裕敏在博士畢業后分別進入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博士后流動站和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西域歷史語言研究所工作。有了這兩位從事吐火羅文獻研究的年青學者加盟,項目開展可謂“順風順水”,先后取得了一系列頗具影響力的學術成果。他們不僅成功解讀和轉錄龜茲石窟中的龜茲語題記和新疆龜茲研究院所藏龜茲語木簡文書,還從這些用婆羅謎文字書寫的題記和文書中辨別出龜茲語、梵語、據史德語和回鶻語。此外,北京大學的朱玉麒教授也為項目的成立和開展發揮了積極作用。
當然,“龜茲地區現存吐火羅語寫本與題記的調查與研究”項目的順利開展,更是離不開新疆龜茲研究院的大力支持和參與。作為項目重要負責人的趙莉研究員,時任新疆龜茲研究院副院長,她除了親自參加調查工作,還組織協調院內的科研人員,如臺來提·烏布力、吳麗紅、趙麗婭、苗利輝、楊波、努爾買買提·卡德爾、孔令俠等,都積極參與項目組的調查工作。正是新疆龜茲研究院的這種全面開放和高度重視,使得文博單位的資源優勢和高校的人才優勢得以完美互補,相得益彰,最終締造出了《龜茲石窟題記》這一學術圣果。
正是這種強大的學術陣容和三家的通力合作,大大提升了《龜茲石窟題記》的學術水準。不僅《題記報告篇》和《圖版篇》做到了科學規范、編撰精良,而《研究論文篇》所集結的多篇論文,都是在調查石窟題記時所發現的新材料基礎上撰寫的,可謂新見迭出,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和深遠的影響。
一 《題記報告篇》編撰務求全面、規范、精準
《題記報告篇》,不僅對每條婆羅謎文題記進行轉寫、轉錄、翻譯和注釋,還對題記所在洞窟的位置、題寫類型與方式乃至題記所在洞窟的窟型、窟口或甬道口朝向、角度等都加以描述。為了方便讀者判定題記在洞窟的分布位置,還隨附洞窟的平、剖面圖。
再以《圖版篇》 來說,不僅選刊了1231張圖片,而且緊緊圍繞清晰反映題記內容及相關信息之主旨,對這些照片的呈現方式和效果也做了精心的設計和處理。首先,盡可能提供壁面題記所在的位置示意圖,一些洞窟還附有洞窟外景圖。其次,將一些中、長題記分“開頭”“中段”“尾端”分別拍攝,而其中的一些 “中段”題記,又分張呈現,多的達7張。對于個別重要的題記,還配有特寫放大圖。另外,在刊布蘇巴什第3窟題記時,還采用了新疆龜茲研究院與日本早稻田大學合作制作的全景合成圖。這種合成圖,既能完整體現題記,又不影響圖像的清晰度。再次,對于一些辨識度不高的題記還配置了題記描線圖,看上去更加醒目。最后,為了提高題記的清晰度和辨識度,慶昭蓉博士利用Photoshop軟件將400多張圖片的色調、明暗對比度和色彩飽和度逐一調整。此外,對于婆羅謎文題記集中的洞窟,也是盡可能全部配圖。如庫木吐喇窟群區第50窟共配89張圖,第34窟則達到137張。
這些運用規范、精細的考古方法集釋的題記及其圖版的刊布,無疑使龜茲語資料整理又上了一個新臺階,其史料價值不言而喻。而大多數題記及其圖版都是首次發表,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可大大方便學者利用婆羅謎文題記及其相關信息開展龜茲的歷史、民族、宗教、語言文字方面的研究。當然,這些題記和圖版本身就是珍貴的檔案資料。我們知道,龜茲石窟所在的西北地區多風沙,這種天氣在悄無聲息地磨蝕著石窟壁畫和壁面題記,使其日漸漫漶甚至消失。而新疆龜茲研究院所藏的木簡也面臨蟲蛀和酥堿等病害的侵蝕,其書寫文字也日漸風化、脫落。相信《圖版篇》的圖片定會歷久彌新,越來越凸顯其珍貴的資料價值。
二 研究與調查并行 新見迭出
在項目組成員開展調查的過程中,收獲了很多學術驚喜。這些發現的新材料及其相關研究都集中展現在《研究論文篇》中。現簡要介紹如下:
1. 項目組在克孜爾第76、211、213窟和瑪扎伯哈第6窟發現了16條古代期的龜茲語題記。雖說之前學者們已在殘存文本中辨識出古代期的龜茲語,并將其使用年代粗定在公元5—6世紀,但這次是龜茲石窟中首次發現古代期龜茲語,且這些題記都是漫題,即指洞窟開鑿之后才題寫的文字,這對于研究克孜爾石窟和瑪扎伯哈石窟的分期斷代有重要參考作用。而且,在這些古代期龜茲語題記中,有些體裁屬于韻文,這對研究古代龜茲文學也有重要意義。當然,從語言學和文獻學的角度看,對它們的辨識和解讀,定會有利推動吐火羅語文獻的整體變遷研究。由此,項目組成員荻原裕敏稱這些題記為“21世紀龜茲文獻學之重大發現之一”。
2. 項目組成員荻原裕敏和慶昭蓉在克孜爾第39、145、221窟和克孜爾尕哈第12窟、蘇巴什第2窟、亦狹克溝第1窟的婆羅謎題記中新發現四位龜茲王名號和紀年。慶昭蓉結合學者已在龜茲石窟題記中辨識出的龜茲王和正史與出土胡梵文獻所記載的龜茲王,對龜茲王的世系做了深入比定和研究并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可見,這些發現的新材料不僅是構建龜茲王年代體系,也是開展龜茲石窟斷代研究的直接資料,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
3. 項目組成員調查克孜爾石窟、亦狹克石窟和新疆龜茲研究院所藏木簡時,發現多處寫有“yurpαska”的寺名。慶昭蓉認為這個寺就是唐代史料所提及的安西耶婆瑟雞寺,它是克孜爾古代的名稱。這一發現和考證對于研究克孜爾石窟的歷史沿革有積極意義。
4. 克孜爾谷西區第39窟是一穹窿頂方形窟,雖說窟內沒有繪制壁畫,但壁面卻布滿題刻和涂鴉。項目組在考察該窟時,在一道漫題中辨識出疑似“瑜伽”的龜茲語新見語詞yuk,并由此推測此窟可能是禪窟,專供僧侶冥思修行。無獨有偶,克孜爾第213窟壁面繪制有大小白骨圖,這應該也是僧侶進行白骨觀想之用。可見,龜茲語yuk的解讀對研究克孜爾石窟功能提供了新資料。
5. 克孜爾石窟曾出土過一批木簡,現藏于新疆龜茲研究院。過去,只有少數木簡公布過,而此次項目組對這批木簡做了全面調查并解讀了木簡上的全部婆羅謎文字題記。慶昭蓉通過對這批木簡所記內容的梳理,認為它們涉及龜茲畜牧業和克孜爾佛寺經濟活動。此外,還將這批木簡的年代判定在唐代并揭示出龜茲王室與克孜爾石窟之間存在著供養關系。
項目組在調查中所取得的突破性成果不勝枚舉。其中一些成果已在國內外學術界引起了廣泛關注。相信這些成果在今后還會充分體現出它們的影響力,進而推動龜茲學和西域文史的研究工作。
總之,高屋建瓴的策劃、精誠合作的精神、強大和高端的學術陣容使《龜茲石窟題記》在石窟壁畫題記的集釋和研究這一領域暫時取得了制高點。而這些利用新材料所得出的新觀點,更是大大提升了龜茲學和西域史研究的廣度和深度。同時,也標志著中國學者在龜茲語研究領域話語權的確立。正如陜西師范大學的王欣教授在座談會上所說:“(《龜茲石窟題記》)對于深入認識古代西域文化的多元性和多樣性,特別是古代東西方文明在絲綢之路上的交往、交流與交融,不僅具有深遠的學術價值,無疑更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