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果鎮位于湖南衡山縣境西北,距縣城37公里,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涓水和省道1841線(衡婁公路)交叉從境中穿過。是連接雙峰、湘鄉、湘潭三地的交通要塞。鎮區總面積54.6平方公里,街道面積4.2平方公里。
白果鎮原稱白果鋪。相傳涓水河畔有一白果古樹,每年果熟季節人們紛紛前來采摘白果入藥而得名。
白果即銀杏,銀杏的名字,大抵到北宋才得。宋以前,或稱“鴨腳”。李時珍《本草綱目》云:葉似鴨腳,因以為名。宋代開始入貢皇室,改呼“銀杏”。據說,北宋皇帝的龍椅,就是銀杏木材制成的。“因其形似杏而核色白”,明代又改稱“白果”。
銀杏樹生長緩慢、壽齡綿長,二十年左右才開始結子,有“活化石”美譽,又稱“公孫樹”,即爺爺種樹、孫子得食之意,生命力頑強。
白果鎮歷史悠久、人文薈萃,始建于1693年的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楚南第一橋橫跨涓水,最早的農民協會、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岳北農工會舊址(劉捷三公祠)坐落岳北村, 1923年,在黨的派遣下水口山工人共產黨員劉東軒、謝懷德等同志回家鄉組織農民進行革命。同年9月16日,湖南衡山岳北農工會正式宣告成立,會員發展到4萬余人,聲勢浩大。農工會的迅速發展使土豪劣紳惶恐不安,時任湖南省省長的趙恒惕血腥地鎮壓了岳北農工會。衡山岳北農工會是湖南第一個農民革命組織,也是全國第一個工人和農民聯合革命的組織,她的成立揭開了農民革命運動的序幕。1927年,毛澤東考察衡山農民運動時,高度評價了岳北農工會的革命精神。
白果鎮盛產石膏,儲量位居湖南省第一,經過多年的發展,目前已形成了石膏生產、加工、運輸產供銷一條龍的特色工業。(綜合衡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