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榮新

1983年,黨中央、國務院批準重慶進行經濟體制綜合改革試點后,“搞活”企業成為重慶經濟體制綜合改革試點的突破口。對此,重慶市委、市政府緊緊抓住經濟體制綜合改革試點的重大歷史機遇,進行了以增強企業活力為核心的國有企業體制改革,推行了各種經濟責任制,探索了軍民結合的新路子,促進了重慶國有企業的新生和汽摩產業的崛起。
增強企業活力
1983年5月和1984年10月,重慶先后在全市范圍內對企業實行“利改稅”,進一步調整國家與企業的分配關系:一是調整大中型企業的調節稅征收,減征比例高于全國水平;二是放寬了小企業劃分標準,小企業由20家增加到111家,并制定了國有小型企業八級累進稅制,其所得稅最高稅率由80%降為55%。
1984年5月,國務院關于擴大國營工業企業自主權的十條暫行規定下達后,6月9日,重慶市政府發出《關于進一步擴大國營商業自主權的規定》,從業務經營權、價格制定權、留成資金使用權、機構設置權、勞動人事管理權、干部任免權、獎金和工資使用權、職工晉級權、推行經理負責制等9個方面擴大國營商業企業的自主權。
為了增強企業活力,從1984年下半年開始,重慶在全市34個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中試行工資總額與上交稅利掛鉤浮動的辦法,試點企業的經濟效益明顯提高,工業總產值、實現利潤、上繳利潤和銷售稅金都高于全市市屬工業的平均水平,效果顯著。
1984年7月,全市國營小型商業企業開始實行集體經營或租賃經營。截至1985年1月中旬,全市1500多個國營小型商業企業營業門市(點)中,923個實行了集體經營或租賃經營,占全市商業飲食服務業營業門市(點)總數的61%。
1984年11月,為解決行政性公司同企業爭權奪利的問題,重慶按照“放權于廠、還政于局、歸位于企”的原則,取消54個市屬行政性公司和總廠的行政職能,分別調整為緊密聯合的生產經營型公司、經營服務型公司、混合型(緊密與非緊密聯合兼有)公司及生產經營一體化的總廠。經過調整后,全市工業由四級管理改為三級管理,減少了一個層次,對落實企業經營自主權、增強企業活力、解決條塊分割產生了積極作用。
這一時期,勞動用工制度改革也邁出步伐,“鐵飯碗”式的勞動制度被打破,固定工、合同工、臨時工相結合的勞動用工制度開始實行。1986年起,企業開始面向社會公開招收勞動合同制工人,在內部則普遍采取擇優上崗和合同化管理等辦法實行勞動優化組合,調動了職工積極性,企業的勞動生產率也有所提高。
企業改革促進了勞動力市場的較快發展,初步形成了以職業介紹、就業訓練、失業保險和生產自救為支柱的就業服務體系;以養老保險為重點的社會保障制度改革也開始起步,為維護社會穩定、深化企業改革創造了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
推行各種經濟責任制
1983年,重慶在建筑、二輕工業(日用工業品和工藝美術品的消費品工業生產部門)和飲食服務行業的100多家企業中試行稅后承包經營責任制。
1984年,在全面推行企業內部經濟責任制和獎金“不封頂”的同時,重慶開始試行廠長負責制。到1985年底,重慶全市共有394家企業實行廠長負責制,其他企業也都按廠長負責制的要求開展工作。1986年9月3日至5日,市委、市政府召開工作會議,決定全面推行廠長(經理)負責制。到1987年底,重慶已有96%的全民所有制企業實行廠長(經理)負責制,其中工業企業占98%。
1986年9月,重慶紅巖機器廠面向全國公開招聘廠長,實行資產經營責任制改革。該廠當年第四季度的工業總產值、銷售收入、上交稅利、全員勞動生產率分別比上年同期增長了63.7%、15.35%、38.8%和66.5%,取得初步成效。同年10月,這一改革又擴大到重慶毛紡廠、西南制藥三廠、中南橡膠廠等19家企業。
1987年,重慶在通用機器廠等17家企業實行企業承包經營責任制,市屬工交國有企業(即工業企業和交通運輸企業)全面推行以“包死基數、確保上交、超收多留、欠收自補”為基本內容的承包經營責任制,促進了企業內部改革,提高了經濟效益。
在對國有大中型工業企業實行承包經營責任制的同時,重慶對國有小型企業實行租賃經營。1986年,重慶在全市1100多家國有小型商業企業推行租賃經營或集體承包經營,從當年第四季度開始,又在12家小型工業企業試行租賃經營。
1986年底到1987年初,得益于國務院出臺的“各地可以選擇少數有條件的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業,進行股份制試點”的規定,重慶出現了10個股份制金融組織和5家股份制工業企業。截至1988年底,全市有各類股份形式的企業350多家,其中國營股份制企業8家。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后,股份制逐步成為重慶工商企業的主要經營形式。
探索軍民結合的新路子
探索軍民結合的新路子,是改革試點的重要內容。重慶市是中國常規兵器工業的主要基地之一。全市固定資產原值,軍工企業占17%;機床行業,軍工企業占31%(其中大型機床占42%、精密機床占38%);工程技術人員數量,軍工企業占23%。
1983年,中央決定在重慶進行經濟體制綜合改革試點,使重慶享受省級經濟管理權限,為重慶打破行業封鎖、地區封鎖,建立地區經濟協作關系,發揮軍工優勢提供了充分的可能性。重慶成立軍民結合領導小組,加強了對軍工企業民品(即民用產品,區別于軍品)生產的組織管理;建立重慶市軍民結合科學技術協作中心,促進軍工先進技術向民用工業的轉讓、推廣,為民用工業的技術改造服務;大力組建軍工企業和民用工業之間的跨行業、跨地區、跨不同所有制的經濟聯合體,逐步形成了軍民結合共同促進民品發展的新格局。
在探索軍民結合上,重慶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所有軍工企業,都要積極而有遠見地確定民品生產的方向,開發一些技術先進、對開發西南地區經濟和發展全國經濟有重要意義的產品;二是民品生產任務由中央部委和重慶市共同協商,提出規劃,納入中央部委的年度計劃和長期計劃,由中央部委下達,原材料、資金等由中央部委負責,能源和地方材料由重慶市組織供應;三是按專業化和協作的原則組織民品生產。協作配套要以經濟合理為原則,盡可能就地就近組織,經濟聯合體要“榮譽共享,利益均沾”;四是軍工企業的鑄鍛、熱處理、電鍍、模具制造等工藝設施,計量、計算和測試手段,要對社會開放,軍工企業同時要參加重慶市組織的工藝協作,開展有償的社會化服務;五是軍工企業要積極承擔地方企業的技術改造、新產品開發和國防科技向民用轉移等任務;六是在重慶市建立兵器工業部的派出機構——四川兵器工業管理局和船舶工業總公司的分支機構——重慶船舶工業公司,實行部和市雙重領導。
重慶市軍工企業重視民用產品的選型,由生產一般性的市場產品轉到生產國家急需的重點產品上來,圍繞能源、交通運輸和改善人民生活等方面開發出國家需要的各種新產品110多項。到1984年,全市國防工業系統貫徹“軍民結合”方針取得可喜成績,全年民品產值超過軍品產值0.13%,比1983年增長1倍,僅摩托車、重型汽車、微型汽車、舉高噴射車、煤礦用液壓支架、電視機、自行車7個產品的產值就占整個民用產品產值的70%以上,有46個產品形成批量生產。
1983年,以軍工企業嘉陵機器廠為龍頭組建的嘉陵牌摩托車經濟聯合體生產摩托車10萬輛,占當年全國總銷量的50%以上。1984年,重慶生產摩托車28萬輛,成為全國最大的摩托車產地。在重慶國防工業全部產值中,民品產值比重逐年大幅度上升。1985年,民品產值比重由1980年的24%上升到66%。到“七五”末期,這一比重已上升到80%,國防工業逐步發展成為重慶工業經濟的支柱力量。
1985年起,國家開始調整三線企業布局,原散布在偏遠山區的28家國防工業企業和研究所先后遷入重慶市區和近郊區縣。其中,電子工業部所屬的5個企業、兵器總公司的8家企業和船舶工業總公司下屬的6家單位,分別集中遷建南岸區南坪、巴南區魚洞和江北區大石壩,形成了微電子產品研究和生產基地、特種車輛和微型轎車生產基地、電氣儀表生產基地。國防工業企業的調整遷建,不但促進了一批工業小區和企業群體的興起,更是為20世紀90年代重慶經濟技術開發區、重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兩個國家級開發區,以及21世紀初重慶北部新區的建設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
國有企業的新生和汽摩產業的崛起
經過改革,重慶一大批國有企業獲得了新生。其中有代表性的是1985年4月1日正式宣布成立的重慶天府可樂飲料工業公司。該公司是以重慶飲料廠為主體,本著平等互利的原則,經過擴大重新組建,加入公司的有來自全國20個省、市、自治區的45個分廠,共計職工3500人,可年產天府可樂飲料12萬噸,成為中國飲料行業最大的聯合體。
與此同時,重慶汽摩產業開始崛起。在改革試點中,重慶市與兵器工業部積極發展“部市合作”,相繼成立“嘉陵”摩托車、“鐵馬”重型汽車、“長安”微型汽車、“重慶”摩托車等一批經濟聯合體。其中嘉陵廠同市內外110家企業聯合,利用現有設備和人力,只花了不到1000萬元的投資,3年多時間就形成了年產15萬到20萬輛摩托車的能力。如果投資新建這樣一個規模的摩托車工廠,至少要投入一億元人民幣。1983年,嘉陵牌摩托車共生產10萬輛,加上建設廠生產的重慶牌摩托車5萬輛,占全國摩托車年銷量的80%左右,在市場上供不應求。截至1987年11月,8年時間,重慶市共生產了160多萬輛摩托車,產值累計達20億元,創稅5億多元,產量占全國摩托車生產的一半以上,形成了年產85萬輛的生產能力,重慶也由此成為國內最大的摩托車生產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