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旭東
本期《人民周刊》的“封面報道”將目光投向國家文化公園。8月8日,新華社發布消息,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印發長城、大運河、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規劃,要求各相關部門和沿線省份結合實際抓好貫徹落實,確保國家文化公園建設高質量推進。消息還透露,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規劃也將盡快印發。這一消息,讓國家文化公園備受關注,再次成為熱點話題。
有別于國家公園,國家文化公園是一個全新提法,是我國首次提出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實踐和探索,是對國家公園體系的豐富與創新,其立意十分高遠。世界上最早的國家公園為1872年美國建立的黃石國家公園。“國家公園不僅是森林及河流的源泉,更是生命的源泉。”2015年,國家發改委聯合12個部門發布《建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方案》,目標是實現生態環境保護與資源合理開發利用的雙贏。如果說國家公園側重于自然資源的保護,那么國家文化公園則更有益于文化基因的賡續,是一個民族發展“精神的源泉”,體現著一個國家的主流價值觀,是中華文化的“綠水青山”。
2017年初,中辦、國辦印發的《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首次提出“規劃建設一批國家文化公園,成為中華文化重要標識”。
2019年7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審議通過《長城、大運河、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國家文化公園建設進入“快車道”。會議指出,建設長城、大運河、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對堅定文化自信,彰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持久影響力、革命文化的強大感召力具有重要意義。
2020年10月,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明確提出建設長城、大運河、長征、黃河等國家文化公園。至此,國家文化公園的數量從3個升為4個。
2021年5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等7部門印發《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工程實施方案》,到2025年,大運河、長城、長征、黃河等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基本完成。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建設國家文化公園,是黨中央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推動新時代文化繁榮發展的重大工程。此次規劃的印發,為推進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提供了科學指引。
《人民周刊》和國家公園有不解之緣。2015年改版之初就開設《綠色》欄目,人民周刊網《國家公園》專欄至今每天都在更新內容。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讓《人民周刊》視野更加開闊,再次感受到中國發展的腳步和“國之大者”,今后,我們也會把國家文化公園報道作為“刊之大者”,用好手中的筆和鏡頭,為您提供更多帶著露水、冒著熱氣的“新發現”,惟愿青山常在,綠水長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