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寧
筆墨紙硯,古人的文房四寶。墨的發明是人類書寫文字史上的重要進步。早在商周時期,墨就已經作為一種黑色顏料開始用于書寫。文獻記載與出土發現證明,至遲3000年前,墨就產生了。我國迄今所見最早的墨是1975年湖北云夢秦墓出土的墨塊。
春秋戰國時期,墨是用雜木和草燒結而成的,制法粗糙。為了提高墨的質量,人們改用松柴燒結,后來又加入了麻子油和豬油燒結。如今,我們知道,麻子油和豬油這幾種油脂在氧氣不足的情況下受熱分解,可以得到黑色粉末狀物質,即古人所謂的“煙灰”。《莊子·田子方篇》里提到“舐筆和墨”,可見春秋戰國時期已開始普及使用墨了。
秦漢時期出現了松煙墨。松煙墨是用松木燒出的煙灰,再拌之以漆、膠制成,其質量遠遠勝過石墨。東漢以前,墨沒有制成錠,到東漢時發明了墨模,墨的形式趨于規整,從小圓塊改進成為墨錠,可以直接用手拿著研磨。漢代形成了全國制墨中心,即渝麋(今陜西千陽)。三國時期,我國的制墨業進一步發展。當時西安人韋誕工書法,善制墨,所制“韋誕墨”已被史書記載。
隋唐時期,制墨業更加受到重視,政府設官辦廠,其中最著名的墨官是祖敏,他因采用古松煙與鹿角膠煎膏合成制墨而名聞天下。唐代的墨已有多種顏色。黃墨是用雌黃研細加膠合制的墨,多用于修改文稿或者點校圖書。朱墨是用朱砂研細加膠而成,但容易褪色。由于科舉制度的發展和書畫藝術的繁榮,唐代文人學士對墨的需求擴大。唐末五代由于戰亂頻繁,大量北方墨工南遷,制墨中心隨之轉移。此后,徽墨雄踞天下,在制墨業中占據主導地位。
宋代是中國古代書法和繪畫高度發展的時期,也是中國古墨由單一品種轉變為多品種的時期,其中最突出的成果就是“石油”煙墨的出現。沈括在延州(今陜西延安一帶)任職時,在當地人的引導下,發現了一種物質——脂水,后來他把脂水命名為“石油”。沈括嘗試用燃燒“石油”濃煙做墨。試制成功后,沈括大力推廣他的新墨,并取名為“延川石液”。據說沈括的“延川石液”受到當時的制墨行家蘇軾的極大贊賞,可謂上乘。
明代歙縣羅小華發明的桐油燃燒取煙制墨法,使油煙墨真正得到了普及和發展。由于油煙墨主要是桐油等植物油燃燒取煙,并加入牛皮膠、珍珠、麝香等名貴藥材,其墨色黑潤有光、馨香馥郁,是墨中上品、“書香”之源。
清代制墨業更加繁榮,油煙墨的制作達到鼎盛,選材更為廣泛。徽州作為制墨業的中心也達到了極盛,曹素功、胡開文、汪近圣、汪節庵四大家為其中翹楚。清代末年,現代科技傳入中國后,謝崧岱融合傳統工藝創造了墨汁,墨汁省去研磨之力,更加方便易用,客觀上有利于大幅作品的創作。雖然墨汁無法表現出傳統墨塊那樣豐富的層次,但是憑借其使用便利的優勢成為大眾的主要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