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冠辰
芭蕾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自前年首演以來,受到了廣泛好評,日前正在全國展開新一輪巡演。該劇根據李白烈士真實事跡改編,表現的是中共地下工作者李俠與其搭檔、妻子蘭芬潛伏在國民黨控制的上海,從事諜報工作的故事。這一題材,早在20世紀50年代末就有同名電影表現過。而今李俠的故事以全新的藝術形式再現于劇院舞臺,可謂舊中有新。
為了更好地體現諜戰情節的緊張感,劇中借用了許多電影語言。其中,舞臺上給觀眾帶來最直接的視覺沖擊力和新鮮感的,是活動幕布的靈活分割和多層次穿插,意象化地在舞臺上建構起舊上海繁華幽深的樓宇叢林和光怪陸離的都會氣氛,從而烘托出隱秘的地下工作和尖銳的敵我斗爭的特殊情境。
尤為值得一提的,是劇中投影和燈光的運用。投影包括用于交代時代背景的報紙、雨絲中的電報數字等。燈光則聚焦于在舞臺上模擬電影鏡頭切換,試驗性地用平行蒙太奇手法的閃回組合畫面,對李俠、蘭芬感情發展進行追溯敘事。而遠光燈與移動幕布的綜合運用,又突破了舞臺空間平面靜態的限制,生動展示了縱深運動的追捕橋段。所有這些,既是電影語言在舞臺上的挪移和借用,更是將舞臺裝置技術與電影語言藝術品有機融合,使之妥帖恰切地服務于劇情需要的創造性發揮。
受制于舞劇體裁的寫意性,通過發報技術細節來塑造和突出李俠技術精熟、膽大心細的人物形象是不可行的。該劇對《永不消逝的電波》情節進行了大膽的重構,弱化了主角從事情報工作的個人經歷和投身地下斗爭的來龍去脈等線性敘事的描述,加入一條裁縫店學徒工與弄堂賣花姑娘的感情線。借此,為機智勇敢而又勇于犧牲的主角形象,增添了與他默默配合、并肩戰斗的無名戰友的群像背景。先于主角犧牲的裁縫店掌柜與學徒工,正是眾多在隱蔽戰線堅持斗爭甚至英勇犧牲的那些無名英雄的代表。劇中以紅色的追光形成的獨特燈光語言,把主角對這些蒙難戰友痛徹肺腑的思念,化作了英雄群體挽手并行在舞臺中央的悲壯場面,進而形象地凸顯了國民黨反動政權白色恐怖所造成的慘烈的犧牲和男主角作為幸存者的痛苦,以及最終從容赴難的決絕。對于環境(燈光)與人物情感(舞蹈動作)一顯一隱的緊密交互所作的這些精細架構,讓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具有了格外飽滿的感染力,很好地強化了“長河無聲奔去,唯愛與信念永存”這一主題。
另外,新劇中還著重表現了上海絢麗的都會文化風俗與陰沉的反動專制強權的明暗反差和光影交錯。如特務搜捕一段中,幕布所構建的城市空間復雜變化充斥著逼仄感,特務們的群舞更營造出壓抑的氣氛;特務柳妮娜的出場總伴隨一曲《葡萄美酒》;表現弄堂市民生活的女群舞,構成了女主角從事情報活動的喧囂雜沓的社會背景。這些原創意味十足的新嘗試,融合了多元的舞美設計,讓該劇在堅持革命與諜戰情節內核的同時,豐富了審美韻味,延展了觀眾劇場感受的深度和廣度。
芭蕾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劇照
全劇感人至深處,集中體現在與劇情主旨緊密關聯的一位接一位的烈士毅然獻身的舞臺場面。看得出,這些場面也是全劇演員表演和舞臺技術聚力發力的高光時刻。對于共產黨人犧牲的慘烈瞬間,對于犧牲后以精神和靈魂的形象登場的角色,舞臺上都給予紅色燈光的反復聚焦或追光強化,演員也多次使用凌空飛躍和團身跨步等急促連貫的動作,來表現李俠對于同志犧牲的痛惜和悲憤。其中刻畫得最為細膩的一幕,當屬裁縫店學徒、地下黨情報組15歲的小交通員的犧牲。小裁縫為了掩護李俠,奪過李俠的紅圍巾自己戴上,以吸引匪特的追捕,最后中彈犧牲。先前和他相識的賣花姑娘,來到小裁縫殉難的現場,往遺落在地上的紅圍巾上,鄭重地擺放了一朵白色的鮮花。白色的花朵,是經常出現在民權運動中的一個符號標識,它象征著生命的美好和短暫,也代表著理想的純潔與高尚。白花擱在紅圍巾上,將象征鮮血的紅色和象征理想與生命的花朵的白色疊加在一起,既表達了對小裁縫年輕生命的緬懷,也預示了革命的流血犧牲是新世界、新生活的準備。之后,小裁縫靈魂重現,向他的上級和戰友李俠與裁縫店方掌柜深情訣別,為愛和信念獻身的主題再次得到強烈的升華,讓觀眾為白色恐怖下寶貴生命的消逝而倍感痛惜。
舞劇《永不消失的電波》實現了革命文藝傳統與改革開放以來日益多元的審美需要和新舞臺藝術元素的充分結合,從演員表演到服裝、道具、舞臺美術以至燈光投影等各個環節,都一絲不茍、精益求精,并在超越原作的層面上升華和擴展了故事的主題內涵。這或許就是它問世兩年來,在各地連番演出,仍能征服多數觀眾,贏得良好口碑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