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 娟,馮燕英,郭佩芬,楊惠賢,曾淑蓮
(廣州市番禺區中心醫院,廣東 廣州 511400)
慢性下腰痛(chronic low back pain,CLBP)是指3~6個月內有復發的腰背、腰骶部疼痛和不適感,伴或不伴有下肢放射性疼痛[1]。有研究指出,國外CLBP高發于40~69歲人群[2],國內高發于30~55歲人群[3]。特殊職業人群CLBP發病率約70%,CLBP是45歲以下人群失能的首要原因[4]。CLBP治療主要以藥物治療、物理治療、運動鍛煉、認知行為干預等非手術治療為主[5-6],但這些治療手段無一不與患者的自我管理行為緊密相關。自我管理行為是個體為保持良好的生理、心理狀態和減少疾病對日常生活的影響而采取的行為[7]。有研究顯示,有效的自我管理行為可以緩解疾病癥狀及治療帶來的軀體不適,減少疾病并發癥,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和再入院率,減輕疾病經濟負擔,促進生理和心理健康狀態,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8-10]。自我管理行為促進研究已經在高血壓[11]、糖尿病[12]、冠心病[1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4]等慢性疾病領域被廣泛報道,而在CLBP研究領域少見探討。因此,本研究擬通過調查了解CLBP患者自我管理行為現狀,并探討其影響因素,為促進CLBP患者自我管理行為干預研究提供理論依據。現報道如下。
1.1 對象采用便利抽樣方法,于2019年1—12月選取就診于廣州市番禺區中心醫院非手術治療的CLBP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符合2007年歐洲下腰痛預防指南中下腰痛診斷標準[15];文化水平為小學及以上;知情同意并自愿參與研究。排除標準:妊娠期;軀體活動嚴重受限,伴嚴重心、肺、肝、腎功能不全;不配合調查者。
1.2 方法
1.2.1 調查工具
1.2.1.1 一般資料調查表調查表由研究者自行設計,包括社會學資料和疾病資料2部分。社會學資料包括:性別、年齡、婚姻狀況、文化水平、共同居住者、長期居住地、在職情況、家庭人均月收入、醫療費用支付方式;疾病資料包括:體質指數、下腰痛病程、最近一次疼痛發作時間、疼痛評分、癥狀部位、癥狀數目、治療方式、骨折與外傷史、輔助工具使用史、合并慢性疾病。
1.2.1.2 慢性病自我管理行為量表(Chronic Disease Self-management Study Measures,CDSSM)該量表由Lorig等[16]編制而成,量表包括運動鍛煉(6個條目)、認知性癥狀管理實踐(6個條目)、與醫師溝通(3個條目)3個維度,共15個條目。其中,運動鍛煉維度采用0~4分等距評分法,認知性癥狀管理實踐和與醫師溝通維度采用0~5分等距評分法,總分為0~69分,分數越高表示患者的自我管理行為越好。該量表Cronbach’sα系數0.663~0.688[7,17]。本研究測得量表Cronbach’sα系數為0.713。
1.2.1.3 社會支持評定量表該量表由肖水源編制[18],內容包括主觀支持、客觀支持和對支持利用度3個維度,共10個條目。第1~4、8~10條目按照選項分別計1、2、3、4分;第5個條目分A、B、C、D 4個子項,每個子項從無到全力支持分別計1~4分,條目分為子項得分之和;第6、7條目如回答“無任何來源”則計0分,回答“下列來源”者,有幾個來源就計幾分;量表總分為11~66分,得分越高表示社會支持越好。該量表Cronbach’sα系數為0.890~0.940[17]。本研究測得量表Cronbach’sα系數為0.879。
1.2.1.4 慢性病自我效能量表(Chronic Disease Selfefficacy Scale,CDSES)該量表由Lorig等[19]研制而成,包括癥狀管理自我效能、疾病共性管理自我效能2個維度,共6個條目,每個條目從完全沒信心至絕對有信心依次賦值1~10分,總分為6~60分,得分越高說明自我效能水平越好。該量表Cronbach’sα系數為0.938[20]。本研究測得量表Cronbach’sα系數為0.923。
1.2.1.5 下腰痛疾病知識問卷(the Low Back Pain Knowledge Questionnaire,LKQ)該問卷由Maciel等[21]研制而成,本研究采用馬香等[3]漢化形成的中文版LKQ,包含疾病共性知識(5個問題)、疾病概念知識(4個問題)、疾病治療知識(7個問題)3個維度,共12個題目,題型為單選項、雙選項各8個,每答對一個選項得1分,問卷總分0~24分,得分越高說明疾病知識掌握水平越好。該問卷Cronbach’sα系數為0.790[3]。本研究測得量表Cronbach’sα系數為0.778。
1.2.2 資料收集方法研究者先向研究對象說明研究目的和意義,取得患者知情同意后發放調查問卷。研究者采用統一的指導語解釋問卷的填寫方法、注意事項和疑問;調查問卷填寫完畢、核查誤漏項后當場收回。本研究共發放調查問卷233份,回收有效問卷226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97.00%。
1.2.3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3.0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頻數、構成比描述,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描述,計量資料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或方差分析,采用Pearson相關分析探討自我管理行為與自我效能、疾病知識、社會支持的相關性,采用多元線性回歸分析探討自我管理行為的影響因素,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CLBP患者自我管理行為、社會支持、自我效能、疾病知識現狀226例CLBP患者自我管理行為得分為9~17分,平均(21.76±7.82)分,處于較低水平。各維度中,條目均分最高的是與醫師溝通維度,為1.89分;條目均分最低的是運動鍛煉維度,為0.91分;認知性癥狀管理實踐維度條目均分為1.77分。自我管理行為總分及各維度得分,見表1。226例CLBP患者的社會支持、自我效能、疾病知識得分分別為(39.59±8.99)、(38.74±11.69)、(12.25±4.53)分。

表1 CLBP患者自我管理行為得分情況(N=226)
2.2 不同特征CLBP患者自我管理行為得分比較單因素分析發現:不同性別、年齡、文化水平、長期居住地、是否在職、體質指數、最近一次疼痛發作時間、癥狀部位、癥狀個數、治療方式、骨折/外傷史、輔助工具使用史、合并慢性疾病史CLBP患者的自我管理行為得分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不同特征CLBP患者自我管理行為得分比較 (N=226)
2.3 CLBP患者自我管理行為與社會支持、自我效能、疾病知識的相關性分析Pearson相關分析顯示,CLBP患者自我管理行為總分與疾病知識、社會支持、自我效能呈正相關(P<0.05),見表3。

表3 CLBP患者自我管理行為與自我效能、疾病知識、社會支持的相關性分析 (r值)
2.4 CLBP患者自我管理行為影響因素的回歸分析以單因素及相關性分析中有統計學意義16個變量為自變量,社會支持、自我效能及疾病知識原值輸入,余自變量賦值情況見表4。將CLBP患者自我管理行為設為因變量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結果顯示:治療方式、輔助工具使用史、社會支持、自我效能、疾病知識進入回歸方程(P<0.05),共解釋CLBP患者自我管理行為的51.3%,詳見表5。

表4 自變量賦值情況

表5 CLBP患者自我管理行為的多元線性回歸分析(N=226)
3.1 CLBP患者自我管理行為水平較低226例CLBP患者的自我管理行為總得分為(21.76±7.82)分,3個維度的條目均分分別1.89、1.77、0.91,說明CLBP患者鍛煉時間較少、體能動作不到位、鍛煉形式單一、癥狀管理技巧采納率低,且與醫師溝通不充分,與既往研究結果一致[3],可能與調查對象多數為年輕、在職患者有關。年輕的在職患者通常沒有充分的時間可支配,對自身健康管理重視不足;腰椎功能鍛煉專業性較強、不易掌握;目前的就醫環境復雜,如候診時間長、就診時間受限,易造成醫患溝通時間不足,進而導致患者缺乏認知行為策略,影響其自我管理行為。運動鍛煉是CLBP患者自我管理行為中的重要環節,治療性運動鍛煉可緩解疼痛,增強腰腹部肌肉力量,增加脊柱穩定性,改善功能障礙。因此,護理人員應加強以提高患者對運動鍛煉的正確認識,提供正確鍛煉方法的獲取渠道信息等;與患者一同探討多樣化、簡單易學、易堅持的鍛煉方法,從而促使患者堅持鍛煉。也可積極探索方便可行的醫患溝通方式,如利用遠程醫療系統、網絡溝通平臺、電子通訊設備等加強醫患有效溝通。
3.2 CLBP患者自我管理行為的影響因素
3.2.1 疾病知識社會認知理論認為,知識是個體執行和改變健康相關行為的基礎[22]。知識決定個體對行為理解和實施的正確性,是保證健康行為正確實施的必要條件。本研究顯示,疾病知識是CLBP患者自我管理行為的主要影響因素之一(P<0.05),與既往研究結果基本一致[3],說明疾病知識可影響行為的抉擇和堅持、行為執行的信心和正確性。護理人員可通過提高患者疾病認知水平來改善患者自我管理行為依從性,如采用多元化健康教育手段滿足患者個性化的健康教育需求,豐富獲取知識的渠道以刺激患者知識獲取的欲望,保持患者對知識學習的新鮮感,從而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知水平,最終實現良好的自我管理行為。
3.2.2 自我效能自我效能是個體對自身執行某特定行為能力的評價和信心,決定個體對行為的選擇和堅持性,是個體采取行為的內在動力[23]。本研究結果顯示,自我效能是CLBP患者自我管理行為的主要影響因素之一(P<0.05),與既往研究結果一致[7]。自我效能可激發需求,影響行為動機,有助于控制不良情緒,促進行為選擇。既往多數研究認為,自我效能是慢性疾病患者自我管理行為的強預測因子,與行為改變高度相關[24-26]。因此,護理人員可通過鼓勵患者采用日記、計劃表等形式總結其治療和康復過程中的經驗,積極組織病友交流會和疾病個案研討會等,使其認識到自身努力對治療和康復的積極作用,最終從自我和他人成功經驗中建立和提高自我效能。
3.2.3 社會支持研究結果顯示,社會支持是CLBP患者自我管理行為的主要影響因素之一(P<0.05),即擁有良好社會支持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較高。家屬、親友的支持與肯定有利于患者擺脫和應對負性情緒,建立信心,增強自我效能;社會支持高的患者獲取疾病知識途徑更多,涉及醫療資源更廣,獲取癥狀管理及疾病控制方法更多。因此,護理人員應充分調動患者的社會支持系統,根據其個性特征提供多渠道知識獲得手段以改善其對疾病的認識,促進行為動機形成,同時鼓勵家屬參與到患者的疾病自我管理行為中。
3.2.4 治療方式治療方式是患者自我管理行為的獨立影響因素(P<0.05),且綜合治療患者較單一治療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高。這可能與接受綜合治療患者接受的健康教育較多、獲得的疾病健康知識更豐富有關,其自我管理策略和運動鍛煉形式更多樣化,能更主動執行自我管理行為和運動鍛煉。因此,護理人員應重點關注治療方式單一的患者,多講解疾病相關治療知識,讓其在疾病管理方面有更多的知識支撐。
3.2.5 輔助工具使用史輔助工具使用史是自我管理行為的獨立影響因素(P<0.05)。從社會認知角度分析,個體的行為常受個體對自身的認知影響,個體對自身的評價可能對其行為產生巨大的作用。使用輔助工具的患者因疾病深切感受到身體活動時需要額外協助的不便,迫切需要改變這種現狀,為了早日恢復正常活動和生活,其遵醫行為可能更好,主動獲得自我管理策略和認知性管理技巧更多多,對癥狀管理的認知性技巧掌握和使用也更好,最終影響其自我管理行為。因此,護理人員應充分評估患者個體的需求和動機,以提供針對性的干預策略。
CLBP患者自我管理行為水平較低,其主要影響因素為疾病知識、自我效能、社會支持、治療方式、輔助工具使用史,建議充分考慮CLBP患者個體特征,基于患者需求提供相應的干預措施以提高疾病認知水平,從而增強患者的自我效能。本研究樣本來源單一,研究結論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今后將進一步擴大樣本量深入探討CLBP患者自我管理行為的影響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