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存火 李聰慧 陳 瓊 劉 艷
1成都市第二人民醫院皮膚科,四川成都,610017;2成都市第二人民醫院病理科,四川成都,610017
臨床資料患者,男,31歲。發現右前臂皮下結節5天,于2019年5月9日至我科就診?;颊?天前無明顯誘因發現右前臂伸側一黃豆大結節,增長迅速,伴輕度壓痛不適,表面皮膚呈淺粉紅色?;颊叻裾J外傷史,既往史、個人史、家族史無特殊。體格檢查:系統檢查無異常。皮膚科檢查:右前臂伸側一約黃豆大結節,未明顯突出皮面,表面皮膚呈淺粉紅色,境界欠清,邊緣不規則,質地中等,活動度差,有輕度壓痛(圖1)。
圖1 右前臂皮下結節 圖2 高頻超聲:表皮連續微隆起,真皮深層及皮下組織可見一類橢圓形低回聲結節,邊界清楚,大約6.30 mm×6.23 mm×3.20 mm 圖3 真皮及皮下組織大量梭形細胞呈束狀排列,膠原纖維增生,間質黏液樣變,伴少量淋巴細胞浸潤及紅細胞滲出(HE,×200)
高頻超聲檢查:表皮連續微隆起,真皮深層及皮下組織可見一類橢圓形低回聲結節,邊界清楚,大約6.30 mm×6.23 mm×3.20 mm(圖2)。
完整切除腫塊行組織病理檢查:腫物境界清楚,無包膜,呈蟹足樣深入鄰近組織,真皮及皮下組織大量梭形細胞呈束狀排列,膠原纖維增生,間質黏液樣變,伴少量淋巴細胞浸潤及紅細胞滲出(圖3)。診斷:結節性筋膜炎。隨訪1年無復發。
討論結節性筋膜炎是一種病因不明的成纖維細胞顯著增生反應,臨床少見,部分病例表現出克隆性,具有腫瘤的特征[1]。本病由Knowalar等于1955年首先報道,好發于30~40歲的中青年,男女均可發病。皮損好發于四肢,特別是前臂,兒童少見,皮疹常好發于頭頸部。皮疹一般為單發的皮下結節,生長迅速,在2~6周內直徑達2~3 cm,但很少超過4~5 cm,多無自覺癥狀,可有輕度壓痛,大部分患者在起病1月內就診,可自行消退。組織病理學上,腫瘤邊界相對清楚,無包膜,疏松的黏液和膠原基質中可見成纖維細胞呈波浪狀或羽毛狀,病變中可見灶狀出血和稀疏淋巴細胞浸潤。也可見軟骨細胞或多核巨細胞,病變可累及筋膜和肌肉[2]。根據病變與筋膜及肌肉的關系,結節性筋膜炎可以分為3種亞型:皮下型、肌內型和筋膜型,其中皮下型最常見。其它少見類型包括:真皮型、骨化型、骨膜型、增生型、血管內型[3]。本病臨床表現以快速生長的皮下結節為特征,需與其它纖維組織惡性腫瘤相鑒別,如惡性纖維組織細胞瘤、滑膜肉瘤及纖維肉瘤等,必要時需行免疫組化進一步明確診斷[4,5],免疫表型顯示Vimentin,SMA,MSA陽性表達,S-100和CD34陰性表達。本病曾被認為是一種反應性增生,近來不斷有學者報道結節性筋膜炎存在USP6基因重排,故認為本病可能是一種腫瘤。USP6基因重排及USP6融合基因檢測有助于結節性筋膜炎的診斷,可用于鑒別肉瘤,避免誤診誤治[6]。
結節性筋膜炎的超聲表現報道較少,有文獻總結其特征如下:皮下淺筋膜、深筋膜或肌內單發的梭形、橢圓形或淺分葉狀結節,以皮下最為多見,最大徑線多小于3 cm,內部多呈均勻或者欠均勻低回聲,部分呈高回聲,內可伴有液化的無回聲區,部分伴后方增強效應,無明顯包膜,部分可見腫塊兩端筋膜匯合成的“筋膜尾”征,多數血流信號不明顯,部分血流信號豐富或可見少許血流信號[7]。本例超聲表現見皮下橢圓形低回聲結節,無包膜,與文獻報道基本一致。
本病臨床、組織病理、高頻超聲表現均有一定特點,熟悉、掌握其特征性表現,綜合分析有助于正確診斷,減少誤診誤治。臨床遇到疼痛、快速增長的皮下結節時,可完善高頻超聲檢查。高頻超聲作為一種無創性檢測手段,能夠很好的顯示病變的位置、大小、與周圍組織的關系,可作為結節性筋膜炎術前評估以及術后隨訪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