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盼盼 ,劉斐 ,李江全
(1.無錫市中醫醫院,江蘇 無錫 214000;2.南京中醫藥大學,江蘇 南京 210009)
變應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中醫稱之為鼻鼽,隨著生活環境、飲食習慣以及遺傳因素等改變,本病發病率逐年上升,已成為主要的呼吸道慢性疾病[1]。因此,積極探尋其有效的治療方法受到臨床醫生的重視。在本次臨床研究中,借鑒導師李江全教授的臨床經驗,應用自擬清消散治療兒童變應性鼻炎肺經郁熱證,取得一定療效,現將其總結如下。
2017年2月至2018年1月就診于江蘇省中醫院兒科、耳鼻喉科門診的變應性鼻炎患兒。
將收集的62例病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別納入治療組32例,男15例,女17例;對照組30例,男16例,女14例。兩組患兒治療前在性別、年齡、病情、病史、主次癥積分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兩組病例基線水平一致,具有可比性。
參照《兒童變應性鼻炎診斷和治療的專家共識》(2010,重慶)[2]、《變應性鼻炎診斷和治療指南》(2015年,天津)[3]擬定。
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4]、《中醫兒科臨床診療指南·小兒鼻鼽》(汪受傳,李輝,徐玲)[5]及《中醫耳鼻喉科常見病診療指南》(2010年)[6]擬定。
(1)年齡在2-14歲之間;
(2)符合中西醫疾病診斷標準和中醫證候診斷標準;
(3)法定監護人知情同意。
(1)患者及家屬依從性差,不能配合治療;
(2)對治療組或對照組藥物過敏;
(3)正在參加其他藥物的臨床試驗。
(1)治療組
內服方:蒼耳子 6g,桑葉 10g,辛夷 6g,薄荷 6g,金銀花10g,防風 6g,白芷 6g,桑白皮 10g,瓜蔞皮 10g,蟬衣 6g,川芎 6g,甘草 4g;藥枕方:蒼耳子 15g,桑葉 10g,辛夷 15g,薄荷10g,金銀花 10g,防風 10g,白芷 15g,川芎 10g,蟬衣 10g,麻黃5g,細辛 5g,膽南星 10g,廣藿香 20g,佩蘭 20g,石菖蒲 20g,白菊花 20g,甘草 5g。
用法和用量:由江蘇省中醫院統一采購。煎藥前將中藥泡1小時,大火煮開,小火煎煮20min,共煎2次,2-6歲藥量100-150mL,7-14歲200mL,早晚溫服。外用中藥7付做成藥枕。
(2)對照組
鹽酸西替利嗪糖漿(貝分),120mL(0.12g)×1瓶,魯南貝特制藥有限公司生產,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50889;脫敏抗炎功能敷料(西敏?。?,15mL×1瓶,南寧加加諾科技有限公司生產,注冊產品標準號:YZB/桂0031-2010;由江蘇省中醫院統一采購。
用法和用量:①西替利嗪糖漿:口服,2-5歲為2.5mL,6-12歲為5mL,13歲以上為10mL,每日一次;②脫敏抗炎功能敷料:噴鼻,每側鼻孔每次2噴,每日2次。
以14天為一個療程,治療2個療程。
參照《變應性鼻炎的診治原則和推薦方案》(2004年,蘭州)[7]、《兒童變應性鼻炎診斷和治療的專家共識》(2010,重慶)[2]、《中醫兒科臨床診療指南·小兒鼻鼽》(汪受傳,李輝,徐玲)[5]及國內相關文獻[8-10],制定主次癥分級量化評分標準,如表1及表2所示。

表1 AR主癥量化評分標準

表2 AR次癥量化評分標準
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2002年制定的《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11],在療程結束后,根據癥狀積分公式[(治療前分數-治療后分數)/治療前分數×100%]計算并評價兩組療效。治愈,主癥總積分減少≧95%;顯效,70%≦主癥總積分減少<95%;有效,30%≦主癥總積分減少<70%;無效,主癥總積分減少<30%。
采用SPSS 17.0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Pearson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s”進行統計學描述,采用K-S過程對各樣本進行正態檢驗,Levene檢驗進行方差齊性檢驗,若符合正態分布,則采用t檢驗,不符合正態分布,則采用秩和檢驗。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1)療效比較:療程結束后兩組治療前后主癥及次癥總積分組內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兩組治療變應性鼻炎肺經郁熱證均有效;治療2周兩組主癥總積分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4周后主癥總積分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癥狀比較:治療2周后,治療組對鼻癢、鼻塞、咳嗽、咽癢的改善優于對照組(P<0.05);治療4周后,治療組對鼻癢、噴嚏、流涕、鼻塞及咳嗽、咽癢、口干煩熱的改善優于對照組(P<0.05)。
(3)總有效率:治療4周后,治療組治愈4例,顯效15例,有效11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3.75%;對照組治愈2例,顯效9例,有效14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83.33%。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4)隨訪復發率比較:療程結束1個月后隨訪,治療組未復發11例,復發癥狀較前減輕17例,復發癥狀與治療前無差異4例,復發率65.625%;對照組未復發5例,復發癥狀較前減輕14例,復發癥狀與治療前無差異11例,復發率83.33%。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李江全教授認為本病急性期以肺經郁熱、外邪引動為病機關鍵;分析本證成因,一方面,小兒體稟稚陰稚陽,腠理疏松,御邪能力較弱,鼻為肺之外竅,風、熱、寒邪侵襲,肺首當其沖;小兒為陽熱之體,病后易于化熱;另一方面,隨著生活及飲食條件的改善,喜食肥甘厚味者多,加之家長急于病后進補,調治不當,可致余邪留伏。因此在治療方面強調清肺熱、通鼻竅。
中醫外治法由來已久,早在《內經》中就已有藥熨法和膏法治病的記載。中醫外治具有適應證廣泛、應用簡便、安全性高、療效肯定等優勢,彌補了中藥湯劑口感欠佳的不足,拓展了中醫的治病范圍,對于“不肯服藥之人,不能服藥之癥”,外治法有其獨特的優勢。藥枕作為外治法之一,其療效的發揮基于經絡理論。經絡是運行全身氣血,聯系臟腑官竅,溝通人體上下內外的通路,人體的臟腑、組織器官通過經絡聯結成一個有機整體[12];“頭為諸陽之會”,是手足三陽經交會之所,與全身經脈聯系密切;使用藥枕時通過藥氣激發經氣,調整人體氣血陰陽,達到御邪抗病的目的。
內服方以桑葉、蒼耳子為君。桑葉清透肺絡之熱;蒼耳子通鼻竅,兩者共為君藥。辛夷、薄荷、金銀花為臣;辛夷其性上達,外能祛除風寒邪氣,內能升達肺胃清氣,善通鼻竅,為治療鼻塞流涕之要藥;薄荷輕揚升浮,善疏上焦風熱;金銀花味甘性寒,善散肺經熱邪,透熱達表;薄荷、金銀花兩者性寒,可防蒼耳子之輩辛溫之弊。白芷宣利肺氣,通鼻竅;防風祛風之力較強,與薄荷、蟬衣同用善治風熱在表之證;桑白皮甘寒,能清瀉肺火;瓜蔞皮甘寒而潤,善清肺熱;川芎辛溫通散,“上行頭目”,具有祛風活血通絡之效;蟬衣甘寒,質輕上浮,長于疏散肺經風熱,具有疏風止癢止痙的作用,與薄荷聯用治療風熱上攻之證;以上六味為佐藥。甘草為使,調和諸藥。
藥枕方在內服方的基礎上增加芳香藥物的藥味,并加大部分藥物的藥量,以達芳香開竅、宣肺清熱之效。加入麻黃、細辛,取其宣肺通竅、辛散達邪之效;正如《本草正義·卷三》云:“麻黃輕清上浮,專疏肺郁,宣泄氣機,是為治感第一要藥,雖曰解表,實為開肺,雖曰散寒,實為泄邪,風寒得之而外散,即溫熱亦無不賴之以宣通”。膽南星,清熱化痰,與麻黃、細辛相配,辛溫辛涼并用。廣藿香、佩蘭、石菖蒲,芳香化濕,開竅醒神。菊花微寒,體輕達表,氣輕上浮,疏散肺經風熱。
目前西醫對本病的治療手段有限,公認的治療方法包括:避免接觸變應原、藥物治療、免疫療法、手術治療。中醫對本病的治療經驗豐富,方法多樣,標本兼顧。中醫學以整體觀念為指導,遵循辨證論治的原則,能針對不同證型、不同體質的患兒進行個體化治療,進而改善患兒的體質狀態,增強患兒自身抵抗力,減少疾病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