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海
(河南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第五地質勘查院,河南鄭州450001)
山西焦煤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某礦山辦公樓東180m,因人工開挖邊坡形成兩處土質崩塌,編號分別為B1、B2。
B1崩塌:位于某礦山辦公樓東180m,坡腳高程為1007.7~1009m,坡向351°,坡寬50m,坡高37m。崩積物體積約5000m3,規模等級為小型。潛在崩塌體主要由第四系中、上更新統粉土、粉質粘土組成,坡腳處堆積有第四系全新統崩坡積粉土。變形跡象為斜坡上部粉土沿粉土、粉質粘土結合面滑移、墜落變形,目前處于欠穩定—不穩定性狀態。
B2崩塌:位于屯蘭河右岸B1崩塌東側,坡頂高程1042m,坡腳高程為1007.8m,坡向289°,坡寬40m,坡高35m。崩積物體積約3500m3,規模等級為小型。潛在崩塌體主要由第四系中、上更新統粉土、粉質粘土組成,第四系全新統崩坡積粉土堆積于坡腳處。變形跡象為斜坡上部粉土沿粉土、粉質粘土結合面滑移、墜落變形,受降雨及自重影響下,現場可見懸空的通信線桿,目前處于欠穩定—不穩定性狀態。
B1、B2兩處崩塌按照所涉及的巖性屬土質崩塌;崩塌體運動模式是沿粉土與粉質粘土結合面剪出破壞,結合面產狀290°~350°∠25°,按破壞模式屬滑移式崩塌;按照體積劃分,均小于1.0×104m3,屬小型。
2.2.1 B1崩塌
20世紀80~90年代村民在東蘭河右岸斜坡坡腳取土,形成長約180m,高37~40m陡直邊坡,邊坡前緣臨空,坡度60°~75°,坡腳受降雨及河水浸泡,造成土體結構破壞進而導致坡體發生崩塌。
坡腳建有某礦山主井延擴建工人宿舍,在強降水條件激發下,2013年8月、2014年7月、2015年5月多次發生失穩變形,崩塌方量100~1500m3不等。2016年8月坡體再次崩塌后,土體從宿舍后墻涌入,造成6間彩鋼房廢棄,直接經濟損失3.5萬元,未造成人員傷亡。據村民描述,在某礦山實施巷道建設以來,坡體受震動影響,崩塌頻率增高。在村民多次要求下某礦山選煤廠于2017年4月在坡腳處修筑1.5m高漿砌石擋土墻。近期較大一次坡面溜滑發生于2017年10月,土體從坡面滑下,越過擋土墻,堆積于擋土墻外側。
崩塌所處斜坡坡向351°,坡度65°~70°,崩塌變形層面主要為粉土、粉質粘土結合面,產狀351°∠25°~30°。崩塌體主要由第四系上更新統粉土構成,因粉土土質疏松,大孔隙發育,具濕陷性,在地表匯水侵蝕下易崩解變形。崩塌堆積體平面面積約800m2,厚度約4~8m,體積約5000m3,規模等級為小型。
現斜坡坡面上部8~10m陡直,坡面存在拉張裂縫及垂直節理,局部張開2~4cm,延伸長度8~12m,危巖體局部呈傘檐狀,下部臨空,穩定性差。下部20~29m坡面堆積崩塌物,坡度55°~60°,坡體剖面呈凸形。近期坡面堆積體仍在發生溜滑,在降雨、采煤放炮震動等外因條件影響下可能繼續發生變形。
2.2.2 B2崩塌
B2崩塌位于B1崩塌東側,中間山體存在切蝕溝、負地形。切蝕溝走向近南北向,剖面形態呈階形、凸形,縱坡降上部12‰,下部達42‰。
該邊坡主要形成于20世紀80~90年代村民坡腳取土,造成前緣臨空。據村民描述,2017年以前某礦山瓦斯發電廠排污口位于坡腳溝谷上游溝頭處,排污口至溝口沒有修建排水溝,污水順溝流出。后經村民要求,排污口改至B2崩塌山體東側溝谷,并埋設了橡膠排水管道,未做硬化處理。該邊坡坡腳受污水及雨水沖刷,土體結構破壞,導致上部坡體失穩發生崩塌。據村民描述,該崩塌主要發育于2016年9月,2017年雨季經常發生局部崩塌,較大一次規模發生在2017年8月。
崩塌位于屯蘭河右岸,地貌類型屬黃土中山區,微地貌形態為黃土梁峁。受水流侵蝕,梁峁交錯,溝壑縱橫,切割較嚴重。臨河谷地帶,因取土開挖形成高37~40m,坡度65°~80°,坡向290°~350°邊坡,邊坡結構為土質,剖面形態呈折線形。邊坡具陡直特征,臨空條件好;加之坡體上部粉土具濕陷性,受水流侵蝕,邊坡穩定性差,發生多次小規模崩塌災害。
斜坡巖性由第四系中、上更新統(Qp2、Qp3)黃土組成,具有大孔隙、垂直節理發育。加之人類工程活動開挖邊坡,形成卸荷裂隙;坡面土體在干燥的過程中土體收縮易產生垂直節理,另外植物根劈作用產生垂向節理,將土體切割成厚板狀、柱狀與母體分離,在降水及自重力作用下厚板狀、柱狀土體發生塌落。黃土中垂直節理、原生古土壤層面及水平層理面、節理面及開挖坡面將土體切割成為不穩定結構體,坡面開挖后緣卸荷裂隙發育,裂隙張開利于地表水下滲,在降水、管道泄漏尾水及重力作用下發生土質崩塌。
切坡、建房等人類工程活動加劇了崩塌災害的危害程度。一方面,開挖高陡邊坡破壞了坡體原有應力平衡,使坡體外緣部分向斜坡坡腳的剪切應力和拉張應力增大,產生平行坡面的卸荷垂直裂隙,與原有的垂直節理重合,使其進一步張開、加深、擴大,產生新的裂隙,導致黃土邊坡失穩變形加劇。另一方面坡頂建設瓦斯發電廠,在斜坡頂部加載以及道路上車輛動荷載加載,使斜坡土體承載的壓力增大,改變了原始斜坡應力平衡狀態,增加了斜坡發生崩塌的可能性。
邊坡坡體位于地下水水位之上,天然條件下淺層粉土處于干燥狀態,深部粉土稍濕。在雨季,大氣降水一部分滲入地下,形成地下水;一部分通過地表徑流的方式對坡面進行沖刷。由于黃土的垂直節理發育,具有大孔隙結構,透水性好,有利于大氣降水入滲,降水通過裂隙由地表垂直入滲到地下,入滲系數可達5%~10%,在雨季降水時間較長,降水強度較大時,地表水從淺部滲入深部,可數米至數十米。由于隨著深度增加,土體顆粒變得密實,土的孔隙率變小,水的滲透系數變小,滲流速率變慢,下部粉質粘土夾層透水性差,成為相對隔水層。地下水聚集,滯留于粉質粘土上部,往往形成由坡內向坡外的浸潤面,土體處于飽和狀態,此時,地下水流向由垂向逐漸變為由坡內向坡外傾斜。土體接受大氣降水后,工程地質性質發生較大的變化,土體重度增大,其粘聚力(C)及內摩擦角(φ)降低,即土體抗剪強度下降。尤其是淺部具大孔隙結構的粉土,由于其孔隙率較大,降水入滲后其重度明顯增加,在重力作用下,斜坡土體沿軟弱結構面發生剪切破壞,從而發生崩塌災害。
廢水排放,侵蝕土體,也是崩塌形成的重要因素。區內6處落水洞主要沿廢水排放通道分布,上游侵蝕嚴重,下游稍輕。2017年以前礦山瓦斯發電廠排污口位于B1崩塌東側溝谷上游溝頭處,排污口至溝口沒有修建排水溝,污水順溝流出。后經村民要求,排污口改至B2崩塌東側溝谷,并埋設了橡膠排水管道,未做硬化處理。該邊坡坡腳受污水及雨水沖刷,上部濕陷性黃土遇水崩解,土體結構破壞,土體抗剪強度顯著降低,導致上部坡體失穩發生崩塌災害。
因崩塌后緣存在與邊坡坡向一致的陡傾貫通或斷續貫通的破壞面,危巖外緣臨空,潛在崩塌體沿破壞面滑移或沿軟弱土體不利方向剪出塌落造成破壞,故判斷崩塌破壞方式為滑移式。黃土崩塌形成機制主要包括以下幾個階段。
在降水、震動條件下,土體內部沿節理、裂隙結構面發生變形。隨著拉裂變形的持續發展,裂面可擴展至地面,斜坡上的土體隨著應力釋放,發展到土體松動,并伴有輕微的移動、錯位,但仍處于穩定狀態。
隨著風化、震動、降雨等作用,變形進入滑移面貫通階段,坡內含有較弱結構面,可使土體中拉應力區和可能的破壞明顯增加。臨空條件好的一側的土體與母巖逐漸被拉開,與滑移相伴的壓力致拉裂面與地面貫通。
隨著變形的繼續擴展,變形的土體開始明顯轉動和位移,陡傾的裂面成為剪切應力集中帶,陡緩轉角處的嵌合體被剪斷。當滑移面向臨空方向傾角,足以使上部土體的下滑力超過該面的實際抗剪阻力時,斜坡土體沿下浮軟弱結構面向坡前臨空方向滑移,并使滑移體拉裂解體,土體導致破壞形成崩塌。
該段斜坡穩定性差,發育兩處土質崩塌。邊坡具二元結構,上部粉土具大孔隙,垂直節理發育,具濕陷性,工程力學性質較差,在降水、震動條件激發下,易發生失穩變形。邊坡坡形因發生崩塌坡體上陡下緩,上部8~12m陡直,垂直節理裂隙發育,因卸荷拉張裂隙局部張開3~15cm。節理裂隙降低了土體強度,破壞了土顆粒之間聯系力,坡體臨空面抗滑、抗傾覆力降低。崩塌體堆積斜坡坡面中下部及坡腳,坡面土體松散、破碎,仍存在進一步位移變形可能。綜上,斜坡后緣臨空部分處于不穩定狀態,仍存在進一步崩塌變形破壞可能。
按照崩塌失穩變形運動方式,選用滑移式危巖體的模式進行計算評價。
5.2.1 計算示意圖
計算原理見圖1。

圖1 滑移式崩塌穩定性計算示意圖
5.2.2 計算參數選取
根據原狀土樣試驗資料,粉土天然重度取13.2~14.9kN/m3,飽和重度取17.4~18kN/m3;粉質粘土天然重度取17.5~20.4kN/m3,飽和重度取19.5~20.9kN/m3。抗剪強度為:粉土粘聚力17.4~18kPa,內摩擦角取18°~20°;粉質粘土粘聚力29~31kPa,內摩擦角取25°~30°。對于降雨影響采用降雨工況的下的C、φ值和重度確定,見表1。幾何形狀參數主要包括土體重心、面積及與基座接觸面傾角等,從計算剖面中量取。

表1 邊坡穩定性計算土體參數取值表
5.2.3 計算工況
取三種工況進行計算分析:
(1)天然狀態(自重);
(2)暴雨狀態(飽和自重+裂隙水壓力);
(3)地震狀態(自重+裂隙水壓力+地震力)。
5.2.4 計算結果
采用理正巖土軟件6.0中的邊坡穩定性分析模塊,直線滑動法計算邊坡的穩定性,計算參數取值見表1,選取B1、B2崩塌縱斷面,對潛在崩塌體在工況一(自重)、工況二(自重+暴雨)、工況三(自重+暴雨+地震)三種工況下分別進行穩定性計算,邊坡穩定性計算成果見表2。依據《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規范》(DZ/T0218-2006)中危巖體穩定程度等級劃分見表3,由計算結果可知目前該段斜坡工況一處于欠穩定狀態,工況二、工況三處于不穩定狀態。

表2 邊坡穩定性計算成果表

表3 危巖穩定性程度劃分表
B1、B2兩處崩塌均屬黃土、滑移式崩塌,規模等級屬小型,崩塌體主要由第四系中、上更新統粉土、粉質粘土組成,處于欠穩定狀態。主要對上部電力、通訊設施;下部臨時建筑、機械設備構成威脅,威脅總資產達1400萬元。危害程度中等,地質災害發育程度強,危險性大。
以天然工況和暴雨工況為設計工況,地震工況為校核工況。經過穩定性驗算,推薦防治工程穩定性驗算土體參數選取值。粉土:天然狀態C=17.57kPa,φ=21.10°;飽和狀態C=10.13kPa,φ=9.25°;天然密度取其平均值ρ0=1.56g/cm3,濕陷性中等(濕陷系數δs=0.042)。粉質粘土:天然狀態C=28.24kPa,φ=17.97°;飽和狀態C=27.57kPa,φ=10.10°;天然密度取其平均值ρ0=1.94g/cm3;地震水平系數取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