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芳軍
(江西有色地質勘查四隊,江西景德鎮333001)
金豐礦區位于江西省浮梁縣北東30°方位,直距約30km處。礦區內分布多處古采金遺跡,20世紀80年代末,江西有色地質勘查四隊先后斷續在臧灣地區開展了1:10000重砂測量、1:25000分散流掃面預查、普查、詳查地質工作,對區域地質背景、礦區成礦地質條件、礦體產出規律等進行了較為系統的研究。筆者立足于歷年勘查工作成果,對礦區金礦床地質特征、蝕變特征等進行了歸納總結,并對主要元素的賦存狀態進行了分析研究,以期為區內找礦預測、礦山采選等提供參考依據[1]。
金豐金礦地處江南臺隆東段,九嶺—障公山東西向構造巖漿巖帶與宜豐—祁門深斷裂帶交匯處西側,鵝湖金礦化集中區的中部。區域出露地層為元古界漳前組、板橋組、木坑組及牛屋組,北東側天寶—瑤里一帶零星分布上古生界石炭系梓山組、黃龍組、船山組及二疊系棲霞組、孤峰組、龍潭組與長興組地層;障公山復背斜與宜豐—祁門深斷裂帶構成區內的基本構造格架;區域巖漿巖主要侵位在復背斜軸部,構成東西向巖漿巖帶,巖漿巖帶主要由鵝湖花崗閃長巖基、桃嶺花崗閃長巖基、金村花崗閃長巖株、洞里花崗巖株組成[2];區域金屬礦產有巖金(大背塢、賴家、金寶)、砂金(臧灣、金村—橋溪、古銅橋—高沙)、鎢(青術下),非金屬礦產有瓷石(瑤里、東流、天寶、寧村)、高嶺土(鵝湖)、大理石(天寶)、瑪瑙、石灰石等。
礦區出露地層主要有元古界漳前組下段(Ptz1)、漳前組上段(Ptz2)地層,按其巖性組合特征,漳前組上段(Ptz2)分為上下部兩個巖性層(圖1)。漳前組上段上部巖性層(Ptz2-2)巖性主要有灰綠色板巖夾凝灰質板巖、青灰色變質含砂粉砂巖、灰黃色砂質板巖、千枚狀板巖[3]。礦區金礦體、強硅化帶均未受該漳前組上段上部巖性組合的(韌)脆性剪切帶的控制,而鄰近賴家金礦區貓兒頸(韌)脆性剪切帶則由該漳前組上段上部巖性組合控制,是該礦區主要含礦、控礦構造,帶內的金礦體、強硅化帶(石英脈集中帶—礦化帶)均產于該層位;漳前組上段下部巖性層(Ptz2-1)巖性為灰黃色凝灰質板巖和灰色粉砂質板巖互層,其次為青灰—灰色中厚層狀粉砂質板巖、煙灰色糜棱巖化板巖、片理化板巖。
礦區主要構造為賴家(韌)脆性剪切帶,發育于元古界漳前組上段的上下兩個巖性層中,為礦區的主要控礦構造。賴家(韌)脆性剪切帶斜貫整個金豐礦區,走向上出露地表約740m,是礦區主要的含礦構造。賴家(韌)脆性剪切帶總體走向NE,傾向NW,傾角40°~88°。剪切帶以脆性剪切為主,有多個剪切應變中心,一般由規模較大的石英透鏡體組成強應變中心,石英透鏡體沿脆性裂隙充填貫入,呈不規則狀、脈狀、透鏡狀、團塊狀等形態,均發育于漳前組上段下部巖性(Ptz2-1)組合中,并控制強硅化帶、金礦體的產出。

礦區巖漿巖不發育,僅分布有煌斑巖。呈棕灰色,主要礦物成份為黑云母、斜長石,斑狀結構,斑晶為黑云母,基質為斜長石[4]。煌斑巖脈產在含礦(韌)脆性剪切帶中,產狀受剪切帶控制,脈寬1~5m,沿剪切帶斷續分布,地表沿走向長200~300m,局部見分支閉合現象,深部煌斑巖受斷層的作用,多發生巖體錯動,煌斑巖脈上下盤均有金礦化、金礦體出現,故其可作為礦體連接、礦體劃分的依據。
(1)礦化蝕變。與金關系密切的礦化主要是黃鐵礦化和毒砂礦化,具體分述如下:
黃鐵礦化:黃鐵礦的產出形態根據野外觀測可分3種:①在剪切帶中呈不規則脈狀、團包狀、浸染狀產出;②呈細脈狀產出,脈幅1mm;③呈星點狀產于剪切帶圍巖中,粒徑以中粗級為主。與金礦成礦作用有關的主要是第一種黃鐵礦,其發育地段出現工業礦體。
毒砂礦化:主要呈團塊狀、斑點狀、不規則粗短脈狀發育于石英脈體邊部或碎裂巖中,探礦坑道及采場均見到細粒自形晶粒毒砂呈浸染狀產出。
(2)圍巖蝕變。礦區圍巖蝕變主要有弱硅化、絹云母化、碳酸鹽化、重晶石化、斜黝簾石化等,主要發育于脆(韌)性剪切帶中。
弱硅化:由熱液作用硅質交代浸染而使圍巖硅質增加重結晶,巖石變硬的現象[5]。
絹云母化:發育程度弱于硅化。主要見于含金(韌)脆性剪切帶中,沿石英脈體裂隙或脈壁充填,伴有綠泥石化和碳酸鹽化。
碳酸鹽化:發育程度弱于硅化,略強于綠泥石化,普遍發育于含金(韌)脆性剪切帶的石英脈及圍巖中,范圍廣,具多階段性。成分為方解石、白云石、菱鐵礦。石英脈中呈淡黃色團塊狀、浸染狀及不規則狀,在圍巖中呈細脈狀、浸染狀產于其裂隙中。風化后留下空洞或泥質充填物。
礦區范圍內共圈出11條礦體(主礦體3個、零星礦體8個),V4、V5、V6為主礦體,產于賴家含礦(韌)脆性剪切帶中,兩者產狀一致。三條礦體大致平行產出(圖2),間距7~20m,金礦體主要由構造巖帶中的石英脈—千糜巖帶組成,具體分述如下:

V4礦體:分布于礦區南側,其產于煌斑巖脈下盤,控制礦體走向長540m,傾向延伸345m,礦體總體走向55°,傾向NW,傾角75°~85°,礦權范圍內礦體東西兩端及深部均控制完畢。礦體水平厚度0.46~5.10m,平均厚度1.76m,厚度變化系數118.81%,屬厚度較穩定礦體;礦體金品位(1~18.14)×10-6,單樣最高品位18.14×10-6,礦體平均品位3.2×10-6,品位系數為52.01%。
V5礦體:分布于礦區中部,控制礦體走向長535m,控制沿傾向延深335m,礦體總體走向60°,傾向NW,傾角75°~85°,礦權范圍內礦體東西兩端及深部均完全控制。礦體水平厚度0.41~3.95m,平均厚度1.46m,厚度變化系數50.74%。屬厚度穩定礦體。礦體呈似層狀和透鏡狀產出,34~40線之間狹縮明顯。礦體金品位一般(1~50.2)×10-6,單樣最高金品位50.2×10-6,礦體平均品位7.73×10-6,品位系數達168.26%。
V6礦體:分布礦區北側,與V5礦體近似平行,間距約20m,控制礦體走向長545m,控制沿傾向延深313m,礦體水平厚度0.27~4m,產于含金(韌)脆性剪切帶的上部。礦權范圍內礦體東西兩端及深部均控制完畢。平均厚度1.86m,厚度變化系數68.18%。屬厚度穩定礦體。礦體金品位(1~3)×10-6之間,單樣最高金品位121×10-6,礦體平均品位4.38×10-6,品位系數達102.10%。
零星礦體:礦區工程或單線控制分布零星的礦體8個,空間上均產于含金(韌)脆性剪切帶內或主礦體的旁側,其特征見表1。

表1 零星礦體產出特征一覽表
3.2.1 礦石物質組成
(1)礦石礦物成分:金屬礦物除自然金外,主要有黃鐵礦,次為金紅石、磁鐵礦、赤鐵礦、毒砂、閃鋅礦、黃銅礦及方鉛礦等;脈石礦物主要有石英,次為絹云母、綠泥石、鈉長石和鐵白云石等[6-7]。
(2)礦石化學成分:從表2可知,有用礦物僅自然金一種,約占礦石總量0.2%~2%,伴生有益組分含量較低,均無綜合回收利用的價值,礦石中有害元素砷含量相對較高,冶煉時應注意含砷過高帶來的危害。
3.2.2 礦石結構構造
礦石結構主要有自形、半自形粒狀結構、結晶結構、他形填隙結構、交代結構、包含結構、乳滴狀結構、揉皺結構、壓碎結構;礦石構造主要有浸染狀構造、細脈狀構造、條帶狀構造。
3.2.3 礦石類型
按礦石的礦物共生組合、結構構造等特征,礦石自然類型可劃分石英脈型礦石(亦稱塊狀礦石)及硅化黃鐵礦化千糜巖型礦石(亦稱條帶狀礦石),石英脈型和硅化黃鐵礦化千糜巖型礦石兩者互相交替穿插分布;依據礦石物質組分及礦石含硫量低特點,礦石工業類型屬貧硫型金礦石[8]。
3.2.4 礦石品級
由于礦體品位變化比較大,目前礦區的礦石品級大致分三類:
(1)Au品位(1~2.0)×10-6,主要分布在礦體的邊部和主礦體內的石英脈中,礦石具黃鐵礦化、綠泥石化,絕大部分被圈入低品位礦。低品位礦占總礦石量71.49%,總金屬量45.29%。
(2)Au品位(2.0~5)×10-6,以石英脈和石英脈+千糜巖為主,以V5礦體在這一品級的礦石占的比例較大,此外還有V6、V4礦體。
(3)Au金品位大于5×10-6以上,礦石以強黃鐵礦化、綠泥石化石英脈+千糜巖和石英脈為主,石英細脈和石英透鏡體單樣品位可達100×10-6以上,肉眼可見明金。
(1)礦體圍巖。圍巖巖性主要是千枚狀板巖、砂質板巖、凝灰質板巖,礦床各主礦體的近礦圍巖與礦體局部為同一地質體。V4礦體與煌斑巖脈呈平行產出,位于煌斑巖脈下盤,與煌斑巖脈和千枚狀板巖界線清楚,礦體多由石英脈、石英脈+千糜巖組成,受斷層的影響,多發生錯動;V5礦體位于煌斑巖脈上盤,與煌斑巖脈和千枚狀板巖界線清楚,礦體由石英脈、石英脈+千糜巖組成;V6礦體位于V5礦體北側,與其近似平行,間距18~30m,礦體與圍巖為漸變過渡關系。
(2)礦體夾石。礦體夾石主要產于V4、V6礦體內,在140m中段和20m中段表現最為明顯,厚度在2~3m之間,主要由千枚狀砂質板巖和石英細脈組成,呈透鏡狀、舌尖狀產出,夾石蝕變較強,常見絹云母化、硅化、黃鐵礦化。夾石規模普遍較小,對礦體的完整性無影響。
礦石中的金以單體裸露金和包體金產出,單體裸露金約占81%,包體金占19%,根據物相分析結果(表3),單體裸露金產于黃鐵礦裂隙、黃鐵礦與石英晶隙中,包體金主要產于黃鐵礦中。

表3 自然金賦存狀態統計表
自然金屬微細粒金為主,中粒占5.4%,細粒占43%,微粒占51%,。可見自然金呈他形角粒狀、片狀、圓粒狀、枝杈狀、針狀及其它不規則狀。黃鐵礦是礦石中最主要的金屬礦物,也是最重要的載金礦物,礦石中黃鐵礦含量為1.17%,有粗粒自形—半自形黃鐵礦、星散浸染狀黃鐵礦、脈狀分布的黃鐵礦、星點狀黃鐵礦四種類型產出,自然金常呈他形粒狀、不規則狀、圓粒狀包于黃鐵礦中或連生嵌布于黃鐵礦裂隙中,星散浸染狀黃鐵礦和脈狀分布的黃鐵礦與金關系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