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文俊,躍連紅,杜少江
(貴州省地質調查院,貴州貴陽550000)
研究區地處著名的西南三江造山帶成礦區南段,隸屬華南地層大區中羌北—昌都—思茅地層區,并大致以阿墨江斷裂帶最西側邊界斷層為界(圖1)。
筆者在進行云南1∶5萬墨江、雅邑等六幅區調項目過程中發現,在墨江縣草皮壩出露一套賦存于上二疊統羊八寨組中的安山巖—安山質火山碎屑巖組合。該期火山巖由于夾于上二疊統羊八寨組中,與地層呈整合接觸關系,其時代一直無異議。本次在草皮壩一帶的火山集塊巖的灰巖角礫中采獲腕足類化石:Oldhamina jiaozishanensis Liao(轎子山歐姆貝)(圖2),同時在緊鄰該套火山巖的地層中也采集到相同的轎子山歐姆貝化石(圖3),并見Semibrachythyrina cf.anshunensis Liao[安順半準腕孔貝(比較種)],進一步證明了該套火山巖地質時代為晚二疊世無疑。

圖2 草皮壩火山集塊中歐姆貝

圖3 羊八寨組地層中歐姆貝
依據該套火山巖的各種巖石在空間分布的位置、相互間的關系、巖石的特征等,研究區的這套火山巖可劃分出:①爆發相、②溢流相、③火山通道相以及④噴發沉積相四種巖相類型,其面積分布以爆發相為主體,溢流相與次火山巖相次之,少見噴發沉積相(見圖4、表1)。

表1 晚二疊世中性火山巖巖相特征簡表

(1)爆發相。爆發相的組成巖性幾乎全為火山碎屑巖類,巖石類型有①安山質火山集塊巖、②安山質火山角礫巖、③安山質凝灰角礫巖、④安山質角礫凝灰巖以及⑤安山質凝灰巖等,而火山角礫巖是分布最為廣泛的,其單層堆積厚度50~130m。火山碎屑巖有圍繞噴發中心呈帶狀分布的特征,從粒度上看,火山噴發中心向外,碎屑粒度整體由粗變細。火山碎屑(主要指角礫級和集塊級)的顏色主要為灰綠、淺灰綠色,紫紅、淺紫紅色次之,后者常在某一層位較為集中并多過前者。
(2)溢流相。該類型的巖石僅見于安山巖,其多呈層狀、條帶狀在火山機構的周圍分布。安山巖單層厚度大者有56m,但一般都在20m以內,規模較爆發相明顯偏小。巖石多呈灰綠色,有時也可見紫紅色的。
(3)次火山巖相。它是由巖漿滯留在地表較淺部位,后經冷凝固結形成的地質體,巖石類型主要為次火山巖的安山巖、安山玢巖,分布局限,呈巖瘤、巖蓋以及脈狀產出,巖石呈灰綠色,與溢流相安山巖相比結晶粒度未見明顯差異,兩者不易區分,反映了該類巖石形成深度較淺。
(4)噴發沉積相。在火山活動的幾乎全過程中,都可出現。其出露反映的是火山活動的間隙期或是低潮期,是火山作用與正常沉積作用相互摻和的產物,該期火山巖中主要見安山質沉凝灰巖,出露極為有限。
依據巖性、巖相的縱向變化和空間分布,該期火山巖可劃分出四種類型火山噴發韻律,由不同類型的噴發韻律組合,形成了該期火山巖較為完整的五個火山噴發旋回。四種類型的韻律分別是單一溢出式韻律、單一爆發式韻律、爆發—溢流式韻律以及溢流—爆發式韻律,不同的火山活動特征則體現了不同的韻律。
(1)單一溢流式韻律。該類型韻律主要見于該套火山巖下部,分布極少。組成巖性單一,為中性熔巖即安山巖,層厚一般在幾米至十幾米,向上為沉積夾層,共形成3~4層為沉積夾層所隔的單一熔巖層,反映了火山活動還相對平靜。
(2)單一爆發式韻律。該期火山巖中分布最為廣泛,根據組成該韻律的火山碎屑粒級的不同,又可將其分為三種基本類型:一種由火山集塊巖—火山巖角礫巖-火山巖凝灰巖組成即abc型;一種由火山集塊巖—火山巖角礫巖組成即ab型,該型韻律中集塊級與角礫級火山碎屑巖間一般不存在明顯的界線,總體顯示向上變細的變化特征;一種由火山角礫巖-火山凝灰巖組成即bc型(圖5)。以ab型韻律最為發育,單一韻律的厚度可達百余米,其余兩種明顯次之,其中的凝灰級火山碎屑巖層一般只有幾十公分至幾米,反映了火山爆發強度較大的特征。

圖5 單一爆發式韻律
(3)溢流—爆發式韻律。這一韻律所反映的是火山活動由強到弱變化的特征,如圖6所示,據巖石組合類型的不同又可分為兩種基本類型,分別為:一種由安山巖—安山質火山角礫巖—安山質凝灰巖組成即abc型,另一種由安山巖-安山質火山角礫巖組成即ab型。單一韻律厚度一般厚度為20~50m,主體為爆發相,溢流相次之,其中的凝灰級火山碎屑巖出露比較有限。

圖6 溢流—爆發式韻律
(4)爆發—溢流式韻律。與溢流—爆發式韻律相反,它反映的則是火山活動由強到弱的變化,根據巖石組合類型的不同也可分為兩種基本類型(圖7),一種是由安山質火山角礫巖—安山巖—安山質凝灰巖組成即abc型,一種是由安山質火山角礫巖—安山巖組成即ab型。單一韻律最大厚度可達上百米,主體為爆發相,溢流相明顯次之。

圖7 爆發—溢流式韻律
綜上,該期火山活動除伴隨著少量的、短暫的間隙期或低潮期外,總體上一直維持著高強度的噴發狀態。
火山作用既可以發生在陸地,也可發生在水下,根據該套火山巖的巖石特征以及與地層關系等,認為其總體為水下噴發,局部為陸相噴發,歸納起來有如下幾點依據:
(1)從空間產出形態看,該套火山巖總體應屬裂隙式噴發,局部具中心式噴發特征。提供了存在噴發環境變化的可能性。
(2)從顏色特征看,水下噴發的火山巖由于處于還原環境,常常呈灰或灰綠色等色,而該套火山巖(熔巖、火山碎屑巖等)整體顯灰綠、淺灰綠色,僅在草皮壩一帶出現局部集中的淺紫紅色角礫級火山巖碎屑。
(3)從火山碎屑特征來看,各粒級火山碎屑除少數具棱角狀外,一般都有一定程度的磨圓化,次棱角狀—半圓狀居多,多處可見具成層性和一定分選性,僅在草皮壩一帶存在巨厚的火山碎屑雜亂堆積層。
(4)從火山韻律特征看,底部存在單一溢流相安山巖與粘土巖的多個“韻律”互層特征,兩者間接觸面平整,為整合接觸關系,具明顯的水下特征。
(5)從地層沉積環境特征看,羊八寨組處在海陸交互環境,該套火山巖夾于其中,具備了水下噴發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