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善炯(1917年4月13日—2021年3月26日),江蘇吳江人,微生物生化和分子遺傳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金霉素是如今常見的消炎藥,但在20世紀50年代,它卻是受到西方國家技術封鎖的藥物。1953年,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植物生理研究所承擔了金霉素的研制任務,1957年金霉素正式投產,我國成為世界上第四個能夠生產金霉素的國家。沈善炯便是金霉素研發的核心人物。
1917年,在江蘇吳江的一個小山村里,沈善炯出生了。他的父親接受過一些西式師范教育,在家鄉一邊種地一邊教書,日子也還算殷實。沒想到好景不長,土匪來襲,父親沒了教書的活,又遇上地里收成差,家里條件每況愈下。到了年關,甚至還有討債人過來咄咄逼人,被嚇得躲在墻角瑟瑟發抖的沈善炯下定決心,一定要好好念書,走出一條光明的路子。
沈善炯先后考入吳江縣立中學、江蘇省立蘇州農業學校,后又被金陵大學農學院農業專修科錄取。然而全面抗日戰爭爆發后,國民政府軍隊在戰場接連失利,不愿淪為亡國奴的人們被迫向西、向南轉移。沈善炯堅定求學路,跟隨金陵大學農學院輾轉于江蘇、安徽、湖北等地,直到1938年才勉強安定下來,在當時位于廣西柳州沙塘的廣西大學農學院借讀。
第二年,沈善炯通過轉學考試,入讀由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南開大學自發組成,有“抗戰烽火中怒放的一朵奇葩”之稱的當時中國最好的大學——西南聯大。在張景鉞教授和陳楨教授的引導下,沈善炯對植物發育、世代交替、遺傳學、苔蘚繁殖等產生了濃厚興趣。他學習勤奮,思維活躍,善于提問,頗得張景鉞先生青睞。
1946年,在美訪學的張景鉞先生親自拜訪即將擔任加州理工學院生物系主任的比德爾教授,為沈善炯爭取到在加州理工學院攻讀遺傳學博士學位的機會與獎學金。當時,加州理工學院是只有“全世界最好的天才學生”才能入學就讀、且保持著高達20%的學生淘汰率的學府,其生物系更是分子遺傳學的誕生之地。在國難深重的日子能夠遠赴最負盛名的科學殿堂學習,沈善炯深感榮幸。
四年后,沈善炯在加州理工學院順利通過博士論文答辯,而中美兩國也到了戰爭的邊緣。當時美國政府取消了錢學森等參加過機密研究的科學家的研究資格,拒絕了他們回國探親的申請,禁止他們離開美國。這些科學家的遭遇讓沈善炯感同身受:自己是中國人,國家和人民養育、教導了自己,現在是回饋國家與人民的時候了。他拒絕了美國方面的工作邀請,決定立刻回國。
回國后的沈善炯放棄浙江大學的教職,投身新成立的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植物生理研究所,開展金霉素、鏈霉素生產方面的研究,包括菌種的選育和發酵等。當時的金霉素生產由美國的雷特爾藥廠壟斷,菌種獨占,技術保密,其他各國藥廠只能通過與該廠合資的方式才能生產金霉素,中國國內所使用的金霉素全靠進口,價格完全由美國掌控。
沈善炯對研究抗生素并沒有經驗,但是,自己歷經千辛萬苦回來,不就是為了報效祖國嗎?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他從研讀國際上發表的屈指可數的幾篇論文開始,反反復復,將每一篇文章“吃透”;親自奔赴抗生素生產工廠,向有經驗的技術人員、一線工人等請教,學習發酵、提取、鑒定等基本操作。
沈善炯帶著學生和助理們反復地進行實驗,并詳細記錄實驗數據。但由于缺乏經驗,在進行多次發酵試驗后,他們都沒有獲得一個可靠結果。后來在一次抗生素工作會議上,有人提出應當注意發酵條件的研究。沈善炯從中獲得啟發,決定轉變工作方向,著手針對抗生素發酵上一直被人忽視的接種條件,即接種培養基,接著展開研究。
經過沈善炯團隊兩年多的努力,我國的金霉素研究取得了重大成果。1954年,由上海工業試驗所、上海第三制藥廠承擔的金霉素擴大生產試驗工作啟動。臨床試驗發現,國產金霉素副反應很小,成功達到了臨床使用的要求。
1957年,國產金霉素通過了臨床試驗,在上海第三制藥廠正式投產,我國成為全世界第四個能夠生產金霉素的國家。次年,沈善炯參與指導的華北制藥廠全線投產,成為亞洲最大的抗生素生產基地,結束了我國青霉素、鏈霉素依賴進口的歷史,顯著改善了我國缺醫少藥的局面。
曾有人問沈善炯此生是否有遺憾,沈善炯說:“我的老師和同學中都有人獲得諾貝爾獎,我向來好強,在那念書時可并不比其他同學遜色?!比欢酉聛淼脑拝s更震撼人心:“但是,能夠回到自己的國土去建立實驗室、培養學生,使科學在自己的國土開花、結果,這是令我感到欣慰的。”
(注:本文根據《中國科學報》《光明日報》登載的相關內容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