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龍


2019年8月16日,中央電視臺(七套)國防軍事頻道《老兵,你好》欄目播出了題為《我和大海有個約會——首位航母女舵手徐玲》的節目。節目簡介是這樣的:“她,是航空母艦‘遼寧號上的首位女舵手,參加‘和平方舟首次出國執行2010和諧使命醫療救護任務,成為我海軍有史以來的首位女操舵手,國慶閱兵三軍女兵方陣的一員;她,就是老兵徐玲……”
軍中鏗鏘玫瑰
徐玲,1988年出生于江蘇省盱眙縣一個山清水秀的小山村。藍色,是她從小就鐘愛的顏色。受家中新四軍長輩影響,小徐玲做夢都想當兵——當一名海軍女兵。
這一天終于來了!2005 年 12 月,我國在全國大學生中進行第一次試驗性征兵,正在南京體育學院讀書的徐玲毅然報名參軍,成為海軍某部一名大學生士兵。
2008年10月,國慶60周年閱兵式女兵方隊開始選拔人員,徐玲在100多名參選女兵中和其他9名女兵幸運入選,成為參閱部隊唯一的盱眙籍女兵。可想而知,徐玲為此付出了太多太多。她把自己來自紅色老區“盱眙女兵”的颯爽英姿,定格在了天安門廣場上!后來,她被評為“訓練標兵”,并榮立三等功。
2010年8月8日,徐玲作為海軍首批女兵登上“和平方舟”號醫院船實習。她苦心鉆研操舵技藝,經過多方面的訓練,成為人民海軍有史以來首位女操舵兵。她駕駛的“和平方舟”執行代號為“和諧使命——2010”任務,為期3個多月,為吉布提、肯尼亞、坦桑尼亞、塞舌爾和孟加拉國等5國民眾開展醫療救護工作,總航程達15000多海里。
2010年12月,徐玲以我軍歷史上第一批女水兵的身份,被選為第一批女艦員登上我國第一艘航母“遼寧號”。歷經無數次的考試培訓與體能耐力壓力測試,也經歷了無數次成功與失敗,她終于成為一名合格的中國航母女操舵手。刻苦的努力和永不服輸的韌勁,為徐玲帶來眾多榮譽:“和平使命”金質獎章一枚、三等功一次、優秀士兵一次、 “優秀訓練標兵”表彰一次,還多次獲得嘉獎表彰。
退役不褪軍人本色
“作為一名退役軍人,不論身處何地,都要永葆軍人本色,為國家為地方多作貢獻。” 這是徐玲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退伍后,徐玲成為盱眙縣交通運輸局水上中隊(原盱眙縣地方海事處)一名普通辦事員。每年,她都要去機關、企事業單位、學校、社區和鄉鎮向大家講述海軍的故事、航母的故事,以此進行國防教育。除日常巡航檢查、維護航標設施正常狀態、集中清除航道礙航物品、凈化航道環境等本職工作外,徐玲經常幫助船民解決困難。海事工作看似簡單,但處理起來卻問題繁多。每逢過年過節,徐玲都主動給船民送去慰問品、幫助船民清理船艙,樂此不疲,默默奉獻。
在盡心盡責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徐玲將自己業余時間全部投入到自己深愛的公益事業中。徐玲說,她很喜歡中國這句老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退役近8年,徐玲的休息日、法定節假日幾乎都交給了敬老院的孤寡老人和盱眙縣福利院的孩子們。每到逢年過節,她都和同是退役軍人的丈夫一起去慰問敬老院的孤寡老人,雷打不動。一到星期天下午,盱眙縣福利院的孩子們就爭著站在大門口,等著他們心愛的徐玲姐姐過來,給他們帶來好吃的,盼望徐玲姐姐跟他們一起玩“老鷹捉小雞”游戲。孩子們最喜歡聽她講的是“遼寧號”航空母艦的故事。徐玲通過一次又一次不斷地給中小學生講故事,把“從小愛國家,從小愛國防”的理念植入了一個又一個孩子的心田。
當地的駐軍部隊、武警戰士經常會排著整齊的隊列,用最標準的軍禮、最熱烈的掌聲歡迎老兵徐玲的到來,與她共同交流當代軍人的許多話題。
此外,徐玲還走上講臺,向學生們講解水上交通安全常識、水上救生救助常識、乘船及游泳注意事項等。
2021年七一前夕,徐玲分別到南京審計大學、江蘇海洋大學、鹽城師范學院等高校講黨史,和學生們交流、分享學習和工作情況。在淮安“永遠跟黨走 奮進新征程”主題宣講報告會上,徐玲宣講了《把火紅的青春獻給黨、獻給人民》,讓她有了更多不一樣的感受。
與此同時,她還積極參加新四軍研究會組織的活動。
2021年清明節前夕,徐玲聽說發生在盱眙家鄉“古城戰斗”的幸存者、做客央視剛剛歸來的新四軍老戰士王玉恩及英雄遺孀陳士英在73年后將回盱眙古城祭拜犧牲的戰友和親人時,主動承擔起志愿者責任。從老人剛下車一直到活動結束,從山下到山上,她全程幫助在戰斗中失去左腿的王玉恩老人。徐玲的舉動,使兩位遠道而來、均為94歲高齡的老人感受到了盱眙老區人民的溫暖,感激萬分!老人至今還記得這個開大航母的盱眙姑娘……
2021年6月下旬,她與新四軍三師師長黃克誠大將之子黃晴、解舜臣烈士之子解抗等人一起參加了江蘇鹽城濱海新四軍研究會舉辦的“舜臣園”揭幕系列活動。在得知建黨100周年獻禮片《戰地紅醫》將赴北京采訪拍攝后,她與新四軍后代顏潔女士一起提前準備了盱眙黃花塘的“家鄉土”,同時還將珍藏多年的“遼寧艦”軍帽委托顏潔女士代贈北京新四軍研究會,表達了盱眙老區人民對新四軍的熱愛。
情系人民奉獻大愛
2020年抗疫期間,徐玲白天上班,晚上夫妻二人撇下年幼的兒子,堅持和愛心協會的同伴送宵夜給值勤同志。徐玲夫婦孩子還小,因而經濟上并不寬裕,但為了支援防控抗疫,徐玲將自己這幾年回地方后所獲得的獎金全部捐獻給了武漢方艙醫院和愛心協會。她說,這是國家給我的獎勵,在國家有困難時,我更應該去為國解憂!
回地方工作這些年,徐玲雖然不再開航母,但是她的軍人情結不減,軍人本色不變,她的心里“始終裝著國家和人民”的使命感、責任感,讓大家看到了一個更為貼近社會生活、更為貼近百姓的另一個徐玲。比起開航母,徐玲退役后所做的一切似乎不大——但是,近8年來,徐玲為本職工作,為老人、為留守兒童、為貧困孩子,為傳承紅色基因,點點滴滴的用心付出,一點都不比航母渺小!
退役到地方后,徐玲不忘初心,無私奉獻,得到社會各界人士的關注和好評。她先后獲得盱眙縣雙擁模范、盱眙縣最美退役軍人、淮安市最美退役軍人、淮安市優秀民兵、江蘇好人和江蘇最美家庭等榮譽。所有接觸過徐玲的人,無論男女老幼,都感覺她像一輪溫暖的“小太陽”,溫暖了世界,照亮了大地!
徐玲說,家鄉雖然沒有大海,沒有軍艦,但是這里有淮河,有小舟小艇。還是那句話:“作為一名軍人,不論身處何地,都要永葆軍人本色,為國家為地方多作貢獻。”
人們感受到,她的血液中始終奔騰著大海般的軍魂! (責任編輯 徐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