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國巖畫豐富多彩,是世界巖畫不可或缺的部分。巖畫是一種世界性的藝術現象,是一種最原始的歷史語言,也是最具有原始生命力的一種繪畫。從盧森巖畫我們可以一瞥中國藝術精神的源頭。
正午時分,晴空碧藍如洗,厚重的云層靜靜浮動,而高原上的太陽卻愈發明媚焦灼,目之所及恍若夢境。越野車在青藏高原上回旋馳騁,揚起滿天飛沙,打破了午后的靜謐,是的,這就是我們一行。
地勢廣袤,視野開闊,我們開車前往考察盧森巖畫。盧森巖畫位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天峻縣江河鎮賽爾創村,距離天峻縣東北方向35公里左右,在一段顛簸的石頭路之后,那若近若遠的山崖出現在草原的盡頭,我們到了。
車輛不斷靠近,此前心中那份神秘之感此刻已經高漲讓我更加神往。突然,一片鐵絲圍成的柵欄擋住了我們前進的步伐,哦,原來那是一戶牧民的牧場啊!
我們馬上下車,準備步行前往,沒有一絲猶豫,要知道這時候溫度可是一天中最高的時候,紫外線也是最強的,隨行的還有年近八旬的老人。但是,出于對高原藝術的向往和熱愛,高溫和強紫外線并沒有阻礙我們前行的步伐。
草原上沒有什么人,也沒有什么路,我們朝著巖石的方向走去,心之所向,就會創造出路;像遠處那神秘的巖畫一樣,巖畫可以說是人類的創造與記錄,有了創造才是審美的開始,審美的開始才是文明的開始……
一
巖畫,是一種描繪在巖石上的史書。所謂巖畫,就是巖壁上的繪畫。巖畫所描繪的各種圖案,是原始社會人們最為本真的表達方式再現,在文字發明以前巖畫恰恰構成了原始人類最初的“文獻”,可以理解為一種記錄方式。因此,從本質上講,巖畫屬于史前藝術。
巖畫,是一種古老的語言,它是一種世界性的藝術。據考古發現證明:“到目前為止,被公認的世界巖畫主要地區有140多個,其中美洲13個國家32個地區,亞洲12個國家32個地區,非洲24個國家31個地區,歐洲14個國家31個地區,大洋洲6個國家15個地區,共計69個國家141個地區。”而中國也有不少巖畫,甚至可以說中國是世界上發現并記錄巖畫最早的國家。
戰國時期韓非子(公元前280~公元前233年)在他的著作《韓非子》中記述過巖畫,在卷十一《外儲說左上第三十二》篇中說:“趙主父令工施鉤梯而緣播吾,刻疏人跡其上,廣三尺,長五尺,而勒之曰‘主父常游于此。”這里就明確記載了,刻“疏人跡”于巖石之上。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公元472-527年)在他的《水經注》中,曾多處記載巖畫,甚至多達20余處,涉及中國巖畫的大部分分布地區。記載巖畫相關的古典文獻,除《詩經》《水經注》《史記》以外,還有《韓非子》《太平御覽》《太平廣記》《輿地記勝》《續博物志》《異聞錄》《徐霞客游記》《閱微草堂筆記》等歷史著作、地方志、小說等。
真正意義上巖畫研究始于1915年,考古學者黃仲琴對福建華安汰溪仙字潭的巖刻做了考察。在這之后,1927年,中國學者和瑞典學者聯合考察西北地區時曾對內蒙古與新疆的巖畫作了深入調查;上個世紀40年代,中國考古學家石鐘健等對四川珙縣棘人懸棺巖畫做了考察。“中國巖畫大規模地發現,則是20世紀50年代以來的事。50年代對廣西花山巖畫的大規模調查、60年代對云南滄源巖畫,70年代對內蒙古陰山巖畫,80年代對寧夏賀蘭山、內蒙古烏蘭察布爾草原巖畫、新疆阿爾泰巖畫的發現與研究,都是卓有成效的。”(蓋山林.世界巖畫的文化闡釋[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1,118頁.)
巖畫分布在各地,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但巖畫也展現某些相同的特質,那么,到底有哪些特質呢?
二
三五結伴前行,走著走著,就不遠了……
低頭,腳下除了高原地帶的紅頭毛毛蟲外,是我們的影子,為這片一望無際的大草原增添了一份靈動。同樣,不遠處一只肥碩的鼠兔仿佛被我們的腳步聲驚擾,迅速地飛躥起來,肉球的身子在草原上卻異常敏捷,剎那間即使慌不擇路但已經鉆進洞里去。像這樣的小生命在草原上到處都有,只要你擁有發現的眼睛。
當然了,生命無處不在,就在繼續前行的路上,路邊的野花吸引了我的注意,除了曾經在沿海地區看到藍色的藍楹花外,這路上的花一下子打動了我:是淡藍色的小花,烈日下微微晃動的腦袋,顯得異常靈動。但是在這高海拔地區竟然看到如此美妙之物,它的色澤、形態都讓我著迷。大自然的神奇就在于此,無論何時何地都能讓你感受到生命的偉大。
經過近半個小時的徒步,終于在太陽正值頭頂的時候我們抵達了……
一眼望去是斑駁的銹紅,烈日之下愈發顯得如鋼鐵淬火的色澤;裸露的峭壁,任爾東西南北風雨雪霜的錘煉;竟是這般惡劣的環境滋養著這土地、這生命、這繪畫。不禁感受到高原深處的那股頑強的力量,即使是那草木稀少的銹紅巖壁,也能領略到它對生命的呼喚。
我攀登著,眺望著,期待著,懷著更加緊張的心情前行,我不知道該用什么姿態來面對即將看到的壯觀景象。我在想,這個千年以前的巖畫,是否還保存完好?畫的有哪些內容,到底代表著什么?……
這座巖石峭壁不算太高,大約六七十米,不大,但也很陡峭,巖石部分被歲月磨平了棱角,這也讓我們的攀爬得到了便利。離山頂越來越近,有些小石頭上已然出現了些許痕跡。最終,我們看到了經幡飄揚在藍色的空中,盡管這幾天看到不少次,此刻在這巖壁上,我仍然心潮涌動,敬意油然而生。美就在這一瞬間,充滿生命力和感染力。繞過經幡,巖畫映入了眼簾:
長10米左右,寬約8米,一整塊斜切的巖石,形成一幅巨大的畫卷。不知這是經過多少次的巖石運動以及時間的洗禮才形成如此平坦的樣子,為先人提供了一個絕佳的繪畫地方。這里是離天空最近的地方,或許,這里也是離神靈最近的地方,更是離牧民心中的愿景最近的地方吧。這不就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所造就的嗎?
雖然整體上看上去很大,但是也是不少小塊巖石組成的。一幅幅巖畫吸引了大家的駐足與評論。
三
山上遍布巖畫,據說已發現158幅。巖畫分布很散亂,均沒有特定的約束。巖畫零散地分布在這巖石上,魯森巖畫不同于中國其他形式的繪畫,而是當時游牧生活的人民最真實的生活再現,是他們生活氣息的寫照以及生活的愿景。巖畫主要有動物類、人形類、人物生活場景類以及圖像類。畫中描繪居多的是動物,再有一些點和線來表現的。巖畫線條簡潔但不簡單,形狀獨特卻生動,既形象又引人深思。這些栩栩如生的巖畫,讓人感嘆當時的人們運用自己的雙手創造的生活和藝術。
(一)原始生命意味
中國史前巖畫的描繪是單純而樸實的,具有原始的生命感。眼前的盧森巖畫亦是如此。
這里不僅是對獸類生動的描繪,也展現了當時的一種生活狀態。足以反映出當時人們對這些動物的了解,然而就是簡單的刻畫,正是我們探尋生命的足跡。他們用樸實的雙手、簡單的工具、富有想象力的大腦在巖石上刻畫出具有生命力,藝術性的生活圖景,一直保存到今天讓我們在今天也能看到這一歷史意味的奇跡。
(二)神秘的巫術意味
其中最為珍貴的是星河圖,顯示當地初民已經重視星象與人類生存的關系了。這幅星河圖為典型的運用點和線來描繪,像是描繪星象。1960年,學者亞歷山大·馬沙克(Alexander Marshack)考察指出許多點和線代表的是日歷,是用來度量時間的。對星斗和蒼穹的觀察,也恰恰說明當時的人民對于天地的崇拜,注重觀天象來尋求和諧相處之道。當然,巖畫的表達僅僅是他們日常樸實生活的一種最好記錄。
這巖畫足以說明:史前人類的生活方式反映出他們的思維方式是感性的,區別于兒童的感性思維,它具有一種生活特質的巫術意味。巫術是擬人化的,更是擬神化的,神靈控制著整個世界,包括人。神靈是至高無上的,因此人們的生存、生活就受到限制,人們需要通過一個媒介來與神進行溝通,來祈禱、庇佑。這個媒介就是巫術,巫術是一種術——通神術,既是感性思維又具有神學理性的特點。
原始人認為自然界是不受控制的,但是他們認為在掌握事物一定的嬗變規律,通過“交感巫術”來控制自然,來造福自己。陳望衡先生曾在文中說:畫在崖壁上今天我們稱之為藝術的畫,一是將史前通神的巫術再現出來,另外,它本身也是巫術,史前初人試圖通過這畫再次與神溝通。(陳望衡.《中國史前巖畫審美解讀》.湖北美術學報,2013年第4期.)他們幻想通過巫術來改變現狀,無論是個人還是社會,最為根本的利益為食物,對于原始社會來說通過控制雨水、太陽、刮風是最為直接的。(【英】詹·喬·弗雷澤著,徐育新、汪培基、張澤石譯.《金枝》[M].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7,p92-127.)
這一系列的活動,我們可以歸納為原始人不能辨別自己在控制自然的能力方面的局限,認為他們自己和其他人具有某些我們現在稱之為超自然的能力。(【英】詹·喬·弗雷澤著,徐育新、汪培基、張澤石譯.《金枝》[M].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7,p145.)在當時,也就是原始人類通過幻想來維護自己生產、生活正常運行,這是他們對精神的向往、對神靈的崇拜,巖畫只是他們的一個美好載體,是藝術的創造。
(三)豐富多樣的藝術意味
巖畫的藝術性包括形式美和內容美,巖畫所描繪的對象為生活和自然環境,統稱為生命性的特質。集中表現在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以及超越羈絆的創造力。巖畫是靠著藝術想象力使情感具象化。[陳兆復.《巖畫:人類早期的視覺表達》,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3,(12)]雖然它樸素,但是很生活、富有想象力,巖畫中的各種圖像,構成了文字發明以前,原始人類的最初的“文獻”。巖畫不僅涉及史前原始人類的經濟、社會和生活情況;同時,巖畫作為人類以審美的方式把握世界的精神產品,它還以其藝術、其美打動人心,因此它又是人類最早的藝術品。(陳兆復.《中國巖畫全集序》,中央民族大學學報.1994年第3期.)
巖畫的藝術性既是創造性的再現也是永恒性的傳承載體,巖畫的出現不僅是歷史的傳承、文化的繁榮、生命的延續,更重要的是它承載了人類的智慧與創造,是人類思維能力的再現,是人類審美的體現,是人類文明的開始。
中國發現巖畫的地區分布遼闊,地貌復雜。大致可以分為北方、西南、東南三個系統。其中,北方系統的巖畫主要分布在內蒙古、新疆、寧夏、甘肅、青海,內容以動物為主,風格較寫實,技法大都是巖刻。它是中國北方草原地區的狩獵、游牧民族的作品。(陳兆復.《中國巖畫全集序》,中央民族大學學報.1994年第3期.)而此次考察的盧森巖畫,肯定當屬于北方系統。盧森巖畫不僅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更加具有其本身的歷史意義和生命意義,其中,尤為神秘的是巖畫的巫術意味,眾所周知,巖畫產生美,殊不知巖畫的巫術意味也產生美。不僅豐富了當地的文化藝術,也為我們留下燦爛輝煌的歷史藝術。
這片神秘的土地離我曾是那么遙遠,如今,離我這么近,甚至我能透過巖畫與過去對話,這是多么美好的史前藝術啊!毫無疑問,這是巖畫跨越時空的美學魅力。巖畫是人類歷史上最自由的藝術,它具有最原始的藝術魅力。
作者簡介:陳露陽,武漢大學城市設計學院城市規劃專業博士在讀。主要研究方向:城市規劃、環境美學、園林美學、城市健康景觀。發表CSSCI在內論文共計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