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春惠
摘要:引進馬鈴薯新品種進行品比試驗,篩選出適宜武山縣山區種植的抗病、豐產品種,進行推廣種植。
關鍵詞:馬鈴薯;晚疫病;種植;
0 ?引言
引進馬鈴薯新品種,進行品比試驗,觀察馬鈴薯的生物特性和適應性、抗晚疫病性、豐產性、商品性等綜合性狀,篩選出抗晚疫病優良品種,進行推廣應用,替代部分高感晚疫病及差的品種,提高馬鈴薯品質,減輕晚疫病危害,為我縣馬鈴薯產業提質增效。
1 ?參試品種
8個,品種依次為:L10736-8、L1036-34,L2111、隴薯10號、L08104-12、隴薯14號、L0109-4、L11159-24。
2 ?試驗設計及方法
采取隨機排列三重復試驗,小區長8m,寬4m,小區面積32m2,共27個小區。隴薯7號為對照品種;密度3333株/667m2(行距0.5m,株距0.4m)。通過田間調查馬鈴薯晚疫病發病情況,計算病株率、發病指數等,病情指數=100×[∑(發病葉片數×發病級別)]/[調查葉片數×最高級別]。產量測算,每個小區測產出2㎡產量,算出小區產量,最后折算畝(667m2)產量。
3 ?試驗管理及氣候概況
試驗地位于武山縣榆盤鎮馬寨村,海拔2040m,土質為黑褐土,播前耕翻二次,施農家肥3000kg/667m2,尿素25kg/667m2、磷肥80kg/667m2。2019年4月24日點播,試驗按當地大田水平操作。
4 ?試驗記載
4.1 ?抗晚疫病性
從觀察記載看,晚疫病均有發生,其中L10736-8、L1036-34、隴薯10、隴薯14號發病嚴重,后期病株率90%~100%,而L0109-4、L11159-24兩個品種發病較輕,晚疫病發病時間較其他品種晚3~5d,前期病株率10%左右,后期病株率在70%以下,嚴重度偏低,病情指數在20%左右,明顯低于其他品種。
4.2 ?產量
從試驗產量統計分析表看出,折合產量為:“L11159-24”2280kg/667m2,居第一位;“L0109-4”2190kg/667m2,居第二位;“L08104-12”2280kg/667m2,居第三位;“L2111”產2210kg/667m2,居第四位;隴薯10號2190kg/667m2,居第五位;隴薯14號1960kg/667m2,居第6位;對照隴薯7號號1910g,居第7位;“L1036-34隴”1720kg/667m2,居第8位;“L10736-8”1680kg/667m2。
4.3 ?經濟性狀
從記載表2中可以看出,生長中后期干旱,影響到馬鈴薯塊莖膨大,各品種商品率均在80%以下。L0109-4、L11159-24兩個品種較其它品種略高。
5 ?結語
通過試驗,L11159-24、L0109-4抗晚疫病較好,發病偏遲偏低,而且豐產性最好,商品率高,適宜我縣山區種植,應大面積推廣種植,替代退化品種,增加產量,提高農民收入。
參考文獻
[1] 梁遠發.馬鈴薯抗病,高產新品種川芋4號的選育[J].中國馬鈴薯,1999(2):60.
[2] 任素萍.馬鈴薯品種引進試驗初報[J].農業科技與信息,2011(3):8-9.
[3] 罔滎方.馬鈴薯新品種稻草覆蓋試驗研究[J].安徽農學通報,2011(3):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