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穎
摘要:作為威脅小麥生產的毀滅性害蟲,小麥吸漿蟲防治向來受到重視。基于此,本文將簡單分析小麥吸漿蟲的危害及發生規律,并從多方面深入探討小麥吸漿蟲防治技術的應用要點,希望研究內容能夠給小麥種植戶提供一定幫助。
關鍵詞:小麥吸漿蟲;危害;發生規律;防治
0 ?引言
小麥吸漿蟲存在隱蔽性強、危害大、防治關鍵期時間短等特點。受忽視防治等因素影響,近年來我國部分地區存在小麥吸漿蟲發生程度加重問題,為盡可能消除小麥吸漿蟲對小麥生產造成的威脅,正是本文圍繞該課題開展具體研究的原因所在。
1 ?小麥吸漿蟲的危害及發生規律
1.1 ?危害分析
以麥紅吸漿蟲為例探討小麥吸漿蟲的危害,其成蟲、末齡幼蟲體長分別為2~2.5mm、2.5~3mm。成蟲可在小麥抽穗揚花期發現,如同紅色的“小蚊子”,幼蟲身體較扁,呈長橢圓形,身體為金黃色或橙色,在小麥灌漿期的干癟麥粒中能夠發現。鉆入小麥穗部穎殼內的幼蟲會吸食麥粒漿汁,導致空殼、干癟,最終降低小麥產量。小麥吸漿蟲具備防治難度高、隱蔽性強等特征,防治不及時會導致10%~30%的小麥減產,嚴重時可能導致小麥絕收。對于發生具備“富貴性”特征的小麥吸漿蟲來說,土壤肥沃、小麥產量高、水利條件好的地塊更容易出現該蟲害,雖然小麥的長勢及穗的大小不會受到小麥吸漿蟲影響,但被吸空的麥粒漿汁會引發“假旺盛”等問題,因此可通過產量變化對小麥吸漿蟲進行監測[1]。
1.2 ?發生規律
仍以麥紅吸漿蟲為例,其一般一年發生一代,3~7cm深土層內結繭越夏越冬的老熟幼蟲會潛伏其中,在10cm地溫(翌年)達到10℃時,越冬幼蟲會在小麥拔節期上升到表土層。在小麥孕穗期,逐漸上升到土表的幼蟲結繭化蛹。在小麥開始抽穗時,羽化出土的麥紅吸漿蟲會在未揚花的麥穗上產卵。畏光的麥紅吸漿蟲多活動于早晚,通過內外穎縫隙處的初孵幼蟲會鉆入麥殼中,或附在剛灌溉的麥粒或子房上。在小麥蠟熟期,2次脫皮后短縮變硬的幼蟲會蟄伏于麥殼粒中,如遇到雨露或濕度較大,再蛻一層皮的麥紅吸漿蟲會爬出穎外并鉆入土縫結繭休眠,麥紅吸漿蟲最長可進行12年的休眠。
2 ?小麥吸漿蟲防治技術應用要點
2.1 ?基本防治路徑
為有效應用小麥吸漿蟲防治技術,必須首先對當地小麥吸漿蟲的發生規律進行研究,同時需要研究小麥吸漿蟲的生物學特性,以此科學應用化學、農業防治措施,并堅持綜合治理、預防為主的植保方針,輔以分級化防、穗期保護、系統監測的技術體系,即可真正做到統防重發田塊、普防達標田塊、兼防一般田塊,最大程度降低小麥吸漿蟲帶來的損失。
2.2 ?優選抗蟲品種
對于具備不耐高溫而耐低溫特點的小麥吸漿蟲來說,其越夏死亡率遠高于越冬死亡率,考慮到越冬幼蟲活動以土壤濕度調節為重要因素,結合小麥吸漿蟲的特性,應優選籽粒皮厚、內外穎扣合緊、麥穗長芒、不易受蟲危害的抗性品種,濟麥22、煙農19等均屬于其中代表。
2.3 ?農業防治措施
農業防治屬于小麥吸漿蟲防治技術應用的重點,具體涉及深耕滅茬和輪作。深耕滅茬指的是連年深翻麥田,收獲后保證深耕滅茬的及時開展,高溫干燥條件下小麥吸漿蟲的幼蟲將死亡,秋季深翻也能夠將小麥吸漿蟲的越冬場所破壞。小麥、水稻、豆類等作物輪作也能夠壓低蟲口數量,也可以種植大蒜等作物于存在嚴重病害的麥田周圍,小麥在第二年后恢復種植,小麥吸漿蟲的危害可有效降低;輪作可在小麥吸漿蟲的重發區進行,應對作物布局進行調整并取消春灌,為降低蟲源化蛹率可開展水地旱管,小麥與水稻輪作也可適當開展。為保證小麥整齊健壯的生長發育,春季應少施化肥并保證基肥施足,小麥吸漿蟲侵害機會可由此減少。
2.4 ?化學防治措施
化學防治同樣屬于小麥吸漿蟲防治技術的應用重點,具體可為圍繞小麥吸漿蟲的幼蟲期、蛹期、成蟲期開展針對性防治。在幼蟲期,需做好土壤處理工作,可采用200~300ml/667m2辛硫磷EC(50%)與5L水混合配成母液,并將20~25kg/667m2細土與其混合,隨后在地表均勻撒布并翻入土層中,越冬幼蟲可由此殺死一部分,也可以將該混合土與基肥一起施加;在蛹期,對于存在3%以上地下害蟲危害率和蟲量偏高地塊,化學防治可采用撒毒土方式,應結合不同地區實際情況確定最佳防治時期,如在4月15日~20日進行防治,可采用200ml辛硫磷EC(50%)與5L水混合配成母液,并將20~25kg細土與其混合,隨后在麥壟地表均勻撒布,隨后需劃鋤澆水,土壤干燥會影響撒毒土防治的效果;在成蟲期,需做好小麥抽穗后、揚花前的小麥吸漿蟲防治,小麥可采用50ml/667m2高效氯氰菊酯EC(4.5%)開展對水噴霧,小麥吸漿蟲可由此實現有效預防。此外,還可以使用助壯素、2116葉面肥等實現小麥的防病、防倒,具體噴霧應在抽穗后揚花前開展,以此實現一噴多防,小麥吸漿蟲防治目標即可更好實現。
3 ?結論
綜上所述,小麥吸漿蟲防治需關注多方面因素影響。在此基礎上,本文涉及的基本防治路徑、優選抗蟲品種、農業及化學防治措施等內容,則提供了可行性較高的防治方法。為更好降低小麥吸漿蟲帶來的危害,監測及預報的強化、害蟲種群積累的抑制同樣需要得到重視。
參考文獻
[1] 徐軍生.小麥的種植及病蟲害防治技術研究[J].農業與技術,2020,40(22):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