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雪冬 顧鑫 楊曉賀 張茂明 姚亮亮 劉偉 孟慶英 邱磊 朱寶國
摘要:拮抗細菌對防治水稻紋枯病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分析了水稻紋枯病拮抗細菌的試驗方法,并且獲得了具有實際效果的結論,以期為相關人員提供參考性建議,進一步加強對水稻紋枯病拮抗細菌理解,對其進行合理利用,從而有效防治水稻紋枯病,實現水稻的高產。
關鍵詞:水稻紋枯病;拮抗細菌;試驗方法
1 ?水稻紋枯病拮抗細菌的評價
在水稻種植過程中,由于受到立枯絲核菌的危害,導致產生了水稻紋枯病,從世界分布的情況來看,我國水稻危害較為嚴重,嚴重降低了水稻的品質,若是病原菌擴散較為嚴重時,還會導致絕收的現象。立枯絲核菌在土壤中越冬時,主要以菌核和菌絲的形態展現,若是具有良好的濕度與溫度,將會導致細菌大量生長,產生較大的危害。同時,在水稻種植過程中基本上都會使用氮肥,若是過量使用,將會降低水稻的抗病性,從而增加了產生紋枯病的可能性,甚至造成大面積的爆發。經過研究人員的不懈努力,發現拮抗微生物可以有效防治病害的發生,其中包括放線菌、拮抗細菌、拮抗真菌等,目前,較為常見的是芽孢桿菌等生防菌,其中提取的抗生素與葡聚糖酶可以降解細胞壁,有效控制真菌細胞中病害的發生,基于此,當前植物病害的主要防治方向是對抑制病原菌進行篩選,為植物的生長提供有利環境[1]。
2 ?水稻紋枯病拮抗細菌的試驗方法
2.1 ?試驗方法
在B-916的試驗中,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首先,分離與篩選拮抗細菌。研究人員需要選擇不同的土壤標樣,在90ml的無菌水中,放入10g左右的土樣,將其攪拌均勻后,用水進行稀釋,在YPJA平板上滴入0.5ml溶液,同時,需要保持培養的溫度,大概在25℃左右,等待1天后,就可以獲得單菌落。在稻田土中,需要埋入紋枯菌,放置三個月左右再取出,使用無菌水將其多次沖洗,之后放置在YPJA平板上,菌核經過兩天的培養后,可以分離出其中的細菌。將菌株分布在平板上的對角點,之后將紋枯菌菌塊移入平板中央,在25℃的環境下進行培養,在此過程中需要仔細觀察是否出現抑菌帶。
其次,進行稻種細菌化試驗。在稻殼與稻節的培養基上,需要移植紋枯菌,在25℃的環境下進行培養,大概半個月左右,將土壤放入培養基中,從而獲得帶菌土。在懸浮液中,需要含有10個拮抗細菌,才能浸泡經過無菌處理的稻種,之后將種子種在土壤中。在誘發紋枯病時,可以采用噴霧方法,經過兩周后,需要抽查20株的稻苗,可以準確判讀紋枯病的發病情況。
再次,進行噴霧盆栽試驗。在水稻成株期時,需要接種紋枯菌,將水稻品種金剛30播種在土壤中,每穴需要接種50g稻節培養基,還要確保其中帶有紋枯菌。之后需要噴霧處理細菌懸浮液,每個步驟都要進行反復處理,等待15天后,就可以獲得檢測結果。
最后,進行田間小區試驗。研究人員需要將種子浸泡在拮抗細菌中,之后播種育秧盤中,在田間小區中進行秧苗移栽,使用土埂進行隔離。在水肥管理的過程中,主要采用常規的栽培方式,在調查田間情況時,可以從第三行開始查看,每行查2穴,對于發病較為嚴重的區域,一般使用病斑高率進行表示,為了測試實際產量,需要確保稻谷進行單獨脫粒,并且多次重復處理步驟[2]。
2.2 ?試驗結論
在研究領域中,植物病害是重要研究話題之一,通過使用拮抗細菌,可以對病害起到良好的防治效果,充分發揮病原菌的拮抗作用,而且沒有副作用,具有良好的經濟價值,目前,被廣泛用于紋枯病的防治中。在水稻紋枯病的試驗中,可以證明B-916不會對當地環境產生污染,而且沒有任何不良影響,具有良好的生態效益與社會效益。從研究中可以發現,大量有益微生物包含在土壤中,經過分離作用獲得的菌株,具有良好的拮抗能力,其中從菌核上分離的拮抗能力較強,而從菌核周圍分離的拮抗能力較弱,由此可知,拮抗細菌可能會受到某些物質的吸引,從而聚集在菌核周圍,若是想要獲得拮抗能力強的菌株,需要在稻田土中埋入菌核,經過一段時間后在進行分離,以此可以增強菌株的拮抗能力。
在使用B-916發酵液時,需要注重氣候條件、品種成熟期、氮肥水平等環境因素,在8月底水稻正處于較為敏感的時期,難以在植株上定殖拮抗菌B-916,因此,需要使用新復配劑,其中包含了井岡霉素和B-916發酵液,突出了作用快的特點,還可以降低病原菌的活力,為順利定殖拮抗菌提供保障,使其具有安全的成長期,有利于種群數量的積累,為綠色防控奠定堅實基礎,同時,可以最大化發揮防治效果,盡量減少水稻紋枯病的危害。
3 ?結論
綜上所述,接抗菌B-916具有良好的適應能力,其生長速度快,拮抗譜廣,可以產生抗生素,有效防治水稻紋枯病。同時,還可以輔助使用殺蟲劑和井岡霉素等殺菌劑,不但不會對生物活性產生影響,而且有利于充分發揮防治作用。
參考文獻
[1] 俞寅達,孫婳珺,夏志輝.水稻紋枯病生物防控研究進展[J].分子植物育種,2019,17(2):600-605.
[2] 張清霞,張迎,何玲玲,等.水稻紋枯病拮抗細菌7-5的鑒定及其生防機制初步研究[J].中國水稻科學,2018,154(3):7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