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曉
摘要:隨著市場的競爭日益激烈,我國的農業發展想要擁有穩固的立足點,就必須堅持與時俱進。只有結合最新的技術裝備和規劃理念,建立健全完善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才能更好的滿足新農村建設和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本文針對當前我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的現狀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及建議,希望能夠為促進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
關鍵詞: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對策及建議
1 ?我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發展現狀
1.1 ?資金投入力度不足
目前來看,有關部門雖然也為建設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投入了一定的資金,但該資金的投入力度依舊不足,這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礙了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進度。因為在建設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過程中不僅需要購買大量農業設備,還需要雇用專業的農業技術推廣人員來進行農業技術的研發,而這些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為前提。
1.2 ?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
我國目前對于農業技術推廣還沒有專門的法律法規為依據來指導工作,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許多實質性的問題還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與此同時,傳統的理論教育模式已經不能夠解決實際中面臨的問題,現場指導不能夠從根本上幫助農民解決在發展高科技農業項目、提高農產品產量以及環保技術方面的問題。農業技術的推廣仍然缺乏有效的工作體系,有關部門的配合度不高,信息化運作效率低下,各部門無法協調開展農業技術推廣工作,都嚴重阻礙了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進度。
1.3 ?相關工作人員的專業技能不足
第一,農業技術推廣人員日常工作較多,壓力也較大,能分配的專家和技術人員的數量有限。參與基層農業技術推廣的專業技術人員的水平不同,具備較高的教育水平、素質水平和創新能力的專業人才少之又少。第二,現有對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的培訓方式較為單一且培訓機會較少,無法有效提高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的技術水平。特別是隨著農業技術專業的劃分越來越詳細,使得基層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的缺點更是暴露無遺[1]。日益呈現出高級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的工作內容較多而普通農業技術推廣人員卻又常常無所事事。盡管有些地區已經采用了農業技術推廣的目標管理評估體系,但仍存在評價不夠規范、細致的問題,這就需要立即提高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的專業素質。第三,建立專業的農業技術推廣團隊仍然是一個復雜性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會對農業技術推廣團隊的穩定性產生重大影響。
2 ?促進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的對策及建議
2.1 ?提高相關人員的綜合素質及技術水平
由于推廣人員是促進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的關鍵因素,其個人的綜合素質和技術水平都直接影響著農業技術推廣的最終成效,因此提高相關人員的專業素質和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基于此,有關部門應當建立健全相關的農業激勵保障機制,幫助推廣人員能夠了解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作用,激發其工作熱情,提高總體的工作質量,從而促進農業技術傳播活動的發展,提高我國的農業實力[2]。同時,有關部門應當聘請具有豐富推廣經驗和專業素質的專家來定期對推廣人員進行科學、系統地培訓。幫助推廣人員掌握先進的推廣知識、技能和推廣理念,建立健全相關的考核評估制度,幫助推廣人員明確自身的工作定位,從而促使推廣工作能夠更加合理有序的進行。
2.2 ?加大資金投入力度
資金的投入對于保障員工的基本工資以及農業技術的推廣成本都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農業技術的傳播和建設過程中,有必要對所需資金提供一定的支持和保障。對于具備充足資金支持的技術人員來說,更加能夠加強他們的工作積極性,有利于激勵并提高員工的工作動力,為農業技術推廣提供更多高素質的人才。
2.3 ?注重信息化建設
農業技術推廣的信息化建設能夠提供一定的信息數據支持,可以有效地監測農業發展中的蟲害狀況,有助于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并防止病蟲害的傳播。可以通過咨詢一些具有高度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專家來推動農業技術推廣的信息化建設,從而促進農業技術信息化發展。另外,還需要培養一批了解并掌握信息技術和農業技術的人才,組成一支具備高素質、高技能、實力強勁的優秀隊伍,推動農業技術的推廣。同時,應不斷關注網絡基礎設施的安裝狀況,加快網絡傳輸速度并降低網絡的使用成本,有助于農民能夠利用手機、電腦等設備來及時獲取農業技術方面的相關信息[3]。
3 ?結語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我國經濟的發展直接受到農業經濟發展狀況的影響。但是,我國目前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仍然存在資金匱乏、相關人員缺乏專業知識等問題,這都嚴重制約著我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建設。為了應對這種情況,我國有關部門需要及時采取針對性措施,優化農業技術推廣機制,從而促進農業經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馮艷茹.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建議[J].種子科技,2020,38(7):84-85.
[2] 譚麗,單淑玲,毛羽.試論加強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的對策[J].農家參謀,2020,655(10):44.
[3] 孫傳堯.加強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的對策研究[J].農家參謀,2020,657(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