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冬俠
摘要:冬小麥滴灌栽培技術是提高產量、推動小麥種植產業現代化的重要路徑,對我國農業生產的技術改良具有重要的價值。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冬小麥滴灌栽培技術應注意的問題,從播種、整地、施肥、土地選擇、麥田滴水、時間數量管理以及病蟲害防治等不同的角度探討實際的種植技術。
關鍵詞:冬小麥;滴管技術;栽培方法
0 ?引言
冬小麥滴灌栽培技術是目前增加產量,提高經濟效益的一種主要方法,現代農業發展為冬小麥的滴灌栽培創建了良好的環境,在未來發展的過程當中,還需要注意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1 ?冬小麥的播種前準備
第一,在冬小麥第一灌栽培的過程當中,要加強水源的管理,水是冬小麥生長必不可少的一種自然條件,也是最重要的一種營養資源,采用滴灌栽培方法,更要確保水源的充足,不可以使田間積水保障排灌的方便。在播種之前就已經加裝修整好所有的滴灌設施保障齊全,減少出現問題的概率,根據人們多年的種植經驗,科學設計區域供水管道以及區域的供水量,根據每個景觀供應的實際面積設計,低冠的周期。
第二,在滴灌栽培的過程當中,還要選擇優質的土地,只有從生產質量角度做好播種前的土壤準備,才能夠保障冬小麥生長后期可以實現預期的產量和目標,盡可能選擇平整的土地,從而降低低灌的水肥流失,促進灑水更加順利。同時,在貧瘠土地、鹽堿土地以及沙化土地產值并不高,不利于增加總體的產量,如果采取田間土壤改良的方法,還需要增設毛管,這種方法增產增收,雖然前期成本投入交大,但后期的收入預期較為良好。
第三,注重播種前的整地和施肥,一般來說,第一灌栽培管理需要土地平整,腐殖質層比較厚,因此,需要通過深耕等方法減少土地的平整,如果是秸稈性土地,一般翻耕的深度要控制在27cm左右,避免栽種期間翻地播種滴灌同步,而是要有計劃、有步驟的將上述步驟劃分到各個階段,土壤的肥力一般每667㎡要控制在480kg/113kg的肥,同時,施肥還要采取基礎肥,配合復合肥應用,例如三料磷肥13kg,尿素11kg,通過這樣配合的方法將這些肥料均勻地應用在滴水種植期間。
2 ?冬小麥滴灌田間管理
首先,采取管帶布置的方法,對于土地進行改良,如前文所述,一般采取一機六行和一管四行的方法來進行播種,這樣的滴灌控制方法更可以進行全方面的灑水,從而提高具體的運行效率.播種日期的選擇上也要與滴灌的水量進行配合,一般來說,華北地區的冬小麥出苗期間溫度要高于18℃,華南地區的冬想外出苗期間溫度要高于16℃,而嶺南地區的冬小麥出苗溫度可以控制在15℃,最適宜的播種時期,華北地區在9月15日到25日溫度高于0℃,有效積溫超過500℃,小麥出葉到六片時,采取相應的播種。其次,在田間管理階段,還要盡可能的挑選優質的種苗,降低播種的數量,例如奎東五號,新東15號小麥種子就是比較適宜的滴灌栽種苗。這些種苗出苗率比較高,成長控制的效果比較良好,通過后期的種植技術的調整,可以確保群體的結構性。例如河北地區種植的冬小麥,就可以保障5~15kg/667㎡肥料的使用,同時在15~25日播種的過程當中,還需要使用較好的麥田14kg,大田15kg,鹽堿地16kg的種苗種植方法,從而提高整體的產量控制效果,可以種植29萬株/667㎡,冬前群體種苗的數量在75萬左右,同時,種子還需要進行包衣與藥劑的處理,從而提高種苗的出芽率,在一些特殊的情況之下,還可以用藥水浸泡的方法,以及深耕的方法,從而提高種苗的出苗率,深度一般控制在3.3cm左右,行間距要符合氣候水源以及肥料的總體要求,通過滴水保持填土的濕潤,提高綜合控制的效果。
3 ?冬小麥滴灌底肥時間與病蟲害防治
一方面,在冬小麥滴灌栽培的過程當中,要控制好麥田滴水滴灌帶選型,一般以1.8~2.1 ml每分鐘作為一個合適的標準,如果滴灌的流量超過了2.1 ml,那么則需要通過管壓力的控制,以提高整體的滴水效果,避免滴流過大或者壓力過低而造成水量的漫灌,如果水量低于1.8 ml,那么要加大水量的控制,適當的改善壓力,避免出苗情況參差不齊,實際上只有控制好滴灌帶的形狀,控制滴水的時間和用量,才能夠保障整體的效果。滴灌栽培技術還要與水層的厚度調節在一起,不同的生長階段,滴水的數量也要進行對應的調節,冬小麥滴灌過程當中的重點是返青、拔節和孕穗期,在不同的時間對應性的調整,停水后應及時的排除管道積水,做好管道維修,并通過底肥時間和數量的控制,適當的使尿素肥,磷酸二氫鉀以及其他的肥料,直至灌漿期結束。
4 ?結論
綜上所述,冬小麥滴灌栽培過程當中,要結合田間管理方法,準備方法以及后續的水量控制方法,極好的控制小麥的生長水源,根據不同的階段進行栽培,調節用量和管道的敷設,提高管理效果。
參考文獻
[1] 馬兆亭,雷鈞杰,劉艷祥.新疆滴灌冬小麥高產優質高效栽培技術[J].新疆農業科技,2020(5):14-17.
[2] 張旭,李莎,蔡煜,等.干旱區不同水氮梯度滴灌冬小麥干物質積累動態特征及產量效應[J].西南農業學報,2020,33(9):148-156.
[3] 李國坤,張建芳,王冀川,等.不同播種方式和施氮量對滴灌冬小麥氮素利用特征的影響[J].塔里木大學學報,2020,32(3):5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