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超勤
摘要:玉米是農作物種植中占比較大的一種,玉米的種植產量以及質量不僅影響著糧食產業的供應,還對工相應工業的發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對于整體經濟的穩定性均有所干擾,就當前玉米種植情況來看,要想能夠進一步促進玉米產量以及質量的提升,不可忽視的便是對于栽培技術的優化以及防病蟲害防治管理工作的完善,需要通過相關科學技術的合理應用,來實現這一基本目的,進一步來促進玉米種植產業的有序發展。
關鍵詞:玉米;栽培技術;病蟲害;防治對策
糧食作物中包含的類型比較多,玉米是非常重要的一種,其在糧食產業發展中占據的位置是較為靠前的,糧食種植的范圍比較廣泛,種植面積比較大,種植環節比較多,各個環節的影因素變化均會對玉米的正常生長產生影響,最終會導致玉米糧食產業發展產生變化,要想能夠促進玉米生產質量的提升,需要做好相應的玉米栽培管理控制,切實做好各項病蟲害的防治。
1 ?玉米栽培技術分析
1.1 ?土地翻整
玉米種植之前做好土地的科學翻耕是非常重要的,通過對于土地深翻處理,能夠為玉米的生長提供優質的基礎環境,提升土壤內水分以及養分的含量,種植人員需要根據實際種植情況,對于土壤規格進行合理的控制以及調整,同時需要通過各類機械設備的應用,來實現對于人工成本的節約,縮短玉米的種植時間,提升種植效率,為玉米的生長提供更為優質的基礎環境。
1.2 ?種子處理
玉米種植之前對于種子的合理處理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通過藥劑攪拌以及浸泡等方式來提升種子的抗病害能力,在實際種植工作開展時,需要充分考慮種植地區的氣候環境、天氣狀況以及土壤水平,來選擇最佳的種植時間,同時在種植時可以配合相應化肥的施加來為種子的生長提供優質的基礎環境,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化肥施加時切不可與種子共同施入穴內,需要與種子之間相隔一定的距離,避免化肥的作用導致種子死亡。除此之外,還可以通過各類機械設備的應用來提升玉米播種的效率以及質量,保障玉米播種的整體水平,在實際播種時需要根據播種地區的基礎環境,對機械播種密度進行適當的調整,以滿足玉米的生長需求,實現高產目的。
1.3 ?播種作業
玉米播種之后的施肥處理,需要根據其不同階段的生長情況來進行適當的調整,種植人需要對玉米種植地區的自然情況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并根據玉米不同生長時期的肥力要求,進行相應的施肥供應,結合實際種植情況來進行化肥的合理施加,來保證玉米的生長需求,提升玉米的生產產量。
2 ?玉米病蟲害防治對策
2.1 ?大斑病與小斑病
大斑病和小斑病是玉米種植中非常常見的病害類型,且大多發生在炎熱多雨的夏季,玉米大斑病、小斑病的發生會導致玉米的葉片受到損傷,影響其正常的光合作用以及有機物的積累,出現大斑病、小斑病病患病之后,玉米的植株葉片會呈現灰綠色的斑點,且隨著病害的不斷加重,其病斑面積會不斷擴大,小斑病的最佳傳播溫度為25℃,而大斑病的最佳傳播溫度為20℃。因此,種植人員在大小斑病防治時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相應的藥物應用,一般以10d為一個周期,進行多菌靈可濕性粉劑的噴灑,每次需進行2~3次的噴灑,來提升對于大斑病和小斑病的預防效果。除此之外,種植人員還需要盡可能提升種植地區的通風質量,來降低玉米地內的濕度水平,提升對大斑病和小斑病的防控效果。
2.2 ?紋枯病
紋枯病的出現對于玉米植株生長產生的影響是非常嚴重的,一旦玉米植株出現紋枯病感染情況,則會導致其出現植物腐爛,甚至導致整株玉米死亡。針對紋枯病的防治,首先需要將其患病部位的莖稈葉稍等進行清除,并帶出田外進行集中處理,并且需要對消除部位進行藥水涂抹,來提升玉米植株的生長活力以及生產質量,同時需要將0.1kg的井崗霉素水進行兌入到200kg的清水中,進行整個玉米田地的噴藥工作,避免存在病原菌大范圍發展,出現大量紋枯病發病的情況。
2.3 ?玉米螟
玉米螟是玉米生長中非常常見的害蟲類型,玉米螟的生長生活需要依靠玉米植株葉子進行食用,且其會長期附著在玉米葉片上,隨著時間的不斷發展會鉆入到玉米芯內部,導致玉米國稅生長受影響,出現減產的情況。因此,需要加強對于玉米螟的防治,既要通過赤眼蜂、黑卵蜂等天敵的釋放來減少玉米螟的數量,同時可以通過對于藥劑的合理噴施,來提升對于玉米螟的殺除效果。
3 ?結語
綜上可知,要想提升玉米整體生產產量和質量的水平,需要對其種植技術進行優化和調整,根據各地區的條件環境,對玉米病蟲害的發生情況進行綜合分析,并完善相關防治措施,來為玉米的植株生長提供優質的基礎條件。
參考文獻
[1] 鄭玉蘭.玉米高產栽培技術要點及病蟲害防治對策[J].世界熱帶農業信息,2020(3):17.
[2] 程晶.玉米栽培技術及病蟲害防治策略對策[J].農家參謀,2020,661(1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