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亞娟
隨著全球人口的增長和預期壽命的增加,癌癥越來越常見。有數據顯示,預計到2030年,全球癌癥新病例將增至2170萬,死于癌癥的人將增至1300萬。我國平均每天超過1萬人被診斷為癌癥,每分鐘就有7.5個人確診。
最近網上流傳一篇文章稱,“肉類不健康,吃肉致癌,吃素可以預防癌癥”,實際上并非那么簡單。
吃紅肉、加工肉類會增加患某些癌癥的風險,但吃肉的好處也顯而易見
目前有充足的證據表明,食用紅肉(如牛、羊肉等)和加工肉類(如香腸、培根、烤肉等)可增加患結直腸癌的風險;食用廣式咸魚可增加患鼻咽癌的風險。不僅如此,與攝入紅肉和加工類肉制品相關的癌癥多達15種。國際癌癥研究機構已將紅肉和加工類肉制品定義為“一級致癌物”。
目前,吃紅肉和加工肉制品的致癌機制并不十分明確,可能的原因包括以下幾種:
1.與家禽和海鮮相比,紅肉含血紅蛋白更多,這種形式的鐵可能會導致自由基的產生,而這些自由基會損害DNA并促進硝基化合物的形成,從而在腸道內易導致癌癥的發生。
2.紅肉可能促進身體發生慢性炎癥,從而增加患癌癥風險。
3.在高溫下烹飪的肉類、比如燒烤和煙熏肉類(包括雞肉和海鮮),在烹飪的過程中產生的異環胺和多環芳烴也被國際癌癥研究機構認定為“一級致癌物”。
4.加工肉類通常含有大量油脂和亞硝酸鹽,不僅會產生致癌物(如亞硝胺),還有可能導致肥胖,從而增加患結直腸癌的風險。但需要注意的是,即使吃紅肉會增加患某些癌癥的風險,世界癌癥研究基金會和美國癌癥研究所也不建議完全不吃肉。這是因為吃肉的好處也顯而易見,肉是優質蛋白質、鐵、鋅和維生素B12等營養素的重要來源。只要選擇瘦肉并控制攝入量在每周不超過500克(熟重),少吃加工類肉制品,就可降低與吃肉相關的患癌風險。
因此,認定吃肉一定致癌,是斷章取義。即使是腫瘤患者也需要吃肉。由于手術應激及放化療導致熱量消耗增大,腫瘤患者對蛋白質和熱量的需求也相應增加,而肉類可為他們提供優質蛋白質。如聽信傳言,一味地相信吃肉對身體不好,在術后或放化療期間長期吃素食,很容易造成熱量和(或)優質蛋白質攝入不足,導致術后恢復時間延長、體重下降、免疫力下降等不利于身體恢復的情況。
“吃素防癌”未有定論,而不健康的素食可能增加致癌風險
有證據表明,膳食纖維可以減少患某些癌癥的風險,而蔬菜、水果、豆制品、堅果等植物類食物正是膳食纖維的主要食物來源。此外,蔬菜和水果中的抗氧化劑和植物化學物質等,對細胞也有保護作用。不過,如果據此認為吃素就不得癌癥,也是錯誤的。目前“吃素防癌”并無定論。盡管素食可能比傳統的以動物性食物為主的飲食要健康些,但目前沒有證據表明,純素食飲食比以植物性食物為主、動物性食物為輔的平衡膳食模式有更好的防癌作用。美國癌癥研究所的2018年專家報告總結也指出,目前的證據太有限,無法得出純素食飲食有顯著降低癌癥發生風險的作用。不健康的素食還可能增加致癌風險。因為吃素是否健康,取決于吃什么樣的素食,如果常吃油炸素食,頻繁食用精制谷物、含糖飲料等,致癌風險反而增加。吃素者如果有超重、肥胖、吸煙或其他不良生活習慣,患癌率也不會因吃素而降低。
到底怎么吃才能降低患癌風險
世界癌癥研究基金會聯合美國癌癥研究所提出的防癌建議,值得大家學習:
如果您的飲食以肉為主,為了降低患癌風險,您不一定要忍痛“割”肉,可在飲食中多加一些植物性食物。如在準備一頓飯時,食物至少有2/3是蔬菜、水果、全谷物和豆類;每天吃兩個拳頭大小的新鮮水果;每周不超過350~500克紅肉(熟時的重量);吃肉的時候多加一份蔬菜;少吃火腿、熏肉等加工肉類。這里要特別指出的是,以上是從膳食搭配出發,給出的降低患癌風險建議。而降低患癌風險,不等于不得癌癥,千萬不要幻想靠吃某種食物來預防癌癥——目前尚沒有任何證據表明某種食物可以治愈或有效預防癌癥。
此外,拋開外因談防癌也是不全面的,想降低患癌風險,健康的生活方式、平衡的膳食結構、維持正常的體重、多做運動等也非常重要。
小鏈接:地中海飲食 不僅控糖護心,還能防癌
近期,美國一項調查統計選出了十佳飲食方法,其中地中海飲食高居首位。研究發現,地中海飲食不僅在控糖方面有不小幫助,還可明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甚至還有防癌的作用。
什么叫地中海飲食?
地中海飲食是指地中海沿岸各國以蔬菜水果、五谷雜糧、魚類、橄欖油為主的飲食。研究發現,地中海飲食可以降低患心臟病的風險,保護大腦,免受血管損傷,并降低腦卒中和記憶力喪失的風險。現也用“地中海式飲食”代指有利于健康的,簡單、清淡以及富含營養的飲食。
也就是說,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該這樣吃:
1. 在烹飪過程中,以橄欖油作為主要的烹調脂肪來源。
2.每天攝入蔬菜、水果的量,應分別不低于400克以及600克。
3.每周攝入的豆類、魚、海鮮類以及堅果的分量應不少于3份,其中豆類150克/份,海鮮類100~150克/份,堅果30克/份。
4.應嚴格限制紅肉、漢堡、香腸、奶油乳酪、碳酸飲料等的攝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