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竹意
61歲的鐘老伯2年前出現腳趾關節紅、腫、熱、痛,逐漸發展至踝關節、腕關節、掌趾關節處有多個結節形成,受寒或勞累后反復發作,有時可自行緩解。在當地醫院經多次血尿酸檢查均未見異常,被醫生診斷為類風濕關節炎。
類風濕關節炎,中醫認為屬于痹癥、骨痹范疇,好發于手、腕、足等小關節,以慢性、對稱性、多滑膜關節炎等為主,同時伴有關節紅、腫、熱、痛以及功能障礙。病情發展到晚期,患者的關節可出現不同程度的僵硬、畸形,并伴有骨性強直和骨骼肌的萎縮。
早期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多有幾周到幾個月的疲倦無力、體重減輕、胃納不佳、低熱和手足麻木刺痛等前期癥狀,臨床表現為對稱性、持續性關節腫脹和疼痛。受累關節以近端指間關節、掌指關節、腕、肘和足趾關節最為多見;頸椎、顳頜關節、胸鎖和肩鎖關節也可受累。此外,患者可有發熱等全身表現。如果疾病早期患者得不到及時的治療,發展到后期常累及人體的其他器官,致其發生病變,引發血管炎,出現類風濕性心臟病,同時損傷人體的肺部、消化道、眼部等,最終使患者失去行為能力。
類風濕關節炎患者除正規的藥物治療外,康復鍛煉也是非常重要的手段。類風濕關節炎急性活動期關節炎癥消退時,患者應進行適當的功能鍛煉。根據關節情況,可進行關節的被動運動、主動運動、被動運動和主動運動相結合的助力運動、放松運動及牽伸運動等。關節紅腫疼痛明顯時,患者不應該進行關節的功能鍛煉,不僅如此,還應當限制關節的活動,特別是負重關節的活動,以減少炎癥反應,緩解疼痛。
類風濕關節炎患者活動時應遵循以下原則:
1.盡可能在疾病早期開始進行,即在疼痛可耐受的情況下盡早進行。
2.可先被動運動再主動運動,每天鍛煉至少2次,每次30分鐘。
3.剛開始鍛煉時不要劇烈運動,要逐漸加大活動量。
4.活動量應為次日感到輕度疲勞,但不筋疲力盡為宜。
5.最好在局部保溫的前提下開始運動,鍛煉前可先熱敷或進行溫水浴,以促進血液循環,減輕疼痛。
6.循序漸進,持之以恒。
類風濕關節炎常以對稱性小關節受累常見,在日常活動中應靈活使用小關節,既保證其得到充分活動,又使其免受損傷:
1.應盡量利用較大和有力的關節,避免過度使用小關節。
2.提重物時,盡量不用手指而用手臂和肘關節。
3.不要長時間站立,站立半小時左右應坐下來休息,勞逸結合。坐下時,要經常變換坐姿、轉換雙腳位置,舒展下肢的筋骨,或起來走動一下。膝關節不要過分屈曲,雙足應平放在地上。
4.避免手指長時間屈曲,如寫字、編織等,應不時停下來休息,舒展一下手指。活動時感到關節疼痛,應立即停止活動,檢查活動方法是否不當。盡量使用工具,以減少彎腰、爬高、下蹲等動作。
另外,由于類風濕關節炎的發病與病毒感染、遺傳、性別、環境、外傷等有一定的關系,人們在平時生活起居時應當勞逸結合,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保持正常心態,心情愉快對預防類風濕關節炎癥狀有重要意義。類風濕關節炎主要是免疫性疾病,所以還需要進行自身免疫力的提升,只有自身免疫力得到提升,能夠直接抗擊病原體的再次入侵,才能起到預防復發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