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志國
你經常抱怨嗎?”面對這樣的問題,不知道各位作何回答,反正在我是抱怨過,而且時不時地就心生抱怨。雖然,有時候也想裝裝大度不把抱怨說出來,但只要心生抱怨,瞞得了別人卻瞞不了自己。
因為抱怨別人,就是跟自己過不去,就是自己挖個坑往里跳。
有家親戚,說不清的原因,弟兄兩家積怨很深,斷絕了往來。碰到一起我就說和,說親兄弟打斷骨頭連著筋。親戚說,知道你為我好,可你不知道他有多壞。于是,就對我抱怨對方,抱怨到痛心處,涕淚縱橫,最后起誓發愿:老死不相往來,你不要勸了。后來,我只好盡量避開這個話題,因為不忍心看他那痛苦不堪的樣子。
就是這樣,抱怨別人首先傷害的是自己。
人在心生抱怨的時候,都喜歡在心里回放讓自己抱怨的事。按照心理規律,內心的抱怨,每回放一次,就加深一次,就放大一次,對自己的傷害,就加重一次,就擴大一次。一次又一次,自釀的苦果就來了:吃不好,睡不好,日子過不好。可對方呢?人家根本就全然不知,吃得正香,睡得正香。所以,抱怨別人其實是一件很吃虧的事兒。
可是,為什么我們卻習慣于抱怨別人?
從心理學上說,關鍵就是自我中心意識。“自我中心”這個概念,最初是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提出的,意思是指一個人只從自己的角度,用自己的眼光和感情去看待周圍世界,處理所遇到的問題。就是這個自我中心傾向,使人在人際交往中不能清醒地認識事物,妨礙著人們的理智、感情交流,以及相互間真正意義的理解。可以說,自我中心傾向,是人際交往中常常遇到的一道心理障礙。由于人們習慣于以自我為中心,于是,一旦出現人際沖突,就會覺得都是別人的不是,自然就容易抱怨別人了。一旦心生抱怨,就更加妨礙了人際溝通,甚至完全關閉了人際溝通渠道,人際障礙就越來越重。于是,心里更加抱怨。
即便真的是別人的不是,也由別人承擔后果,何必攬在自己身上,讓一顆本可以悠然自得的心備受煎熬呢?更重要的是,人際互動中每個人都是主動者。主動退讓、寬容、諒解,自己心寬了,好人緣也來了。你信不信?這時你會發現,先前你抱怨的人,也并不那樣壞。
不錯,我們都難免心生抱怨。但是,即便我們不能做到不抱怨,也最好讓抱怨來得晚一點,再晚一點。一旦習慣了推遲抱怨,慢慢地我們就會少了抱怨,忘了抱怨,遠離了抱怨。
一個人如果遠離了抱怨,該是多大的福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