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尚巖 劉劍偉
摘要:探究符號隱喻在人居空間中的潛在價值與作用,提出一套人居幸福感導向的隱喻性符號設計方法。通過梳理符號隱喻的概念功能、人際功能、語篇功能傳達出的內在的指向性的意義以及對符號隱喻映射過程作用機制的剖析,探究空間環境中的符號隱喻與人居幸福感之間的關聯性,進而為設計策略提供理據性的思維引導與方法創新。梳理出人居環境中符號隱喻的指向性意義,總結出幸福感導向的符號隱喻在空間設計中的應用方法,并以文華村直播間改造項目為例,完成以人居幸福感為導向的空間設計。該研究與設計思路可為旨在提升人居環境幸福感的環境設計提供參考。
關鍵詞:隱喻理論空間設計符號隱喻地域文化幸福感
中圖分類號:TB47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2021)09-0045-03
Abstract: By combing the conceptual function,interpersonal function and discourse function of symbolic metaphor,which conveys the intrinsic meaning of directivity,as well as its compatibility with people's potential psychological needs in life,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symbolic metaphor in spatial environment and human settlement happiness. Combination of symbolic metaphor mapping process mechanism analysis,integration of a set of human well-being of metaphorical symbol design method,and with the mandarin village studio renovation project as an example,the complete human well-being oriented space design,and sort out the directivity of symbolic metaphor of human environment,completed the theory in the actual project practice. The research and design ideas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environmental design aimed at remolding rural culture and improving the happiness of human settlement environment.
Keywords: Metaphor theorySpatial designSymbolic metaphorRegional cultureHappiness
引言
美學家蘇珊·格朗認為藝術是人類情感的符號形式創造,藝術的本質就在于它能把情感符號表達出來[1]。因而隱喻性的符號實體并非要表達其事物本身,而是將三維或者多維的事物轉化為抽象的視覺語言的轉譯表達,在這個過程中打破了原有的具象事物并模糊了其所指的明確性,使得認知主體激活大腦中的相關概念,依托視覺上的像似性來幫助記憶事件和信息,并將自己的情感與精神狀態投射到沒有生命的物體上。
人們居住的幸福感往往來自于一種潛在的心理暗示,包括安全感和文化認同。而存在于居住空間之中的圖形符號隱喻,無時無刻不被動地接受它們所傳達的信息。圖形符號語言對我們主動思考的誘導使我們不停地進行著潛在的心理暗示,并誘導性地觸發一定的行為活動,這些潛在的暗示性和誘導的行為活動無形中影響了我們居住的幸福感。例如用戶在面對應用界面時,他對看到的圖形產生的情感和其他人產生的情感可能截然不同,這里摻雜著用戶對于應用界面的想象、認知以及心情等因素[2]。
因此,研究圖形符號隱喻與幸福感之間的關聯作用機制,從中提取幸福感導向的空間設計方法與策略可以打造一個更加輕松愉悅并充滿了文化暗示性的創意空間。對提升區域景觀質量和打造幸福社區有著極大的參考意義與價值。
一、功能導向視角的符號隱喻與人居環境幸福感理論關聯性
主觀幸福感是衡量個人生活質量的重要綜合性心理指標,探究符號隱喻與主觀幸福感之間的作用機制,可以讓符號設計更有理據性地指向對空間幸福感的增強,從而使設計更好地造福于人們的生活。符號語言依附于意象形態,含蓄地傳達特定意義,繼而能與觀者進一步產生思想交流與情感共鳴⑶。本文從符號隱喻的功能性出發,通過隱喻性符號所誘發的心理活動與行為反射,探究符號隱喻的功能與幸福感的主導因素間的關聯。
圖形符號作為一種形式語言,其隱喻的功能意義的構建,依然可以圍繞韓禮德的三大元功能語法進行展開[4]。因此我們可以大致將隱喻性的符號劃分為三個功能導向,分別是概念功能、人際功能、語篇功能。
(一)符號隱喻的概念功能
符號隱喻的概念功能指通過視覺提取其概念特點,通過個人的具身認知體驗,通過聯想喚醒腦海深處的概念。概念功能可以喚醒我們對自然環境的印象留存和對個人記憶的復現,以至于表露出一種情感,由于人記憶對于美好事物的留存性,這種復現意義往往指向一種對生活熱愛的喚醒,從而提升人們生活的幸福感。
喬歆新、陳慧嫻的研究表明,通過正向引導產生的積極回憶,尤其是那些被透過情感被加工過的回憶內容,能夠給人們帶來強烈的幸福感,對人的心理健康與情緒體驗都有正向的引導作用[5]。而隱喻性符號因其像似性和理據性地發散,相較于文字信息,更易經過個人認知和情感的加工,其引發的積極回憶能夠帶來更為強烈的幸福感。
(二)符號隱喻的人際功能
符號隱喻的人際功能就是指符號語言在作用于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時所發揮的作用和功能,它指向一種互動意義和價值,是基于概念功能之后,人們根據隱喻性符號所傳達的概念、意態、好奇心理等所產生的一系列活動或交際性話題。
辛自強,池麗萍等人的研究表明個體的幸福感主要來源之一便是通過人際關系所帶來的社會互動,這些互動可以消除人們的孤獨感等不良情緒,人們群際接觸的質量對老人的幸福感水平有顯著正向預測作用[6]。同時隱喻性符號由于其自身動態發展的特征,人們被動地接受圖像符號所投射的影像后大腦會根據認知投射出不同的場景畫面,做出即時性的心理反應及后續行動。通過不同文化背景下對其符號形式的理解,往往能夠激發更多的話題和靈感,能夠促進人和人之間的語言互動。同時符號隱喻也具有一定的暗示性,誘發人的活動與行為,促進與景觀的互動。
由于符號自身被臨時約定的指向性意義及其對聯想思維的刺激和觸發,因而可以從多個維度引發話題并提升話題參與感,進而提升地域與文化的歸屬感,并激發發人居環境的幸福感。
(三)符號隱喻的語篇功能
語篇功能是語言中的機制,篇章通過這一機制,將文章的組成與篇章之間形成連接,將散亂無章的信息組成一個實際有效的整體,并賦予其意義。語篇功能不僅可以串聯語篇的銜接,而且可以以點帶面,并著重強調其中的某些成分,并將讀者的注意力集中于該成分之上[4]。
人居環境中的符號隱喻可以通過其形式意義作為一個銜接點用于突出強調人居環境中的某些成分,讓居住者的注意力聚焦于隱喻性符號所散發的語篇背景中,并通過連接語篇,在腦海中展開一個更廣闊的時間線與場景空間。符號隱喻由此形成一個擁有強烈文化要素與文化語篇的磁場,能夠激發一個人內心深處的文化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二、符號隱喻的映射過程
莊子外篇中就曾經指出“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隱喻就是從一個比較熟悉的事物映射到一個未知的目標事物或情感,它基于人們感受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的思考,不僅是一種語言現象,更是一種認知現象。在招貼圖形等領域,一些學者已經通過研究,取得了招貼圖形等與隱喻的互通性[7]。根據Lakoff&Johnson對語言隱喻的表達層與認知層的研究,將圖形符號語言的信息輸入過程進行類比[8],繪制了從來源域隱喻性符號到目標域抽象情感的映射過程,如圖1所示。
圖像符號通過“象似性”去表征意義,其意義的產生主要來自圖像符號對客觀事物的模仿,但是,圖像符號所呈現的對客觀的模仿不是完整的,如我們可以用認知概念中的一個突出特點去代替整體,通過呈現水的圖像符號,去表示整個海洋。因此,在圖像符號表征意義的過程中,“部分-整體”轉喻是我們進行認知的基本方式,“轉喻”可作為圖像符號進行推理原則的中間層面,具有連接語篇的重要功能。
而后符號所要隱喻的概念就會映射到我們的大腦,與我們的生活感知體驗和認知概念發生深層次的聯系,通過替代、比較、互動等方式,激發出目標域,即我們的抽象情感。
三、基于幸福感導向的設計方法研究
(一)基于概念功能導向的設計
概念功能通過符號隱喻的映射過程實現,居住人群認知的理據像似性,使用基于格式塔完形心理學的形式語言,完成概念的生成和映射。如水立方的表面符號構成讓人們聯想起擁擠的泡沫與海洋,指向了一種水的主題性隱喻。
概念功能導向往往取自于所要隱喻事物的自然外形,通過富有美感的線條進行轉譯和表達,廣泛應用于建筑設計與招貼設計等領域。
表達概念功能的隱喻設計一般采用引用、擴張、拓撲、重構、恢復與保留、反轉、抽象和簡化等手法,以讓形體得到抽象的,簡潔并具有線條美的展現的同時,投射出所要表達的概念特征。
(二)基于人際功能導向的設計
人際功能導向是從隱喻模糊性和動態性出發的一種隱喻符號設計,它拋去了明喻那樣對來源域簡單的模仿,而是以一種動態的,不確定的線條、形態等符號獨特的語匯,在表達目標喻體的同時,表述某種情態來象征某種“感覺”或意義。觀者從符號中結合自身的具身認知,從獲取的概念中,獲得了不同的衍生主題思考與話題,因而產生了不同的人際討論與接觸。
基于人際功能的設計更注重其模糊性,話題性和參與感,因此在設計中,就要格外注重隱喻概念的多重性,趣味性,以及其和當地文化背景、特殊產業的連接性,以觸發足夠的表達欲望。
(三)基于語篇功能導向的設計
隱喻性符號設計的目的是為了讓空間獲得更多更豐富的“內涵”。但是,如果解釋出來的意義與文化或生活本身并無關聯,這樣的設計必然會產生一種貌似有理、實則無由的空洞感受。因此對隱喻手法的運用往往需要深層的語篇鋪墊,否則很容易墮入膚淺而庸俗化的尷尬處境。
語篇功能往往植根于地域的特色文化傳統以及產業與自然資源之中,在長期的生活與認知過程中,形成一種內心深處的文化篇章。語篇功能導向的符號隱喻往往抓住這種文化語篇中最關鍵的節點概念,突出強調文化內核中最具表現力的象征物,從而以點帶面地觸發整個語篇,以達到對語篇概念地快速回顧,并強化文化凝聚力與自豪感。如悉尼歌劇院所隱喻的風帆,立馬讓看到的人聯想到了大海、浪花、海風、沙灘與自由。因此準確地把握我們所要表達的語篇,敏銳地把握語篇連接地集結點,往往是隱喻性符號設計表達的關鍵點所在。
(四)幸福感導向的隱喻性符號在人居環境中設計的基本程序和方法
孟曉惠、季嘉龍、徐進等人根據景觀設計的基本程序和方法,提出地域性文化符號的應用CCTS模式,為景觀設計中如何應用地域文化符號提供設計方法和理論依據[9]。構建基于人居幸福感導向的隱喻性符號設計時,該方法依然具有可借鑒的價值。
基于幸福感導向的符號隱喻的概念、人際、語篇功能,我們可以將CCTS模式修正為:解讀場地(符號收集)、基于語篇的篩選(符號語篇聚焦提?。?、多隱喻的符號設計(符號模糊交叉)、設計意義層次表達(符號轉譯的層次性),為景觀設計中如何隱喻性符號提升人居環境的幸福感提供設計方法和理論依據。其中解讀場地為符號隱喻的概念功能做鋪墊,基于語篇的篩選是為了更好地賦予符號隱喻以連接語篇的功能,符號交叉模糊與設計意義的層次表達環節則通過模糊符號的語義,建立基于文脈的發散視覺引導,賦予符號以人際功能導向。
以上梳理了從概念、人際、語篇功能與幸福感的關聯性,并構建了設計目的與設計方法及程序的閉環邏輯。本文將以文華村直播間改造為例,具體展示該設計方法流程在幸福感導向的隱喻性符號設計中的應用。
四、基于符號隱喻幸福感導向的設計實踐
(一)解讀場地
文華村地處鎮東,葉新公路東西向從村南部貫穿,滬杭高速公路從村西北斜穿,灣良涇港東西向從村北部流涇入茹塘。因此具有一定的區位交通優勢。為發展第三產業,該村莊希望對一個廢棄加工房屋進行外立面和室內的改造,將其打造成直播間和鄉土文化展覽功能兼具的建筑綜合體,以促進旅游發展,提升產業經濟。
要實現符號的概念功能,就要挖掘那些能夠引發積極回憶的環境要素,進而通過像似性的符號形喻,喚醒居住人群內心共有的概念與情感。因而對場地的解讀不僅僅是對事物形態的捕捉,還要融入人們的生活生產方式,以捕捉那些深入人心的概念符號。
文華村較為完整地保留了一些老式的建筑,大多閑置,部分土墻石墻保存完整,村莊中風俗文化較少,但是根據日常的生產生活,以及鄉鎮政府的扶持,發展了一些插秧節與荷花節等與生產相關的節日文化,同時保留了少量特色美食文化;特色產業為傳統的水稻和荷花,并進行過區域產業品牌化打造,依據當地特色打造了松江大米和荷花茶。因此對文華村的場地解讀的重點應融入生產生活文化中,以打造鄉村產業概念標識,重塑鄉村文化特征。
(二)基于語篇的篩選
通過對場地的解讀,可以提取的符號有坡屋頂、池塘、粽子、土糕、鐮刀、土墻斑駁紋理,荷花,荷葉,稻谷,稻桿,蓮蓬等元素。深入挖掘文華村的自然資源與生產生活,從村民的生活態度與生活理想中可以看到文華村的文化語篇建立在“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钡纳a與豐收的喜悅;建立在“不用旌旗,前后紅幢綠蓋隨。畫船撐入花深處,香泛金卮。煙雨微微,一片笙歌醉里歸?!边@樣安靜祥和的人居生活中。文華村的鄉土語篇即是一種融入鄉村生產生活的處世態度,淳樸的民風和如蓮花一般簡單純凈的生活方式。
因此,我們將符號的篩選聚焦于村民生產生活中關系最為密切,且能代表鄉村精神語篇的荷花與水稻元素,通過符號的轉譯賦予空間,讓文華村從鄉土文化日漸式微的窘境中發掘出產業驅動文化發展的內生動力。
(三)多隱喻的符號設計
多隱喻的符號設計是對人際功能實現的主要手段,本著轉譯簡潔性的原則與符號模糊交叉的設計方法,我們必須統籌符號的圖形和語義兩個方面,立足符號的深層次語義結構及其認知機理,有主題和層次地對所提取的鄉土要素統籌進行符號化表達,以找到一種形式,在用戶體驗、語篇串聯和人際交互中達到平衡。
1.符號形式的隱喻交叉模糊:將荷花與稻谷這兩種具有串聯鄉土文華語篇功能的概念要素進行解構,提取了兩者外形上共通的弧線,對于產業文化,我們希望它們能表達出一種蓬勃向上的精神,稻谷的扁平外形并不能充分表達這種視覺的張力,因此在設計中將兩根弧線賦予了荷花花瓣的展開角度,以讓符號外輪廓整體在視覺上表達出豐盈感,形成一種豐收的隱喻的同時,也讓形態指向了荷花花瓣的外形輪廓。
如果符號隱喻的來源域僅僅限定于靜態的具象事物,未免過于單薄。動態的、活躍的畫面往往承載著更多的內心情感。對文華村的村民來說充滿幸福感的視覺體驗,在他們的具身認知中便是豐收時翻滾的麥浪,還有滾動著的白花花的米粒。這種視覺的動態感,內化為了一種幸福體驗的觸動開關。將這種動態感融入符號設計中,能夠激發這種視覺和心理上的共鳴。
通過比較分析,我們用最具動態感的圓形對符號進行限定和約束,最終提取了勒洛三角形為文華村的一種代表性符號象征。它像荷花花瓣,但又能在我們獲得這種概念的同時,從概念中脫離出來,想到飽滿的稻谷,或者蓮蓬上蓮子的孔洞,同時這種充滿滾動感的形態,讓人們聯想到了豐收的喜悅感,整個符號給村民以多重符號和意向的沖擊,串聯多種語篇,將整個鄉村的產業文化強有力地寓于鄉土景觀之中,不斷通過暗示增強村民產業文化自信與地域文化自豪感。
2.符號構成的隱喻交叉模糊:符號在空間中的應用上,本設計讓符號通過排列組合能夠展現出更多的場地解讀與元素提取,拓展概念并提升語篇的連接性。因此在構成上,我們從蓮蓬上孔洞的構成提取靈感,同時加入瓣排列形態的提取,通過對勒洛三角形的重新排列組合,我們獲得了能夠讓人聯想到蓮蓬與花朵的隱喻復合體。
于是從單獨的元素符號到符號的排列構成,通過極其簡單的三根線條的組合排列,我們獲得了蓮花花瓣的隱喻、稻谷的隱喻、豐收的隱喻、蓮蓬的隱喻、以及花朵綻放的隱喻。這些隱喻正是文華村村民長期以來生產生活中所產生的語篇片段,通過對這些片段的喚醒,就可以將整個生活中的場景與鄉土文化情懷串聯起來,激發對文化村這篇土地的熱忱,如圖2。
(四)設計意義的層次表達
符號作為空間中的實體,隱喻不應僅僅局限于平面中,我們可以把它應用于材質、色彩和空間層面?!蔼q抱琵琶半遮面”表達了人們對荷花溫婉含蓄的認識,因此在空間上設計上,在入口之前加入了一段灰空間,讓室內空間顯得不那么直白,表達了一種蓮花內斂的文化特征。
荷花自古以來就不乏“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這樣的唯美詩句,因此在色彩上,我們選擇了代表純潔的白色墻面,在材質上,選用了玻璃材質進行填充,表達出荷塘中蓮葉翩翩,花葉影綽的空間隱喻。透明的勒洛三角形玻璃窗和墻面在光線下,產生了微妙的光影關系,人仿佛置身于蓮花叢中。
從符號單體的隱喻到平面的構成,再到材質、色彩與空間。從不同的層級進分別進行了隱喻,完成了多重設計意義的疊加。因此行走于空間之中,環境投射給我們的感受并非單一且線性的。映射到我們內心的多重概念最終設計效果如圖3所示:
(五)設計小結
本次設計通過場地解讀、元素提取、符號語義模糊交叉、設計意義的層次性表達四個環節,向空間中的符號設計注入了概念功能、語篇功能與人際功能;讓符號賦予了空間以幸福導向。該設計能夠與與當地特色節日文化如豐收節,荷花節等活動交相輝映,有助于進一步推動當地一二三產聯合發展,形成良性互動,逐漸形成鄉村內生性的自我完善,提升村容村貌,增加居民收入,建立鄉土產業文化與節日文化,形成地域認同感,增加村民的人居幸福感。
結語
隨著交通路網的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深入,為加快建設進程的同質化發展也對地域性文化與鄉土肌理產生了威脅,為重新建立地域文脈與形式語匯之間的聯系,解決趨同化發展和千篇一律的改造模式,真正實現打造高人居幸福感的現代社區,亟待提出一套從單一設計學科到多學科,從宏觀到微觀的系統性研究。對基于人居幸福感導向的符號隱喻研究可以讓我們從更微觀的角度看到符號隱喻影響到居住體驗的多個層面,從而更有針對性地發掘地域文化,在打通地域文脈與形式語匯間地關聯性的基礎上,建立形式語匯與幸福感之間的關聯。為當下亟待解決的保護與重塑地域本土文化問題以及提升幸福感的人居環境改造問題提供借鑒與參考。
參考文獻
[1]蘇珊·格朗.情感與形式[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23.
[2]胡昆,奚斌.基于Material Design設計語言的隱喻設計研究[J].設計,2017(15):136-137.
[3]葛越.符號學范疇內形態語言意象性傳達解析[J].設計,2018,299 (20):107-9.
[4]張迪,王晶,劉雅琴.淺析韓禮德的系統功能語法理論[J].青年文學家,2016 ,000 (035):163,5.
[5]喬歆新,陳慧嫻.基于智能手機的積極回憶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研究[A].今日財富雜志社.2016年第二屆今日財富論壇論文集[C].今日財富雜志社:北京中外軟信息技術研究院,2016:3.
[6]宋曉星,辛自強.隨遷老人和本地老人的群際接觸與其幸福感的關系[J].心理發展與教育,2019,35(05):615-623.
[7]歐陽禾子,郭博穎.隱喻在招貼圖形設計中的體現[J].包裝工程,2008,029 (004):114-6.
[8] Lakoff,G.& Johnson,M. Metaphors We Live By [M].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Ltd,1980:67-71.
[9]孟曉惠,李嘉龍,徐進.地域性文化符號在景觀設計中應用模式研究[J].科教文匯(上旬刊),2012(12):141-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