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鈺
摘要:探究徽州傳統聚落的生態營造手法在現代城市生態景觀設計中的應用。文章研究了徽州呈坎古村在立地選址、平面布局、建筑形態等的營造過程中體現的生態特性,總結了傳統生態營造手法在現代城市生態設計中的傳承與應用。以安徽省巢湖市西環城河濕地景觀設計為例,參照生態營造原理對該項目方案的設計手法進行分析。該項目方案運用的設計理念與設計手法,展現了傳統生態營造理念與現代城市生態景觀設計間的良好融合。該研究為實現現代城市景觀設計的生態性提供必要的方法指導與理論支撐。
關鍵詞:傳統聚落生態營造呈坎古村風水文化現代生態景觀設計
中圖分類號:J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2021)04-0048-03
Abstract: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of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techniques of Huizhou traditional settlements in modern urban ecological landscape design. The paper studies the 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hengkan regarding its site selection,plan layout,architectural form,etc.,and summarizes the inheritance and application of traditional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methods in modern urban design. Taking the landscape design of West Huancheng River in Chaohu City as an example,the design methods of the project are analyzed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s of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The ideas and techniques used in the design proposal,shows a great fusion of the principles regarding traditional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and modern landscape design. This research provides necessary methodological guidance and theoretical supports for ecological urban landscape design.
Keywords: Traditional settlementEcological constructionChengkan villageFengshui cultureModern ecological landscape design
引言
聚,意為集聚,落,有定居之意。聚落的形成與人類日常生活緊密相連,與一般鄉村聚落相比,傳統聚落常因其精心的選址布局、特色的建筑風貌而被賦予更高文化內涵。聚落的“營造”是思想層面的“營”與物質層面的“造”的統一,傳統聚落的營造可理解為“以人與自然生存關系為前提的物質和思想性創造”[1],是可持續性的生態營造。
呈坎古村形成時期較早,保留著徽州特色的歷史風貌和文化特征,在整體空間、水體環境、單體建筑等的營造方面蘊含著“天人合一”的生態思想以及可持續性的發展理念,對現代城市生態景觀設計具有指導意義。
一、呈坎古村的生態營造
(一)選址布局中的生態性:徽州地區氣候溫潤,地貌豐富,山與水是聚落選址和空間布局中必不可少的自然要素。呈坎古村地處安徽省黃山市呈坎鎮,曾為古徽州屬地,其建造可溯至唐朝末年,來自江西的羅氏一族避禍至此,見四面環山,中為洼地,是“納四水于村中,聚水如聚財”的風水寶地[2],遂取名“呈坎”?!俺省敝干铣?,為陽,“坎”意下洼,為陰,先人以“陰陽二氣統一、天人合一”之理進行聚落的選址布局。村落四周的八座山巒綿延相連,夏季可擋東南臺風,冬季可蔽西北寒流,其自然方位恰好與八卦圖的八個方位相合。古老的眾川河自北向南以s形穿村而過,形成八卦羅盤中的陰陽界線。整個聚落以宗祠建筑為原點延伸出八條街巷將村落分為八個區域,其間阡陌縱橫,建筑鱗次櫛比。
人居環境是人類生存和進化的基礎,反映著人與環境間的關系[3]。呈坎古村背山面水而建,整個聚落選址精妙、布局審慎、施工精細,是一處以山為骨、以水為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山水田園棲居之地。
(二)景觀空間中的生態性:街與巷構成傳統聚落的基本骨架,以街為主,貫穿村落主要空間,以巷為輔,連接家家戶戶。水是聚落選址的第一要素,呈坎古村中的水圳與街巷相伴相生,共同組成徽州特色的聚落景觀空間。
呈坎古村共有三街九十九巷,構成一組完整的九宮內八卦。三條主街南北延伸,前街商鋪林立,鐘英街滿布仕官宅邸,后街則以普通民居為主;巷道垂直于主街呈東西向排布,主巷、支巷以及偏支小巷等級分明。主巷寬2.5米,串聯村落各區域空間;支巷寬1.5米,是居住組團間相互聯系的生活性通道;民居間的狹窄巷弄為偏支小巷,僅供通行所用。古村的道路系統規劃受程朱理學影響,縱橫相接,寬窄有序,路面以瓦塊、碎石鋪成“生態鋪地”,形成美麗圖案的同時可有效改善路面滲水能力,是低成本與低技術背景下的創造性景觀營造。
《葬書》有言“風水之法,得水為上,藏風次之”[4]。古村在創建之初,便對眾川河進行人工改道,使其最大限度流經村落。村中兩條水渠平行南北向的主街形成兩條水圳,溪水經古河道穿街走巷,連起千家萬戶,與村落水口以及遍布全村的水井,共同構成聚落的水循環系統,為居民提供充足的生活用水,并滿足消防、灌溉等需求,水為村民帶來舒適的小氣候,聚落也因溪水流動更添靈氣。呈坎古村的水利建設是古人對水資源的創造性應用,更是“天人合一”的生態思想在工程措施方面的具體體現。
(三)建筑形態中的生態性:徽州多山的自然環境為建筑提供了豐富的材料資源,民居多以磚木結構為主,建筑形態與裝飾構件深受地域特色與民俗文化的影響。
屋頂是民居建筑中變化最為豐富的部分,也是古人生態觀念的重要體現?;罩莩睗穸嘤?,民居多為雙坡或單坡屋頂,其上覆蓋青灰色屋瓦,既可促進排水、通風,又具有保溫隔熱的作用。
墻體是徽州民居的特色所在,白色外墻與青瓦綠水構成粉墻黛瓦的江南美景。呈坎村民重視建筑的防火功能,民居多由四面高墻圍成封閉院落,相鄰院落間增設一道高墻,使各院落完全分隔,可有效阻斷火勢蔓延,其造型模擬了徽州的山勢起伏,也稱五岳朝天型馬頭墻[5]。層層疊疊的馬頭高墻勾勒出高低起伏的建筑輪廓線,是徽州傳統聚落景觀的亮點。
天井是徽州民居中采光、通風、排水的通道。民居一層正廳為半開敞式,與戶外天井融為一體,其余三面由墻體圍合,底層外墻大多封閉,小而高的窗戶設在二層,起防火防盜之用。墻體高大而天井狹小,室內光線昏暗不足,天井成為主要的采光與活動空間;此外,天井還可排除積水、調節溫度。建筑檐口朝向天井,屋頂積水順勢流入院中明坑,是徽州特有的“四水歸堂”的設計手法,地表水沿鋪地縫隙緩慢滲入地下暗溝,暗溝既可排水,也可蓄水,夏季水體流動帶走院中熱氣,冬季地下水上涌提升天井溫度。
呈坎民居在保證實用性的前提下,發揮人類智慧,創造出適應自然、成本低廉、功能合理的生態建筑形式。
二、呈坎古村景觀要素的生態性在城市生態設計中的應用
呈坎古村的景觀構建尊重自然規律,“地形、溪流、生物的活動路徑,有其連續性”[6],既能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又可優化人與自然的關系,在理水工程、種植設計、空間布局等方面遵循的生態原則與營造手法,對現代生態景觀設計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一)生態理水與城市雨洪管理:呈坎古村的水系循環由網狀布局與點狀水景共同構成,豐富的河床環境可降低水流速度,控制洪澇災害;水圳和水街可收集自然降水,用作灌溉、消防;“生態鋪地”具有良好滲透性能,可促進雨水儲存與循環利用。這些措施方法為解決現代城市內澇、雨水資源的循環利用等提供了借鑒與啟示。
現代城市生態設計注重對自然降雨的截流儲存,結合雨水花園、濕地池塘及公共儲水設備,綜合調控場地儲水規模,并用于景觀、灌溉、消防等,減輕城市用水壓力;其次,借助透水鋪裝、生態樹池增強地表透水性能,滲濾過程中吸附并去除污染物質,完成對雨水的凈化;同時,利用建筑屋頂綠化實現對雨水的凈化、儲存與循環利用,屋頂種植區由上至下分為種植層、基質層、過濾層、排蓄水層、根系層,實現對城市建筑的生態改造。總之,現代生態設計借助人工措施實現對雨水的就地儲存與凈化過濾,減少地表徑流,緩解城市內澇,增加水體資源的循環利用。
(二)生態種植與城市鄉野美學:呈坎古村的植被以徽州當地樹種為主,可節約成本,并形成鄉土性、地域性的植被景觀。其林分多由常綠或落葉喬木組成純林或混交林,少見彩葉樹種或花灌木,配植形式單一,色彩基調簡潔,卻能與白墻黛瓦和諧相融,展現樸素淡雅的江南美景。
現代城市生態設計提倡以鄉土樹種作為種植設計的主力樹種,它們對場地氣候與土壤條件具有較強適應能力,有助于快速修復自然生境、達成理想景觀效果,更可為城市空間增添鄉野之美;此外,鼓勵選用耐澇抗旱、根系發達的觀賞樹種,可同時適應由降雨量變化帶來的滿水期與枯水期,降低對人工灌溉的需求;同時合理調配喬木、灌木與地被的種植比例,搭配季節性花木,建立多樣化的城市生態群落??傊?,生態種植強調利用本土物種點綴景觀空間,鄉土植物具有優良的生態穩定性,有助于增強景觀的地域特色,在提升景觀品質的同時為城市居民提供親近自然、回歸鄉野的機會。
(三)生態建筑與城市風水設計:呈坎古村的建筑設計蘊含深刻的風水理念,追求人工創造與自然要素的巧妙搭配,在村落整體布局中,生態建筑與自然環境相互依存,共同促進整個聚落空間的節能高效與可持續發展。
現代生態建筑的營造可融合風水理論,綜合調控山形、風氣、方位等風水要素與建筑之間的適宜程度,在傳統理念中融入現代需求。生態建筑應選址于冬季風向有屏障、夏季風向無遮擋的向陽平地或緩坡處,利用山形改善氣流循環與溫度條件;單體建筑應避開寒冷季節氣流強烈而炎熱時節氣流稀緩之處,平面布局要順應季節風向與氣流規律,促進室內外的空氣對流與熱量交換;方位要素影響建筑日照,建筑平面布局可根據方位進行靈活劃分,客廳、臥室等主要空間一般位于光照條件最佳的方位,而廚房、廁所等次要空間則可布置在光照較少的方位。
三、案例分析——以安徽省巢湖市西環城河濕地景觀設計為例
(一)項目概況:項目位于安徽省巢湖市,是為數不多的以湖泊命名的城市,城中水網交錯、歷史悠久,自然及人文景觀豐富。項目基地位于西環城河及丁崗河段,隔河與臥牛山相望,是城內外的交界地帶。西環城河是城市悠久歷史的見證,項目擬在保持并改造原有生態濕地的基礎上,將城市歷史與現代休閑融入設計當中,在營造生態景觀的同時弘揚徽州傳統文化,滿足現代活動需求。
(二)設計理念與原則:項目場地背靠臥牛群山,面朝西環城河,集合了徽州山水園林的精髓要素,為上佳的風水基址。設計方案對各類景觀要素合理調配,延續徽州山水園林的生態特征,營造地域氛圍濃厚又符合現代審美的景觀設計,打造生態自然且舒適宜人的鄉野美景。
設計方案秉承了因地制宜的設計原則,對場地現狀進行調研分析,從中提取符合設計理念的景觀元素,大量使用鄉土材料或植被,提升場地資源利用率,既節能環保又可展現地域特征;其次,設計方案實行生態優先的原則,將現有濕地水塘作為首要保護對象,借助人工措施打造優質濕地生境,豐富場地動植物資源,維護地域生態平衡。
(三)設計方案解讀:項目方案十分重視對景觀空間的系統性布局,在設計初期便依照平面構成原則及場地自然條件對各功能分區進行合理劃分,將人工元素最大限度地融入自然環境,從整體上把控設計方案的生態美感與地域特性。
1.因地制宜的整體布局。設計方案基于場地環境條件,以路橋為界形成水鄉彩韻與逸林探幽兩個景觀分區,如圖1。
水鄉彩韻區擁有大面積自然水體,水岸線曲折蜿蜒,因此利用其優質水源條件構造豐富的水體景觀,平面造型以曲線為主,形成優美的自然式駁岸。臨水設有一間書屋——棲竹齋,造型汲取徽派建筑的精髓,又融入現代元素,在空間布置上刻意模糊室內外的界限,將陽光、空氣與自然美景引入屋內,是繁鬧都市中一處親近自然、放松身心的理想場所。水鄉彩韻區借助自然地形,將種植設計與雨水凈化系統相結合,山坡處種植根系發達、耐濕抗旱的護坡植物,水邊選用蘆葦、香蒲等具有凈化能力的水生植物,陸地區域以生長快速、適應性優良的鄉土植株打造喬木、灌木和草本的層級種植。
逸林探幽區在維護原有濕地資源的基礎上,以親水棧道串聯各個濕地泡,棧道以當地竹子為材料,不僅是對自然資源的高效利用,且能喚起人們對鄉土景觀的感知與認同。該區域以自然鄉野風格為主,鮮見人工痕跡,在植被的種植上選用池杉、落羽杉等濕生喬木,勾勒出優美的林冠線;喬木之下,利用當地水生植物營造多樣化的濕地生境,為鳥類、魚蟲保留生存的家園。
2.等級分明的道路體系。項目方案的交通規劃為三個層級,如圖2。藍色代表車行路線,沿場地外圍布置,與主要活動空間隔河相望,保證內部不受車輛干擾,營造安全舒適的游賞體驗。紅色為一級人行步道,沿途串聯起濕地花園、臨水書屋與親水棧道等主要景觀。橘色為二級人行步道,由曲折蜿蜒的散步小徑深入各分區內部。道路系統為自然曲線形式,與整體風格相互呼應,又根據地形地貌,利用臺階、坡道處理局部高差,方便各類人群的使用需求。一級園路選用大小、花紋不同的透水面磚或花崗巖進行鋪設,組成各種美麗圖案的同時也可作為區域劃分的標志。路面縱坡設計滿足排水要求,下滲的雨水可順勢流入路旁綠地,再經過植物的層級凈化,作為灌溉、景觀用水。二級園路多用鵝卵石鋪設,可作為場地當中的健康步道,道旁設有計步裝置,滿足游人休閑鍛煉的需求,雨天時則可起到防滑的作用,并有利于減緩地表徑流。
3.生態循環的水系規劃。項目方案尊重現有地形地貌,結合水體、濕地以及生態種植,形成水體循環凈化系統,如圖3。場地整體東高西低,東側坐落有大片生態濕地,收集儲存自然降雨,池底地勢起伏明顯,可降低水流速度,濕地當中保留大量鄉土水生植物,池杉與落羽杉等組成水中森林的獨特美景,挺水植被由蘆葦、香蒲等營造富有野趣的生態景觀;浮水植被包括水燭、紅蓼等,兼具生態與觀賞價值;并選用黑藻、苦草等凈化能力較強的沉水植被,有效吸附去除水中污染物質,為鳥類與水生動物提供良好的棲息環境,共同維護水生生境的平衡穩定;經過初步凈化的水體隨地勢向西南而流,此區域植被繁茂,少有硬質鋪裝,大面積的土壤可減緩徑流速率、增加雨水下滲、涵養地下水源,再結合植被的綜合作用進一步截流并凈化雨水,最終匯入地勢低洼的水塘與雨水花園,作為景觀及灌溉用水。設計以雨水花園替代傳統草坪綠地,選種根系發達、抗旱耐濕的鄉土喬木、灌木與地被植物,具有低成本、易養護的優勢,植物的蒸騰作用可有效調節空氣濕度,維護舒適宜人的小氣候環境,在景觀的表達上,鄉土植被與水體的組合設計更好地展現了徽州水鄉的意韻之美并能喚起游人的情感共鳴。
4.古韻新品的生態書屋。棲竹齋位于北部山巒與南部水體之間一處地勢平坦且相對低洼的場地,正是背山環水、中部下洼的上佳風水基址。建筑入口位于北側,與臨近道路間有2米左右的相對高差,其整體空間參考徽州民居中“天井”的概念,采用合院式布局,北側借助地勢布置臺階與坡道,其余三面墻體圍合出一處下沉式庭院,階梯坡度較緩且階面寬大,兼具通行與座椅功能,部分鋪設竹質椅面,并在其側開辟種植池滿植翠竹,竹影搖曳形成天然屏障,為隱匿在其內的書屋帶來一份寧靜與神秘,如圖4。設計師提煉了徽州傳統建筑的重要特色,將徽州雙坡屋頂的形式進行了簡化,又從場地周邊自然山形中提取靈感,屋頂造型再現了山勢起伏之美。建筑采用鋼柱以及當地木材構建主體構架,屋頂之上鋪以黑瓦,立面則以白色墻體與透明玻璃進行圍合,保留徽州建筑白墻黛瓦的樸素質感。設計師在相對封閉的院落布局中又刻意加強室內外的融合互動,以玻璃替代部分磚墻,同時在屋頂開設天窗,最大限度增加室內采光,如圖5。建筑南側朝向水面,在此設置親水平臺,透明的玻璃幕墻弱化了建筑體量,使得書屋與湖面山林融為一體,如同自然生長于山水之間。北側借助竹林與地勢阻隔冬季寒流,南側朝向夏季主導風向,微風吹過水面帶來涼爽空氣,使得建筑四季皆沐浴在濕潤宜人的小氣候中。該建筑選址得當、布局合理,是在借鑒徽州特色的基礎上融合現代手法營造的生態建筑。
結論
以徽州呈坎古村為代表的傳統聚落是中國古代先人在適應自然、改造環境的實踐活動中探索出的創造性人居模式,自然要素參與到聚落的立地選址、空間布局、建筑營建的全過程,并影響居民的日常生活與民俗文化。
本文通過對呈坎古村的生態營造研究,總結了徽州傳統山水園林中山形、水體、植被、建筑等造園要素的生態性,結合實際案例探討了古徽州的生態設計手法在現代景觀設計中的融合應用,并提出新時代背景下的城市生態景觀設計必須建立在更加完善的生態發展理念之上,要求人類建立和諧平等的生態意識,才可為我國未來的城市生態化建設指明正確的前進方向。
參考文獻
[1]孫貝.中國傳統聚落水環境的生態營造研究[D].中央美術學院,2016.
[2]程家鵬.皖南保存最好的神秘千年古村呈坎八卦村[J].綠色環保材,2015 (07):76-81.
[3]吳良鐮.人居環境科學導論[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2001:38-39.
[4]郭璞.葬書[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0:3.
[5]羅來平.呈坎—中國古代消防博物館[J].合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02):18-21.
[6]劉沛林.古村落:和諧的人居空間[M].上海三聯書店,1997: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