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一霏 王茹嫻



摘要:老舊小區步行空間作為步行需求的空間載體,為保障老舊小區老年人及其活動對步行空間的物質環境需求,讓老年人能夠更好地在步行空間中滿足其使用需求。基于老年人步行活動與空間需求,對黃石市孔雀苑小區老年人進行問卷與現場調研。轉負空間為正空間,以此達到提升老舊社區老年人步行空間的物質保障。提出“重交往、促參與、強歸屬感、高安全感”設計策略,對孔雀苑小區步行負空間改造提出適老化的更新要求。構建適老性的步行空間環境,需要考慮老年人的心理與生理特征,滿足其安全性、私密性、互動性、舒適性等需求。
關鍵詞:行為心理學老舊小區步行負空間適老化老年人心理需求
中圖分類號:TU9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 2021) 08-0057-03
Abstract: As the spatial carrier of walking demand, the walking space in the oldcommunity is to ensure the physical and environmental demands of the elderly and their activities on the walking space in the old community, so that the elderly can better meet their needs in the walking space. Based on the walking activities andspace needs of the elderly, a questionnaire and on-site research were conductedon the elderly in Peacock Garden District of Yellowstone City. Turn negative spaceinto positive space, so as to achieve the promotion of the old community of theelderly walking space material security.The design strategy of 're-interaction,promotion of participation, strong sense of belonging and high sense of security'was put forward, and the aging update requirements were put forward for thepedestrian negative space transformation of Kong Oue Garden District.ln order tocreate a walking space environment suitable for the elderly, we need to consider thepsychological and 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lderly to meet their needs ofsafety, privacy, interaction and comfort.
Keywords: Behavioral psychology Old community Walking negative space Optimalaging Psychological needs of the elderly
前言
隨著老年人數量的增加和人們生活品質的提高,老舊小區原有戶外公共服務設施與社會空間資源難以支撐其步行空間體系的使用需求。在老舊小區中,老年人日常出行的主要方式為步行,其活動常聚集于老舊小區的步行空間,對社區步行負空間物質需求較為迫切。然而我國以往的老舊小區在建設時較少考慮老年人的使用體驗,加上小區老化嚴重出現安全危機,導致小區內步行負空間特征和老年人步行需求之間矛盾加劇。在此背景下,積極發展具有良好互動性的老舊小區步行空間配套適老化設計的小區環境,提升老舊小區老年人步行負空間的物質保障,滿足老年人不斷變化的行為和養老需求。
本文立足于對老舊小區步行負空間適老化設計方法上的探索,了解老年人對步行負空間的行為和養老需求并分析提出適合老年人步行負空間的優化策略。以期完善我國住區適老化步行體系與治理機制,建立完善的社區養老服務大環境。
一、老舊小區的適老性步行負空間的構成
老舊小區步行空間是在空間維度上對居民步行行為的一種網格化提煉,其構成要素是居民在步行空間上產生的步行行為與活動模式。對于老舊小區步行負空間適老性研究,需要明確老年人的個體特征與行為活動及二者互動產生的步行空間需求特征。
(一)老舊小區步行負空間
步行空間影響著人們的生活質量,它為老舊小區居民生活提供物質和心理環境。老舊小區步行正空間是指依舊適應于該小區老年人日常使用需求的空間,老舊小區步行負空間指不滿足老年人步行行為發生的使用空間,此類空間需要通過整治改善為適合老年人步行使用的正空間。通過識別老舊小區步行負空間構成并分析其屬性和老年人步行需求,基于步行需求的“正”、“負”空間識別,使步行負空間恢復功能,注入新的活力,變負為正[1]。
(二)老舊小區適老化步行負空間的構成要素
老舊小區步行負空間是由多個空間類型組成的系統空間,將其整合解構為“點、線、面”空間元素,重塑復雜化的老舊小區步行負空間,優化網絡化步行空間結構。①點要素是老舊小區老年人活動節點,需要承載多種功能的步行活動,是老年人生活活動事件發生的媒介點,其負空間功能性低,公共性不強,無法滿足老年人對活動事件發生的節點使用需求。②線要素是連接老舊小區不同步行節點和單元的網絡空間,由路徑體系串聯的步行空間,因路徑道路不同的因素,需要承擔著不同的功能,其道路密度、道路寬度、開放程度、主干分支等的特征不再適宜老年人群使用特征。③面要素是指以老年人生活圈為依據的圈層界面,包括點、線要素形成的步行空間的整合界面,由道路和各個節點所組成。
本文研究的老舊小區步行負空間指在老舊小區中可以促使老年人進行活動,且以步行為主,但其阻礙或降低老年人步行活動的路徑體系,以及由這些道路衍生出的活動節點、廣場等區域。
二、老年人步行負空間的需求特征研究
本文采用調研分析方式,以問卷調查法獲得相關的基礎數據,并通過訪談觀察獲得相關的補充信息。本調查以黃石市孔雀苑小區為具體調研區域,調查研究,孔雀苑小區建設于2004年,隨著社會發展,該小區步行負空間受破損,使用率低,問題突出,且該小區住戶老齡化比例較大,步行負空間無法滿足老年人基本使用需求。人們行駛步行空間的共同特點從生理和心理的角度決定了對物質環境的一系列要求。行為心理學表示,外在行為是個體在與環境不斷互動產生的直接表現,通過觀察行為主體的多種行為即可了解其心理變化。因此,可以將行為主體的外在表現進行分析,通過分析老年人在步行負空間中的多種行為活動變化,更好地了解老年人對步行負空間環境的心理變化與需求,以此來推斷出更加符合老年人的步行空間。
(一)老年人步行的行為類型與需求特征
從老年人步行出行的生理、心理及行為特征表現來分析其步行出行的需求特征,作為營造步行負空間適老化的改造依據(表1)。伴隨老年人年齡的增長以及身體機能的衰弱,其行為活動的產生需要借助一定的空間場所設施以達到個體與環境的平衡,出現其生理需求。以及其社會身份的轉變,在心理與生理特征上逐漸區別于其他社會群體,形成老年人的特殊需求。通過在孔雀苑小區的調查分析,不同老年人步行活動雖然有所差別,但整體表現為依托步行空間的以自發性的休閑健身與必要性的購物及事務辦理為主的自發性活動(表2)。
(二)老年人特征對步行負空間的空間需求
行為是個體對外反應的最直接表現,且個體的行為是在與環境的不斷互動中產生的,研究焦點需要放在觀察老年人的外在行為上。歸納孔雀苑小區內步行空間活動節點的分布特征(圖1)。結合老年人日常步行活動類型,并通過調研篩選,選取孔雀苑小區的主要空間節點,分析老年人的對步行負空間和服務半徑產生的空間需求(表2)。
不同老人由于自身生理特征,對步行空間產生不同需求。對于小區單元門口需要環境優美、高品質的步行環境,無障礙設計,以及一定的私密性和完整的設施配套。對于小區的主要活動節點的步行負空間需要保持步行體系連續完整性、舒適性,以及人車分離的安全保障。對于需要出入小區周邊的活動點,需要步行體系道路有一定的便捷性,提高空間的辨識性,增加停駐休憩設施的配置[2]。
三、老舊小區步行負空間適老性設計策略
系統論認為,由組成系統的各要素之間相互關聯產生不可分割的整體。步行空間適老性強調多樣化的空間要素以及要素之間的相互依托,達到老年人對步行空間的舒適性以及步行空間的整體性。老舊小區步行負空間的適老化是對步行空間的解構與重構。通過對老年人行為特征與空間需求的相互作用研究,達到老舊小區步行空間的整體優化提升。通過對孔雀苑小區老年人進行分析,對步行空間適老化提出“重交往、促參與、強歸屬感、高安全感”四個方面設計策略。
(一)重交往設計策略
老年人步行空間的鄰里閑談與游憩,都是其交往需求的體現(表2),因此建立和諧共處的鄰里關系尤為重要。孔雀苑小區住棟與活動廣場空間分布獨立,老年人不易到達活動點,適當增強社區步行負空間的功能性,組團之間的滲透性,將社區步行負空間與周邊活動廣場融為一體。建立一種社會結構以及相應的、有不同層次空間的物質結構,形成從小組團和小空間到較大組團與空間,從較私密的空間到逐漸具有更強公共性的空間的過渡[5]。既延長老年人在步行空間的交往時長,又使老年人行駛步行空間時不受外界環境的影響。組團之間相互滲透化可以為老年人在步行空間內形成一種更強的安全感和更強從屬于這一區域的意識,增強小區步行負空間的功能性,組團之間的滲透性,將小區步行空間與周邊環境融為一體。
(二)促參與設計策略
老年人生理上的改變以及社會角色的轉變使其易產生消極情緒,應該合理調動老年人參與小區活動,增加社區活力。小區內應當增設適合老年人的活動平臺,合理營造小區氛圍感。據觀察,老年人喜歡在有活動發生的地方聚集,孔雀苑小區活動空間單調,可以適當增加活動性較強的空間,增強人群的集中性,促進活動發生,增強老年人的參與度。社區定期舉辦活動,將老年人日常生活活動與小區活動聯系起來,鼓勵老年人參與,創造老年人與鄰里互動,增強交往性。可以在活動中充分發揮老年人職業所長,讓老年人找回自信,增強參與活動積極性。
(三)強歸屬感設計策略
老年人的消極情緒通常來源于歸屬感的缺乏,老年人是希望被集體或群體所接納,因此步行空間應該融入地域文化特色,營造歸屬感[6]。孔雀苑小區大多數老年人對過去都是非常懷念的。歸屬感是對社區的認可,也是對老年人自我身份認同的重要支柱。一個具有歸屬感的社區,應該做到讓老年人身處在該步行空間時感到安心和踏實,營造回憶氛圍,可以使老年人產生歸屬感。可以利用老年人勤儉節約的習慣,使用廢棄木材磚材等舊物材料重置步行空間,營造地域氛圍,讓老年人在小區中找到某種相似性,這種相似性可以體現在各個層面,參與其中使老年群體在該空間獲得認可與被認可感,獲得情感的共鳴。
(四)高安全感設計策略
高度的安全性是適老性社區最基本的要求,主要表現為老年人的確定感和無力感。孔雀苑小區步行負空間存在著安全指數低、道路破損等基本問題。這些問題導致老年人在步行負空間產生無力感和不可控因素,因此建造高保障安全性等社區步行負空間是當務之急。設計應該注重老舊小區步行負空間無障礙設施的完善,步行交通流線的流暢性、便捷性,空間處理人性化提升細節,在生理與心理雙方面為老年人提供安全保障。細微的變化可以讓老人感到溫馨,以提升安全感。
四、老舊小區步行負空間適老化的更新要求
空間的場所性是使用者在所占有的環境中發生特定的活動,所引發的精神體驗及產生的空間聯想。老舊小區步行負空間的更新要吸引老年人在步行負空間發生步行事物,依據老年人行為心理特征需求合理配置適老化步行負空間。步行負空間的物質環境設計本質上是以人為本,滿足老年人需求,使設計個性化、人性化。孔雀苑小區整體地形東高西低有著明顯高差以及建設年代的久遠,導致該步行負空間存在著步行死角、阻礙、干擾等基本問題。
(一)死角負空間
建設可互動交流的空間是必要的,死角步行空間由于進深大,人流量較小,受視野阻礙,存在安全隱患,且空間浪費嚴重。孔雀苑小區的死角負空間主要包括宅間地,由于該空間較大,且地形普遍有高差臺階,老年人易摔倒,安全性低(圖2)。
將其更新為增加功能性、創意性適合老年人活動的無障礙空間和場所,增加老年人之間的交流的機會,促進鄰里關系融洽。由于孔雀苑小區居民工作性質接近,可以在突出居民生活文化氛圍的基礎上配置步行空間功能,滿足老年人休閑對空間歸屬感的需求,塑造值得觀賞留戀的文化交流活動空間;也可采用小區歷史文化生活再現的活動方式,定期在此類空間開展小區文化活動;也可將其作為老舊小區閑置共享空間,將老年人日常生活與社區服務聯系起來,鼓勵老人參與,改善公共空間品質,增加老人生活樂趣。塑造和諧的社區居民日常生活的步行空間。增加老年人外出步行活動頻率和鄰里交流,為社區增添活力。
(二)阻礙性負空間
阻礙性負空間指在步行空間中不能達到居民使用路徑通暢性和易達性。包括小區步行空間中的盡頭路、堆放垃圾和裝修廢料導致臟亂差的空間等(圖3)。老年人對空間環境要求較高,他們希望自己在活動過程中可以不受外界的干擾,又能接收或看到到外界的活動發生,與外界保持一定的聯系,加強空間的從屬感,滿足老年人領域性需求[5]。利用外觀造型及要素,讓老年人對這些步行空間中物質環境產生相應的情感共鳴,使他們在生理和心理需求上相符合。提高舒適性,為有遮擋的空間或者地面鋪設不同材質可以使交往雙方形成共同的領域。適當增加休閑桌椅,讓老年人進行桌面游戲如象棋、圍棋等,吸引老年人的聚集發生活動。老年人在該空間中可以獨自靜坐休閑、可以與鄰互動,滿足不同使用需求,使他們具有心理和精神上的獲得感及使用上的滿足感。對堆放垃圾的空間和角落進行合理的整治利用,改善環境。優化步行路徑,提高網絡滲透性。
(三)干擾性負空間
由于經濟的發展汽車的成倍增長,該小區車位不足導致居民將其隨意放置,干擾負空間存在車行步行混合、機動車隨意停放占據步行空間的問題(圖4)。調查發現該小區后期劃分車位占據道路空間,老年人步行速度相對緩慢,容易受到人流、車流和其他不良路況的干擾,人車混行,導致老年人群步行行為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可以通過重新布置步行道,將車行道與人行道的材質、尺度和綠化等要素進行區分,產生較強的空間界限感,步行空間易受到保護。可以采取時間段限制車輛停靠公共區域,公共區域可以作為老年人活動場所的聚集地,確保老年人活動安全,保證該空間不受汽車干擾。
(四)破損性負空間
孔雀苑小區步行空間的破損性包括鋪裝、瀝青、步行設施的破損。安全需求是步行負空間設計的首要需求。在整個步行空間布局上,遵循老年人無障礙設計,減少步行空間的障礙,平整路徑,完善步行路網,確保交通流線的通暢連續。調查發現該小區由于地形原因,整體呈現東高西底狀態,路面不平整,活動場所存在道路不便性,不通暢不易達,需要對破損、不適應需求的路面進行平整度、完整度的修繕新建。老舊小區的路徑步行體系,需要強調安全舒適的步行體驗。調查研究,本小區夜間有30盞路燈發亮,光線較弱,夜間照明亮度嚴重不足(圖5),老年人視力下降,對光照充足的地方具有一定的傾向性[6],老年人閑談休憩喜歡在燈光較亮的地方。增加合理路燈設施與墻角地燈燈光,即保障老人夜晚活動安全,也提高了環境美化。
(五)超尺度負空間
孔雀苑小區地形整體東高西低(圖6),老年人身體機能下降,無法進行大量的臺階活動,尤其對于行動不便的老人,該小區步行空間中有大量的臺階布置,無障礙化設計,增加坡道,坡道寬度應符合行人與輪椅使用人士一起通過。合理處理步行空間周邊景觀與無障礙設施空間之間的關系,合理設計險要道路中的照明設施、防滑設施等設施。該小區整體步行空間中休息座椅較少(表3),老年人多自帶板凳與鄰里閑談,且介護與介助老人無法在步行空間進行長距離的流線活動,應該增加對應數量的休息座椅,確保步行節點與道路的連接性,空間層次明確、導向性強,路徑組織清晰、直觀,具有較好的可識別性。
總結
為應對我國老齡化的趨勢,我們必須充分了解老年人的生活行為習慣,根據行為心理學,設計出更符合老年人生活習慣、審美的步行空間,注重步行空間的每一個細節設計,打造老年人高質量的步行空間環境。充分考慮安全性、舒適性、私密性、互動性等環境心理因素而設計的步行空間整體性,有效活躍老舊小區步行空間的氛圍,促進老年人之間的交往,提升老年人的生活品質,產生良好的社會影響。本文從行為心理需求層面對老年人在老舊小區步行負空間進行適老化的系統梳理,構建老舊小區適老化的步行空間體系。希望在小區的設計改造中構建出對老年人群的人文關懷,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質量。適老性的小區步行空間環境應營造出老年人的歸屬感、安全感,并且能夠引導老年人參與老舊小區步行空間活動中,在心理及生理方面幫助老年人更好生活。
參考文獻
[1]段飛霞老舊社步行空間微更新策略研究[J].城市營造2019(09),144-145
[2]趙萬民,方國臣,王華生活圈視角下的住區遁老化步行空間體系構[J].規劃廣角2019( 17),69-78
[3]楊蓋爾交往與空間[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出版,1992,45-72
[4]陳早基于環境行為學的既有社區適老性改造研究[D].南京理工大學.2018
[5]張筱京基于老年人行為心理特征的城市老舊小區適老化改造研究[D]太原理工大學2017
[6]馬航,祝侃,李婧雯,楊彪老年人視覺退化特征下居住區步行空問的適老化研究[J]規劃廣師2019 (14),12-17
[7]許曉云,趙玉倩,李浩老日小區公共設施遁老性改良設計研究[J].設計2016,29 (21):154-155
[8]籍浩然,聶瑩坤,張超國家康居住宅示范工程的外部空間環境適老化改造——以大連大有恬園為例[J]設計,2017. 30 (2):139-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