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晗 成喬明
摘要: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防控常態化形勢下,從基層應急醫療設施入手,立足當前、放眼長遠,以設計管理思維為指導,將WSR系統方法論為手段細化應急醫療設施中設計管理所要調控的三個要素——人的管理、物的管理、事的管理或許是有效抗疫的前提工作。首先需要全面、清晰地剖析基層應急醫療設施的整個設計實踐過程,通過一系列管理活動對各層級、各類要素進行整合與把控,為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提供新的思維角度與設計方向,最終實現應急醫療體系、應急醫療設施的更新迭代。
關鍵詞: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醫療設施設計管理WSR方法論醫療網絡體系
中圖分類號:TU9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 2021) 08-0116-04
Abstract: The fight against the COVID-19 epidemics has not been ended yet.Starting from the emergency medical facilities of the basic level, guiding by designmanagement thinking from current and long-term perspectives, and using the WSRsystem methodology as the way to refining three regulated elements in emergencymedical facilities - management of people , items and things may be the premise toeffectively fight the epidemics. Firstly, we should fully and clearly analyze the wholedesign process of emergency medical facilities at basic level, then integrate andcontrol every factor of various levels and elements through design management toprovide a new thinking perspective and design direction for outburst public healthevents by a series of management activities, so as to finally realize the update andimprovement of emergency medical system and facilities.
Keywords: Public health events Emergency medical facilities Design managementWSR Methodology Medical network system
引言
在新冠疫情背景下,第一時間展開傳染病應急醫療設施的改擴建工作,小湯山醫院、火神山、雷神山醫院、方艙醫院等相繼出現并投入使用。但此類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出現幾率相對偏低,使得此類應急醫療設施并沒有納入日常防疫的范疇。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發生,如何讓在問題出現的最初階段迅速確認相應的傳染源,實現更好的篩查與隔離,為居民提供及時有效的醫療服務,基層應急醫療設施的配置是重要保障。
一、基本概念與基本理論介紹
(一)醫療設施與應急醫療設施
醫療設施是依法定程序從事疾病診斷、醫療活動和衛生防護設施的總稱。國內有關機構的制度規范,醫院具體任務與功能等方面差異,進一步界定為三個等級。一級醫院通常指向社區輸出小范圍醫療服務的機構;二級醫院是為相對大的區域提供相應的綜合服務支持;三級醫院則是對附近較多的城市,提供相對偏高水準的醫療服務。本文主要針對一級醫院,即基層社區醫院。
所謂的應急醫療設施,指在一定區域和空間內突然發生并造成重大人員傷亡的情形時,為有效處理突發事件引起的緊急醫療問題而構建的應急設施。應急醫療設施具有時間性強、現場任務重的特點。本文所研究的基層應急醫療設施是必置設施,在問題出現的最初階段迅速確認相應的傳染源,實現更好的篩查與隔離,為居民提供及時有效的緊急醫療服務。
(二)設計管理及設計管理的目的
設計管理是一個新興交叉學科,英國設計師馬歇爾首次提出此概念:“明確設計的具體問題,探尋符合要求的人員方案,并在科學預算區間中優化設計?!盵1]此分析僅是基于設計角度開展分析,認為設計管理只是設計活動中的基礎工具,未能認識到管理維度的關鍵價值。
在設計大環境的不斷更新下,設計要考慮社會、階層、文化、歷史等各個方面,主張設計需要跨學科的團隊[2]。設計管理是一個社會系統工程,設計管理者隊伍也是一個龐大的管理者集群,其管理者隊伍可概括為政府、行會、企業[3]。在應急醫療設施的設計工作中,設計管理的目的很明確,通過對政府相關部門、醫療機構、醫療空間環境、醫患者等各層級要素進行整合,并對各類要素展開針對性設計,最大程度地遏制病毒的傳播和發展,使患者在第一時間獲得有效救治。
(三)WSR系統方法論
WSR系統方法論是物理一事理一人理的縮寫,主要通過對對象系統的物、事和人三個維度深入分析和研究,做出對策的整合性管理方法。其中“物理”指管理過程中和管理對象中的物理規律、應用原理等技術特性;“事理”代表著相關主體執行管理事物的基礎模式、規律與制度;“人理”代表在管理活動中,相關主體間、管理主體和客體間、管理客體和客體之間的關系。
二、基層應急醫療設施之W設計管理模式構建
突發性傳染病爆發具有時間上的驟然性、空間上的快速覆蓋性,在短時間內形成巨大的救治缺口,現下固有的醫療設施是無法承擔的。需基層醫療設施具備快速而高效的轉換能力,不僅在非疫情爆發期能夠承擔日常醫療工作,也應充分考量平時和突發公共安全事件時對應急醫療設施空間的雙重需求[4]。
(一)醫療空間的設計管理
1.選址管理:在基層醫療設施的選址上,為應對疫情的快速變化,應設置在城市交通順暢的次干道上,此外注意與社區的距離盡可能縮短,且形成較為獨立的區域,便于控制與管理;
2.預留設計:充分考慮增建應急設施的可能性,在公共空間中預留一定的醫療氣體和水電管線,如在頂棚、墻壁和地面夾層中預留氧氣、壓縮空氣、二氧化碳等醫療氣體和臨時醫療設備的用電接口;
3.獨立病區的設計:未設立傳染科的建立獨立區域,在疫情期間轉為隔離病房,嚴格控制感染群體和普通病患群體的交通線路,防止交叉感染;根據實際情況設獨立出入口,保證該病區封閉時的出入,將該病區設置在醫療空間中的角落上如圖l所示,并予以即時監控。
4.流動線的設計:按具體的清潔狀態劃分成潔流線與污流線,醫療設施空間流線總結起來分為兩類,人流與物流:醫護人員走廊(潔凈廊)一醫護人員工作廊(半污染廊)一患者走廊(污染廊)一探視走廊(潔凈廊);物流潔污廊道:醫療用品輸入廊(潔凈廊)一醫療設備工作廊(半污染廊)一醫療用品輸出廊(污染廊);
5.共用空間的設計:各護理單元在共用空間設計上盡力保持通用性和可替代性,對于走廊等為代表的服務性區域與特定的功能區域進行合理的對接,實現便利而高效的組合,不僅要關注到日常的運行,同時要考慮到后續的應急變化問題[5],保證共用空間雙重服務角色的順暢切換;
6.負壓病房與負壓病區的設計:借助正負壓的變換,對空氣的流動控制。從病房上方位置過濾器送風口位置送來的清潔空氣讓帶有病菌的空氣不斷保持一定方向的流動,同時在患者的頭部位置設定排風區域,將不健康的空氣利用排放的管道對外傳出。在病房中,醫護人員可以站在送風口下工作,降低患者呼出的氣體對于其身體帶來的循環負作用;
7.預檢和分診管理:基層醫療設施無法獨立設定發熱門診,需要在設計過程中,設定預檢分診區。預留分診區設置在大廳內,特殊時期,以此劃分外部空間中的污染范圍以及半污染范圍,對病人進行基本的篩查,做好后續的接洽工作,其就診流程圖如圖2所示:
(二)醫療器械的設計管理
1.智能化穿戴醫療設備設計:通過傳感器對人體體征進行檢測,一旦發現疑似病例立即安排至就近的基層醫療設施進行隔離觀察,并指引患者走最近的就診交通路線,根據每個患者的身體狀況,判斷是否開啟應急通道。
2.空氣潔凈度的控制:在傳染病病區采用的送風和排風系統以及排水系統都有別于普通類型的設計,呼吸道突發傳染病易通過空調、排風管道等散播到設施內的各個區域,在規劃的過程中需要利用可控技術,做好空氣的衛生管理工作;
3.虛擬診療室設計和運用:利用傳感勘測技術為患者提供更多的虛擬臨床檢測和控制,幫助他們在面對突發應急事件時做出合適的動作[6]。另外,通過虛擬技術觀察和分析不同階段病患身體狀況的變化,依此建立相應的治療方案,從數據庫中快速發現規律并集中患者;
(三)數字化醫療信息平臺的設計管理
建立全國范圍內完整、完善的數字化醫療信息平臺系統是大趨勢,對病毒信息、疫情數據準確及時的掌握。
1.利用當前大數據、云技術和國家級計算機中心,建立省、市、區3級數據庫系統,運用適當的數據分析技術,對系統內居民進行區域性的初步分級,從而縮短患者從發病到入院的時間;
2.推行中央、省、市、縣(區)4級數據中心與醫療設施的網絡連接工程,建立完整的應急信息收集、分析、處理、核實工作系統,及時發布疫情的新動向,實現對疫情的防控上下統一部署;
3.建立衛生監測預警體系,將獲取的信息傳遞到相關部門進行檢測,在醫療網絡體系內上報傳遞信息、梳理以及監測數據動勢,評估并判斷是否啟動應急預案并進行預警。
4.依托大數據以及GIS技術建立可視化防控系統,將地塊、社區等為中心,做好區域劃分與監測工作,對于人員、人口流動以及易感因子等展開實時監控,及時發現應急防護設施和應急能力薄弱的區域,做好城市的健康體檢;
三、基層應急醫療設施之S設計管理模式構建
(一)基層應急醫療設施職能定位
在“城市一社區”的體系構架下,基層醫療設施應將社會衛生服務屬性作為基礎,結合區域內醫療機構,全方位覆蓋所處城市。區別于大型綜合醫院的“神經中樞”功能,基層醫療設施可作為基礎緩沖的“神經末梢”應急防控機構,既是前者的輔助與補充,也是應急醫療網絡可柔可剛的緩沖盾牌。基層應急醫療設施的服務職能如圖3所示:
(二)多觸點式應急醫療網絡布局
在城市發展建設的前提下,對基層醫療設施的布局和規劃工作進行相應調整:基層醫療設施呈區域性點狀分布,有利于形成一個由點到線再到面的網絡形控制狀態。
1.應急醫療設施布局規劃的“網之聯”:
“網”偏重于相對靜態聯系,作為應急醫療設施的布局模式,其關鍵在于“聯”,具體可分為三層來闡述:
(1)聯結:在整體城市區域內部,基層醫療設施與=、三級醫療設施方面需要保持科學合理的距離,保障人員以及物資的通達性的同時每個個體間存在鏈接,并結成網,是多觸點式應急醫療網絡的初步結構;(2)聯合:當某一地點出現疫情,局部范圍內在聯結所成的多觸點應急醫療網絡內統一指揮部署應急防控任務,建立聯合區域并聯合作戰;(3)聯營:在無疫情時,各級醫療設施相互之間探求醫療服務功能的協同,在疫情發生時,各級應急網絡要素之間協調工作內容,共同營造高效的應急醫療環境。
“網之聯”三種不同的聯動模式,匹配著疫情不同時期,前期以防為主建立網的聯結;發展期以控為主建立聯合;整個環節中各級應急醫療設施構成網之間的聯營(表1)。
2.應急醫療設施布局規劃的“絡之動”:
與“網之聯”靜態網相比,“絡”突出了整體應急醫療設施網絡中的動態變化,具體能夠從下面的三個層次進行闡述:
(1)動勢:在疫情初發階段,基于較大范圍的城市區間來分析,在應急醫療設施的網絡布局中不同功能、不同等級的應急醫療設施都表現出拓展、積聚等“動”的趨向;(2)動態:在疫情發展階段,基于中等范圍的局部區間來分析,某處爆發疫情,在應急醫療設施的網絡布局中基層應急醫療設施與二、三級的醫療設施將形成動態化防控聯合模式;(3)動平衡:在疫情的整個環節,基于基層應急醫療設施來分析,在應急醫療設施的網絡內部空間模式滿足動態變化的平衡穩定關系,很多功能區間的劃分既保持獨立也具有聯系關系。
三種“絡之動”分屬三類不同空間尺度而體現出的微差,對應疫情的不同階段,在全過程中建筑空間構成模式的空間動態布局,見表2:
“網之聯”是“絡之動”的基礎,后者屬于前者的積極拓展,二者是保持動靜聯系的相互補充關系,將應急醫療設施布局的剛性與彈性相協調,并統一在應急醫療設施網絡布局的設計中。
(三)“孤島”式蜂巢應急聯合防控體系
在多觸點式應急醫療設施網絡的基礎上,用封鎖的方式建立“孤島”區,此時不同的獨立空間中都將產生一個蜂巢應急防控體,“孤島”內的聯合方案可表述為“1個中心+1個樞紐+N個隔離點”。中心即為疾病防控中心,通常是~定區域中醫療實力強大的專業性醫療單位承擔;樞紐部分即為中心以外的市、區級綜合醫院來承擔;基層應急醫療設施成為戰時的隔離點。
這樣形成的“孤島”式蜂巢應急聯合防控體不僅可以按照傳染病的爆發地點,迅速調整聯動模式,在不同范圍中組織起應急防御網。
圖4是理想狀態下的“孤島”應急聯合防控體系模型??蛇x取特定區域進行深入考察,可以發現隨突發性傳染病爆發點的不同和“孤島”范圍變化,基層醫療設施A和B可以發生聯系樞紐的動態轉變如圖5、6,從隔離點變為了二級樞紐。
“孤島”式蜂巢應急醫療設施的網絡構建環節中,需要遵循整體性、準確性、科學性等原則,對職責功能與設計規劃進行有機統一,建立健全的應急管理體制。
四、基層應急醫療設施之R設計管理模式構建
新冠疫情的響應中,武漢市和湖北省領導的問題引起了廣泛關注,暴露出我國公共衛生隊伍存在的問題:第一,缺乏頂層設計,應急醫療體系以及城市應急醫療設施的建設整體規劃發展滯后;第二,公共衛生機構人事制度不適應公共衛生發展需求,急需構建應急醫療衛生體系。
(一)相關主體
1.相關應急責任單位: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工作的發起人和責任人,他們通常也具有相應過程的最終決策權。他們負責向事件現場派遣工作組成立現場應急醫療組織,并向事件現場投放應急物資和服務。加強管理人員的應急思維模式,識別不同的突發事件,加強責任單位的危機決策力和溝通能力,合理安排和平衡相關的應急工作等是他們的主要工作。
2.應急指揮人員:指應急隊伍的領導者和執行者,在第一時間參與事件現場應急相應工作,下達各層級的應急方案,并全面指揮和協調各項工作,保障指令能夠清楚明確地傳遞到位,精準處理問題,有極高的權威和較高的醫療知識、管理技能和業務素質。
3.應急醫療單位:指各層級的醫療設施單位,負責系統解決醫療管理、醫院感染管理、應急救治工作、后勤保障等。應急醫療單位也具有加強公共衛生應急醫療研究、開展有效的病情預估和控制、動態統籌調配疫情防控應急物資目錄及配送計劃等責任和義務。
4.事發當事人:事發當事人分為兩個主層面:醫護層和病患層。
在疫情爆發后,醫患數量對比懸殊,醫護人員作為一線的應急工作者,處境格外艱難。各個醫療單位應加強對醫療工作人員應急醫療的工作能力,進行定時應急醫療訓練,選拔具有較高應急醫療工作能力的人員,組成應急醫療小組。
疫情中的病患層,健康狀態、病情認知等因素都將會關系到病人在醫療環節中的配合情況;需要格外關注一些高齡病人、嚴重病人、孕婦群體等特殊情況[7],專家團隊需要及時跟蹤病情發展變化,做好治療方案的評估以及調整工作。
(二)應急醫療相關主體間的關系
1.應急醫療相關責任單位間的關系:應急響應相關責任單位根據各自的使命具有不同的組織目標,在公共衛生事件整個響應過程中,也具有不同關注面,以識別不同目標。不同的責任單位的利益與組織目標既有一致也有沖突。首先相關責任單位的利益與組織目標一致時,各單位共同參與應急醫療的響應工作。其次,相關責任單位與組織目標沖突時,合理安排和平衡不同的要求和利益,充分考慮應急醫療相關責任單位全體利益,構建各單位間協商與溝通的平臺,來解決工作中的沖突和組織目標存在的不一致。
2.應急醫療相關責任單位與應急指揮人員的關系:應急指揮人員來自應急醫療相關責任單位,接受單位內部的領導和授權,履行現場的應急指揮職責,是現場的最高決策和指揮人員。首先,應急指揮人員是應急醫療相關責任單位在事件現場的代表,快速和有效地對突發事件做出響應,從而保護群眾的生命和財產安全[8]。其次,應急指揮人員是現場應急醫療工作的最高決策者和指揮者,協調應急醫療工作中的應急資源和應急隊伍,統一管理現場所有的應急醫療活動。
3.應急醫療相關責任單位與應急醫療單位的關系:應急醫療單位屬于應急醫療相關責任單位,在應急醫療工作中接受其所在的應急醫療相關責任單位的領導和指揮,但是,在事件現場主要接受應急指揮人員的指令,完成指定的應急醫療任務。同時,應急醫療相關責任單位應應動態掌握本單位的應急醫療單位的相關情況,為整個應急醫療工作提供強有力的醫療保障。
五、WSR方法論對基層應急醫療設施設計管理的價值探討
應急醫療設施是由若干既相互聯系又互相區別的要素所構成的管理整體,利用WSR系統方法論對物理、事理、人理的界定可以進一步細化應急醫療設施中設計管理所要調控的三個要素一人的管理、物的管理、事的管理,研究包含了對如何對各個層面進行整合、如伺協調設計中資源和活動[9]等內容。
在物理層級上,是應急醫療設施設計中對物的管理,包括對醫療空間、醫療設備和應急物資的管理,這是為應急醫療活動建立良好物質保障的重要環節。沒有堅實的物質基礎,一切應急醫療計劃都會落空。
在事理層級上,能不能準確分析基層應急醫療設施在醫療業務運行中的地位是本課題研究的關鍵,也是進一步提升應急醫療水平的痛點。離社群最近、關系最密切的社區性醫療設施理應成為應急防疫救治的關鍵點,基于此,一種全新的應急防疫救治體制正由本課題組慢慢研究成形[10]。
人理則指對應急管理工作中的相關主體進行分析,并尋求其中的關系性規律。研究主體間的合理結構、促進各自職權責的明晰和有效協調相互間的關系、合理配設專業人員與智力結構、提升應急醫療人員的專業訓練以及素質的提升等最終會成為戰勝突發疫情的殺手锏。
借助WSR系統方法論進行分析,可以讓我們非常清楚對應急醫療設施中的空間布局、醫療設備、應急醫療流程、人員高效管理的重大意義,前三者就是物理,后兩者正是事理與人理,物、事、人統籌協調、統一管控,將會推動應急醫療能力全面的提升和進一步完善。
結論
一個完善的應急醫療設施的正常運轉需要多維角度的協同管理,而WSR正是兼顧社會多維體驗甚至是全位體驗而設定的一種理論。本文以WSR系統方法論的物、事、人三“理”理論來對應急醫療設施進行多維甚至是全位化的體驗、分析與探討,旨在廓清乃至確立基層應急醫療設施在整個應急醫療系統中的重要地位,從而全面提升社會應急醫療系統的整體水平。雖然本文基本就是一篇戰略性的規劃和石開究,但從整個論文內容來看,其中許多模式、觀點、結論都具有較強的實戰意義和實踐的可行性,如能對當前嚴峻的新冠肺炎疫情的控制起到哪怕是—丁點的幫助和啟發,也善莫大焉。
參考文獻
[1]張燾設計與設計管理[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2006(04):152-153+202
[2]關慧良為真實的世界設計:基于設計倫理的設計管理[J].設計.2015 (06):120-121
[3]成喬明設計管理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 146
[4]秦淼急救醫療設施建筑設計與設施體系規劃的相關基礎研究[D].東南大學,2015
[5]楊海以患者體驗與醫療效率為導向的醫院設計[J].建筑實踐,2020 (04):86-89
[6]孫怡康砣“設計”的概念與范峙[J]設計.2014 (07):187-189
[7]鄭剛強,陳婉彥“設計市場學”歷史源流初探——市場需求與人類設計發展的系統思辨[J].設計,2013 (02)140-143
[8]鄭雅琦,文輝系統論設計思維方法研究——基于模組化實例分析[J].設計.2014 (02):143-145
[9]黃麗婭,劉子玲,任遠,劉建生.WSR方法論在科技投入宏觀系統管理研究中的應用[J].中國軟科學,2006(02):89-93
[10]成喬明藝術市場學論綱[D]東南大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