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奕苗 李健



摘要:研究以情境體驗為基礎的環境行為交互設計。首先對情境視角下的環境行為進行總結,然后分析環境行為交互設計構成,其次結合情境體驗三個層面,從提高環境認知、加強環境感知、提升用戶體驗三個方面構成行為閉環,最后設定產品框架,建立基于情境體驗的環境行為交互設計模型。該模型為環境行為交互設計提供了思路,將設計重心放在用戶環境意愿向環境行為的轉化,從而幫助用戶形成可持續的行為習慣。
關鍵詞:情境體驗環境行為交互設計模型可持續
中圖分類號:TB4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 2021) 08-0138-03
Abstract: Research on environmental behavior interaction design based onsituational experience. First, summarize the environmental behavior from thecontextual perspective, then analyze the composition of the interactive design ofenvironmental behavior, and then combine the three levels of contextual experienceto form a closed-loop behavior from three aspects: improving environmentalcognition, enhancing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 and improving user experience,and finally set product framework, establish an interactive design model ofenvironmental behavior based on contextual experience. This model provides ideasfor the design of environmental behavior interaction, and focuses the design on thetransformation of users' environmental wishes to environmental behaviors, therebyhelping users to form sustainable behavior habits.
Keywords: Situational experience Environmental behavior Interactive design ModelSustainable
引言
環境行為于20世紀70年代開始被提出,公眾在日常生活中主動采取的有助于環境現狀正向發展的行為都可以視為環境行為,強調個體行為結果對改善環境狀況與提升環境質量的正向作用[1]。目前我國公民在環境行為上還存在“高認知度、低踐行度”的現象[2]。生態環境部等五部在2018年6月5日聯合發布了《全民生態環境行為規范(試行)》,提出了關注生態環境、節約能源資源、選擇低碳出行、分類投放垃圾等十條規范[3]。許多交互類產品也開始考慮如何提升用戶的環境行為意愿,但是多數設計并沒有帶動用戶對于什么行為能對環境行為有利的思考,在培養人們多方面的環境行為作用依然有限。基于目前環境類交互設計應用的現狀,本文對環境行為影響因素進行了梳理歸納,結合實例對環境行為下交互設計構成進行了分析,并引入行為閉環,構建情景體驗下的交互設計模型,希望能為環境交互設計提供參考。
一、情境視角下的環境行為
目前大量研究表明對環境行為影響較顯著的因素主要有環境意識、環境態度、環境知識、環境感知等。饒健研究發現,個人主觀規范和環境保護意識越強烈,行為發生越積極,而環保知識在影響公眾付諸環保行為各因素中占主導地位[4]。羋凌云等進一步研究了不同屬性低碳知識在低碳行為趨向機制中的作用差異,發現以“環境現狀如何”、“現存環境問題”等為主的系統知識驅動下的環境意愿更多地影響低碳產品購買行為,而圍繞具體低碳行為實施的效力知識驅動下的環境意愿則更多地直接向低碳習慣行為轉化[5]。此外,學者也開始關注環境感知對環境行為的影響,王薪喜等研究發現當地環境狀況較惡劣時,居民會受環境變化影響而做出有利于環境狀況改善的行為改變,這
一“情境驅動型”行為值得進一步探討、研究[6]。
“情境”概念最早于美國社會學家W.I.托馬斯與F.W.茲納尼茨基合著的《波蘭農民在歐洲和美國》-書被提出。1994年,哥倫比亞大學教授Schilit將“情境”的概念引入到設計領域,定義為物體、人以及入的位置的表示[7]。簡單來說,情境可以看作情景和環境,包括當下所感受到的心情和感受,而體驗意味著親身經歷、實地體會的主觀感受。在環境保護背景下,情境體驗通過與真實情景聯動或者搭建虛擬情境,讓用戶能意識到自身的環境行為對環境改善的成效,從而進一步促進其環保意愿。互聯網是當代人們主要的行動情境。彭代彥等表示,互聯網的使用縮短了居民環保態度、環境素養與實際行為之間的差距,讓保護環境聽上去不再是遙不可及的,降低了環境行為的發生門檻,促進了正向環保態度和較高的環保素養向垃圾分類投放、自備購物袋、塑料制品重復利用等行為的轉化[8]。基于互聯網高速發展的時代背景,從情境體驗下的交互設計入手,通過情境體驗的認知一場景一體驗三個層面對應環境行為的環境意識一環境感知一環境意愿三個影響因素,探究可持續、易操作的環境行為向日常習慣轉化的可能性。
二、情境體驗下面向環境行為的交互設計構成
情境體驗能使用戶在特定的場景或環境中,調動用戶原有認識,通過情境引發新的思維方式,從而產生新的啟迪或新的認識結構,就像處于某種問題情境的學習者,會因為受到旁人提醒或某一關聯事物而產生啟發,從而順利解決問題,提高自身知識和理解問題的能力[9]。根據情境體驗的流程將其劃分為認知、場景、體驗三個層面。認知是人們認識事物和獲得知識的過程,情境設定幫助用戶對情境本身主題的理解,而情境過程中用戶從獲取信息內容到信息再加工,對用戶在情境體驗中的交互行為將起到關鍵性的作用[10]。場景搭建讓用戶更容易與現實世界聯系到一起,場景構建越接近真實情境,與實際情況聯動性越強,用戶感知也越強烈。沉浸式的體驗會為用戶帶來更深刻的體會,進一步帶動可持續的環境行為參與意愿。
以下以幾款面向環境行為的交互產品為例,討論如何在設計實踐中運用情境體驗的三個層面提升用戶的環境意識、環境感知和環境意愿,從而建立以情境體驗為基礎的環境行為交互設計模型。
(一)融合情境認知提高環保結果意識
情境認知應著重于用戶環境意識提高的功能設置,這里環境意識主要為基于環境保護的價值認同和對環境知識的了解。Stern在“價值一信念一規范”理論中提出,個人環境行為的發生受到價值觀引導,強調價值觀對環境信念導向再到個人環境責任感這一因果鏈[11]。然而環境保護主題的教育意義和嚴肅性容易使用戶將環境類應用“拒之門外”,適度融合社交化、游戲化等多方面的情境表達,增加可用性和趣味性,用戶對產品的使用興趣和使用頻率直接決定了用戶是否會點開使用、是否能長期使用。在大多數對公眾“認為環境保護的重要性”的調查中發現人們都能對環境保護表示價值認同,但在對“環境保護行為落實”的調查中結果卻差強人意。除了行為習慣惰性外(環境行為勢必要求人們對日常行為習慣做出改變),環境知識的缺失也是行動力不強的原因之一。因此環保綠色類產品除了通過綠色保護的公益主題來督使用戶使用以外,還可以從傳遞環境知識入手,借短視頻、圖片流、“廁所讀物”等信息搭載形式,符合碎片化閱讀時代人們的信息接收習慣,以更輕松易讀的視覺化內容代替文字內容,在上下班、午間等時段提前推送諸如“地鐵出行更綠色低碳”等提示,結合真實情境,優先當下場景下易于發生的環境行為,以效力知識替代系統知識,在潛移默化中影響用戶的環境意識。
如圖l螞蟻森林為例,用戶或多或少都能通過應用獲悉一些減碳行為,像出行、點外賣發生頻率較高的場景,在對用戶自身利益沒有沖突的情況下,用戶也會優先選擇公共交通出行、點餐不需要一次性餐具等行為來獲取綠色能量,以滿足完成減碳行為的成就感。而在種植地圖中,用戶可以看到自己換取的虛擬樹種的真實種植情況,點擊實景相冊和衛星圖片可以看到種植前后土地荒漠化的改善情況,讓用戶有更直觀的認知體驗。另外,“偷能量”游戲化設計的加入,極大地激發了用戶之間的競爭心理,用戶參與環境行為的熱情大大增加了。通過打造情境認知和輕社交,螞蟻森林如愿以償獲得了用戶黏性,在促進公眾參與綠色低碳行為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
(二)圍繞場景構建激活用戶環境感知
場景構建是情境體驗的基礎,場景構建越能引起用戶對真實情境的聯想,用戶的投入度就越多,對應的行為聯系性也越緊密。交互設計中多為虛擬環境搭建,通過與主題相符合的字體、圖標、色彩、畫面等視覺體驗,讓用戶能第一時間直觀聯想到對應的真實環境。其次,也可以通過產品的第一視角來快速進入環境,例如俯視視角的洗手池畫面使用戶能輕易地聯想到洗手的情境。除了整體畫面同步以外,將應用中的常規按鈕改為現實環境下對應的操作方式也可以成為場景構建的一部分,保持細節與整體的統一,減少“出戲”的可能,觀察用戶的行為路徑,建立用戶體驗地圖,融入更多與環境場景相關的關聯內容,盡可能保證用戶從打開應用到關閉應用的投入度。另外,破壞性的畫面反而更能引起用戶對環境感知的共鳴,在WWF森林中有一章節是人類行為對森林的破壞,應用評論中盡管有一些用戶表示了對這一章節的反感,但不得不承認這反而引起了用戶對森林保護的強烈反思。
Manolya等在對促進反亂扔垃圾行為的研究時,如圖2,通過影像及錄像形式構建了反亂扔垃圾的情境,以此來正面影響使用者對亂拋扔垃圾行為的態度,此外還利用另一段表達其他人對亂丟垃圾行為感受的視頻,讓用戶置身于訪問現場,這被認為會影響人們的主觀規范,個人規范的形成有利于私人環境行為的發生。研究團隊還讓被試者參與了反亂拋垃圾的游戲,通過模擬現實世界扔垃圾的場景構建,讓用戶觸摸和拖動任何垃圾物品到垃圾箱,為不同的垃圾項目獲得不同的分數,試驗發現越能沉浸于扔垃圾場景的、獲得分數越高的用戶,在現實中反亂拋垃圾行為表現得也更好。
(三)引入情境體驗加強環境意愿轉化
適當的體驗方式能讓情境構建事半功倍,除了傳統的點擊、觸摸等交互方式外,隨著科技的發展,交互手段也變得更加多樣化,例如語音交互、體感交互、手勢交互等,GUI向自然交互方式的轉變讓體驗變得更加簡單易用。除此之外,設備上的更新讓交互體驗不再僅局限于手機界面,AR、VR、互動裝置的出現,讓體驗變得更加真實和身臨其境。配合環境情境引入適當的交互方式,例如垃圾分類等小程序可以靠語音交互喚醒,避免用戶手提垃圾不方便打字查詢垃圾分類而直接隨意亂扔。新穎的體驗方式更容易激發用戶的使用興趣,在環境交互設計中,引入更貼近用戶日常環境行為路徑的操作方式,幫助用戶更輕易地達成環境行為,用戶完成度越高,帶來的環境成就感也更有利于后續的環境行為轉化。
正如Steven等開發研究的AR決策支持工具,如圖3,在用戶購物情境中引入了增強現實技術加強體驗,幫助用戶做出有利于減少碳足跡的決策。用戶在使用時增強現實應用程序的截圖顯示了附近產品的詳細信息和更遠的產品的個性化字母等級,引導用戶選擇更健康環保的食品。調查結果表示,ARI具讓人們選擇了平均而言碳足跡更低的瓶裝水和更健康的谷物,大部分被測者都對增強現實購物體驗表示高度滿意,并愿意使用類似的設備進行更知情的購物,更好的購物情境體驗加強了用戶環境意愿的轉化[12]。
三、基于情境體驗的環境行為交互設計模型與應用
(一)基于情境體驗的環境行為交互設計模型
環境行為交互設計的目的是提高環境意愿,養成環境行為習慣。習慣養成的關鍵是“重復”,構成行為閉環能促進行為的重復性[13]。基于上述分析,結合行為閉環,從情境體驗認知一場景一體驗三個層面分析用戶需求、洞察行為發生環境根據真實情境搭建虛擬場景、觀察用戶日常行為挖掘環境機會點、整合行為驅動可行性設定功能框架,構建基于情境體驗下環境行為設計理念的交互設計模型,設定產品框架為不同產品特性的環境類交互設計提供一定的參考價值。
首先,在需求分析上,設計應從三個層次上將用戶需求與情境3層面聯系起來,認知層面需求:可以隨時隨地提供當前場景下方便實行的環境行為信息,彌補環境知識空缺的不足;辨別用戶行為是否為環境行為,適時給予反饋。場景需求:場景畫面由現實環境延伸而來,有一定的背景意義;場景變化能映射相應環境行為下的環境變化。體驗需求:根據行為路徑加入恰當的交互方式,降低完成難度;可以隨時分享環境相關資訊生活竅門,對環境保護做出的行為舉措能獲得鼓勵,能帶動另一些有環境意識但處于觀望狀態下的群體加入。
其次,基于三個層面結合行為閉環構建情境化的環境行為模型,見圖4。在行為閉環養成用戶習慣中,物體、他人、符號或是時間的觸發是開啟行為閉環的鑰匙,進而暗示人們進行某些行動。在環境行為交互設計模型中,將對環境意識的觸發分為環境保護價值觀認同的內部觸發和通過環境知識汲取的外部觸發來實現情境認知。鑒于剛開始使用或是參與時用戶的環境意識可能較為微弱,在交互設計上可以考慮定時推送、信息置頂、通知訂閱等功能設計,改變人和環境信息之間“獲取和被獲取”關系,用戶在行為閉環的不斷影響中,從被動獲取信息到主動獲取信息,環境意識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增強。還可以通過游戲問答、章節通關等設置來鞏固用戶對信息的記憶,在產品之外也能喚醒用戶的環境意識。用戶對環境信息了解的越多,環境感知也越強烈,結合情境場景的構建例如地球環境現狀的虛擬畫面、城市街道垃圾分布模擬等,可以更直觀地呈現環境變化反饋來加深用戶對環境的感知,將遠在數據、地域之中的環境影響帶到用戶眼前,借以對用戶行動作出暗示。另外還可以模擬用戶行為路徑挖掘環境機會點,劃分場景可以獲得不同的行為路徑,例如對超市場景下用戶的購物過程進行分析,購物前提示攜帶帆布袋、購物中推薦當地當季食物或用戶購物清單中碳足跡較少的品牌、購物后提示線上支付都可以成為交互設計功能設置的機會點,機會點作為產品核心功能的設計指標,為用戶帶來用戶價值,從而引發用戶一系列常規、自發的活動和行為。配合新穎的體驗方式,例如在垃圾游戲中加入體感交互,讓體驗更真實,降低行為完成難度簡化任務途徑,用戶完成度越高,帶來的環境成就感則更有利于后續的環境行為轉化。獎勵反映了整體行動的效果,積分累積的方式可以讓用戶知道自己的行動不是無用功,積分作用一般有游戲道具兌換和實物兌換兩種,根據產品定位做具體考量。兌換的對象可以加入環保小故事、產生碳足跡等,貫徹環保理念的同時又加深了用戶在物品對環境影響中的了解,觸發新的環境意識。另外,根據產品特性也可以考慮是否要在獎勵環節加入排名設計,適當的競爭心理有利于提升用戶的參與度,加強用戶環境規范的培養。
第三,搭建符合3層面的產品框架,認知層面應該確立環境價值,厘清環境知識,區分常規信息闡述和可操作信息指引,設計合適的功能作為信息裝載的容器,可操作信息指引可作為核心功能,有利于環境行為的落實。通過劃分生活場景例如根據衣、食、住、行四個方面分為購物、就餐、垃圾處理、出行等較常發生的場景,或者從結果導向劃分低碳消費、綠色出行、植物性飲食、可持續時尚幾大模塊來更好地梳理產品邏輯,布局產品功能。場景層面需要對情境認知進行視覺呈現,一般由基于現實情境的三維寫實化、二維插畫衍變等入手,讓用戶可以輕易聯想和感知真實環境,同時激活和延續環境行為的發生。場景構建可以作為交互的主頁面框架,打開應用即反饋環境畫面,也可以作為功能框架的進入畫面,喚醒用戶的使用記憶。另外,可以考慮加入故事情節,設定階段性目標促使用戶能主動且持續性地完成設定目標,有利于環境行為的延續;或是加入破壞性的畫面,用逆向思維引發用戶對環境破壞的反思;抑或是配合環境行為的完成,在情境中加入即時反饋,用戶能實時感受到環境行為帶來的結果導向,獲得成就感,加深環境感知。體驗層面需要對流程進行梳理,包括行為流程和使用流程。根據產品使用場景,觀察用戶行為路徑,產品交互應該與日常行為路徑近似,例如在扔垃圾的情境下,開蓋完成扔垃圾的行為比按鈕扔拋更符合用戶的行為認知,過于另辟蹊徑的使用方式可能會增加用戶的學習成本。在使用流程中除了傳統交互方式,可以適當加入一些自然交互,例如語音交互與Al進行環境問答,給用戶增加新鮮感,同時考慮傳遞給用戶的信息要素排布,方便用戶理解產品使用邏輯,提高環境行為的完成度,提升用戶體驗。最后通過視覺UI設計來整合三個層面聯結產品框架,環境類交互設計應該盡可能讓更多用戶參與進來,用戶群體跨度大、特征多樣,色彩取向上盡量避免性別傾向,一般以綠色這類清新自然的顏色為主,也滿足環境保護的價值內容,視覺上滿足大部分用戶喜好,簡約、層級分明。
(二)基于情境體驗的環境行為模型應用
“AR環保城市”是經過認知、場景、體驗三個層面的痛點分析,運用情境體驗下的環境行為交互設計模型所設想的概念產品。產品定位為移動端增強現實下的社交類應用,利用交互設計,提高用戶參與環境行為意愿,推動環境保護,達到構建可持續發展社會的目的。
基于環境行為模型,“AR環保城市”功能信息架構設置了AR識別、發現、社區、通知、我的五個一級標簽,如圖5。“AR識別”作為應用的核心功能,將在底部導航欄中突出表示,方便用戶找到入口,用戶通過AR識別環境或者物體,彈出信息提示使用戶的環境意識被觸發。除此之外,基于地理圍欄識別的“發現”模塊也可以加深用戶的情境認知,當用戶進入超市、商場、餐廳等場景時,應用主動向用戶推送當前場景可發生環境行為信息提示用戶行動機會點,以促進環境行為的激活。完成環境行為系統將累積相應環境值作為行為獎勵來加強用戶的環境感知。“社區”中還設置了查看環境視圖入口模擬真實環境,讓用戶隨時感知到自身環境行為對環境可能帶來的變化,縮短用戶對環境變化感知的距離感。拍照分享環保竅門、動態推送評論點贊等功能將用戶從個人行為環境轉向公眾行為環境,通過形成社區環境規范進一步加強用戶的環境意愿。社區環境值排行則通過激發用戶競爭心理,用戶之間互相鼓勵反饋主動分享有利于加強環境意識的不斷觸發,滿足了環境意愿向環境行為轉化的行為閉環,幫助環境習慣的養成。
結語
可持續的環境行為對環境保護有著諸多積極意義,對情境視角下的環境行為進行探究分析,分解情境體驗中認知一場景一體驗三個層面,從提高環境意識,包括環境價值觀和環境知識,構建環境情境,加強交互體驗入手,引入行為閉環,構建環境行為交互設計模型,并以“AR環保城市”產品予以實踐。希望借此加強公眾環境意愿向環境行為的轉化,形成可持續的行為習慣,為環境保護做出些微貢獻,構建可持續發展社會。
參考文獻
[1]彭遠春試論我國公眾環境行為及其培育[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ll (05):47-52
[2]《公民生態環境行為調查報告(2020年)》發布[J].中國環境監察,2020 (07):4
[3]公民生態環境行為規范(試行)[J].環境保護,2018,46(4):76
[4]饒健中國居民環保意識與行為背離的影響因素研究——基于CGSS2010調查數據分析[J].江蘇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19(01):60-68
[5]羋凌云,叢金秋,丁超瓊,喬麗潔,許婷城市居民低碳行為認知失調的成因——“知識——行為”的雙中介模型[J]資源科學,2019,41 (05):908-918
[6]王薪喜,鐘楊中國城市居民環境行為影響因素研究——基于2013年全國民調數據的實證分析[J]上海交通人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24(01):69-80
[7] Schilit, B, Adams.N Want.R Context-Aware Computing Applications[C] Isr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Mobile Computing Systems and Applications. 1994: 85 -90
[8]彭代彥,李亞誠,李昌齊互聯網使用對環保態度和環保素養的影響研究[J]財經科學,2019 (08):97-109
[9]劉文云基于情境體驗的兒童防性侵手機互動游戲設計研究[D]浙江工業大學,2020
[IO]陳夢川,胡偉峰基于情境體驗的用戶需求挖掘研究[J].設計,2016 (07):64-65
[11] SternPC Toward a Coherent Theory of Environmentally SlgnifcantBehavlor[J].Joumal ofSoclalIssues 2000,56 (3):407-424
[12] Steven C Isley. Robert Ketcham, Douglas J Arent. Using augmented reamytolnform consumer choiceandlowercarbon footprints[J] 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 2017. 12 (6)
[13]李健,蔡東娜針對環境行為的交互設計策略與應用研究[J].裝飾,2018(01):108-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