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健
摘要 ?本文介紹了鐵17井區依靠科技進步實現勘探增儲的主要做法,整個過程按照滾動勘探尋找儲量的步驟開展工作。工作中首先根據本區巖性油藏特點,有對針對性的開展綜合地質研究,最后布署探井并實施,發現鐵17-7-010和鐵19兩個區塊,投產后均獲得較好產能效果,實現了小斷塊的高效開發,為在老區搞好滾動勘探工作創建了一個成功的范例。
關鍵詞:勘探增儲;巖性油藏;高效開發;
1.地質概況
鐵17井區位于東部凹陷中段鐵匠爐構造帶西側,主要受東側鐵匠爐斷層和西側鐵17西斷層所夾持,地層向東傾斜,形成一個西高東低的單斜構造。油藏以斜坡背景下的巖性圈閉為主,油藏較復雜,主要是上傾尖滅、地層不整合等類型。主要含油層位沙一段和沙三段,儲層巖性以中砂巖和砂礫巖為主,沙一段物性較好,為中孔高滲儲層。鐵17井區,單井初期產能情況較好,多數井初期日產油在20t以上。
2002年鐵17井獲得工業油流上報探明儲量后,在儲量面積區內按照構造油藏的思路,以200米井距正方形井網部署25口開發井,實施后多口井出現油氣顯示差、油水關系矛盾等情況,共完鉆開發井12口,其中成功5口,成功率41.7%,其余井效果較差,繼續實施難度較大,該區陷入勘探開發困境。
針對鐵17井區油藏的復雜情況和開發狀況,為了盡快走出困境,實現新突破,2007年以來詳細分析了鐵17井區完鉆井情況和已發現的油藏的地質特點,發現油藏分布具有較強的規律性,運用巖性油藏的勘探開發思路,借鑒其它地區類似油藏的勘探開發經驗,以層序地層分析、古地貌分析、沉積相分析、目標儲層預測、油氣檢測等關鍵技術為手段,圍繞已發現巖性油藏的周邊區域追蹤有利砂體,結合油藏的分布規律,選取較好的部位實施井位部署,最終在鐵17井區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找到了一種適合本區勘探開發的有效方法。
2、可行性分析
2.1巖性油氣藏勘探理論和技術水平的進步
長期以來巖性油氣藏勘探主要依靠地質評價分析,按照構造圈閉的思路去進行,因巖性油氣藏的隱蔽性強,分布范圍小,勘探成功率普遍較低。近幾年來,隨著巖性油氣藏勘探理論的日趨成熟,層序地層學、儲層預測等相關技術的不斷進步,極大的提高了巖性油氣藏勘探開發的成功率。
2.2 三維地震資料采集、處理精度的提高
開展巖性圈閉的識別和評價工作,要求地震資料品質好,特別是在主要目的層段要有高信噪比和分辨率。鐵匠爐地區以往的地震資料由于受多種因素的影響,資料品質較差,不能滿足巖性油氣藏勘探的需要。近幾年,對鐵匠爐地區的地震資料進行了高分辨率處理,使資料品質明顯提高,改善了地震資料的分辨率和信噪比,突出層間信息,為巖性圈閉的識別、落實、評價提供良好的資料基礎,滿足了巖性油藏勘探開發的精度要求。
2.3對油藏的分布規律認識程度
隨著鐵17井區勘探開發的逐漸深入和完鉆井的持續增多,對油藏分布規律的認識也越來越清晰,針對系統總結的分布規律,選擇合適的勘探開發方法,預計鐵17井區巖性油藏可以獲得較好的效果。
以上三方面說明鐵17井區巖性油藏具備了勘探開發的條件,運用正確的勘探開發理論和合適的技術能夠獲得大的突破。
3、主要認識和研究方法
3.1油藏分布規律認識
通過分析已發現油藏和完鉆井的情況,發現油藏類型屬于地層不整合遮擋油氣藏和砂巖上傾尖滅油氣藏,受不整合面、上傾方向巖性尖滅線、物性等因素控制,單砂體獨立成藏,砂體之間連同性較差,沒有統一的油水界面,屬于典型的巖性油氣藏。
3.2主要研究方法
首先以地震資料為基礎,充分結合鉆井、測井、古生物分析等資料劃分地層層序,建立年代地層框架,劃定層序的邊界。
二是進行古地貌分析。鐵匠爐地區的構造相對簡單,地層整體東傾,但地層厚度由低部位向高部位呈楔形減薄。沙一與沙三上之間的角度不整合,鐵17井區中南部沙三上地層向西向上被削截,北部沙三上地層向西向上超覆,之后被其上晚期近于水平的沙一地層所覆蓋。通過運用古地貌分析技術,發現了坡折帶,進而控制了地層沉積和砂體分布。在構造的坡折部位露出地表的老地層遭受了強烈的地層剝蝕,而未露出地表的老地層只是發生了構造坡折的改變導致新地層層層超覆于老地層之上。
三是進行沉積相分析。運用“三相”聯合解釋技術,根據巖芯的巖石學標志判斷沉積環境;根據測井相分析電阻率等測井曲線偏離基線呈現的外形特征;地震相確定沉積相類型和沉積相帶展布。結合斜坡帶較少的井點資料,充分利用地震資料確定本區物源方向,如前積反射特征反映大灣方向的沉積物源。靠近西側中央凸起的地震剖面,多處可見沖刷和沖溝反射特點,反映西側不同部位物源供給程度的差異。通過砂巖百分含量分析、重礦物分析及地震前積反射等綜合確定,沙一及沙三上物源來自西側中央凸起和大灣地區。
四是進行目標儲層預測。通過以上分析發現油藏單元上下存在同一個體系域內的多個縱向上各自獨立、橫向上疊加連片的油藏。從下至上,砂體削蝕邊界、上傾尖滅頂點位置逐漸向盆地方向遷移變新,其上沙一底界水進體系域的泥巖為該套儲集體的區域蓋層,因此具備良好的生儲蓋組合和巖性油氣藏成藏條件,具有一定的勘探潛力。鐵17井區已發現的油藏主要位于沙一底部的一個強反射軸下的第一個弱相位上(全區分布)和及沙一內部(鐵25),重點進行了目標儲層預測。
五是進行油氣檢測分析。地層的吸收作用,使地震反射資料的分辨率及信噪比隨著深度增加而降低,地震信號頻帶變窄、高頻成分衰減。實驗資料證明,巖層介質的非完全彈性不可避免地對地震波產生吸收作用,當砂巖中含有流體(特別是天然氣)時,這種吸收作用將顯著增強。因此,根據地層吸收作用的強弱能靈敏地反映地下油藏的存在,通過利用DPO技術,預測吸收系數,進而預測其含油氣性,即利用吸收系數的變化是油氣檢測的可行方法之一,通過油氣檢測尋找靶點井位。
4、實施效果
針對該特點,運用巖性油藏勘探的相關技術,結合高分辨率的地震資料,選擇有利部位部署了3口滾動勘探井,均獲得較好產能效果。其中鐵17-7-010井初期獲得34.8t,高產工業油流。通過在本區進行滾動勘探,不僅復活了區塊的產能,同時擴大了本區的含油面積,增加了地質儲量,實現了小斷塊的高效開發。
中油遼河油田分公司茨榆坨采油廠,遼寧,遼中,11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