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文慧
天津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 天津 300202
當今世界是一個開放的世界,只有開放才能發現機遇、把握和利用好機遇,封閉會導致落后,難以實現國家發展,正是基于這種認知,2013年9月和10月,習總書記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即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倡議,以開放為導向,推動更多國家和地區、更深層級、更高水平的合作,這是促進共同發展、實現共贏之路,是促進國家間信任、加強交流的和平發展之路。“一帶一路”倡議以點帶面,從線到片,擴大區域合作,具有平等和平的特征,只有堅持平等的合作才能是持久的合作,這為倡議的推動減輕了阻力,提升了效率,以團結沿線國家和地區,加強各國與地區之間的交流與合作為宗旨,建立起政治互相信任、經濟共同融合、文化彼此包容的命運共同體。這一倡議是我國集政治經濟、內政外交為一體的重大戰略構想,對推動投資便利化進程、消除國家(地區)貿易壁壘,對于深化區域合作、促進我國與周邊國家經濟關系、加強貿易交流、推動全球和平發展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1]。
國外學者主要利用引力模型對國家間的貿易影響因素進行研究與分析,該模型自Tinbergen(1962)和Poyhenen(1963)提出以來就成為貿易實證研究的重要工具。而后又有如Linnemann(1966)學者在模型中引入人口變量這一因素,眾多研究都使得貿易引力模型在原始的基礎上得到了進一步發展,更加貼合實際,形式也逐漸完善。
國內學者也使用引力模型進行了眾多貿易研究。林玲、王炎(2004)通過模型得出影響中國雙邊貿易狀況的主要因素包括地理距離、GDP總量、國內市場規模、APEC和制度安排;溫焜、張旭萌(2017)通過引力模型分析中蒙俄三國貿易潛力得出中俄兩國間的貿易增長潛力較大,中蒙兩國間貿易雖呈“貿易過度”狀態但貿易額波動較大且總量較小;鄭怡馨(2020)利用隨機前沿貿易引力模型對中國同東盟各國的貿易潛力進行研究,結果表明我國同東盟各國的貿易潛力巨大,同時,關稅、貿易開放度、班輪運輸指數以及關稅協定的簽訂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雙方貿易[2]。
本文基于前文學者的研究,通過擴展的引力模型將影響中國與“一帶一路”22個國家貿易的因素進行進一步探究,加入共同邊界、自貿協定和文化距離進行分析,也是對現有影響因素的進一步探索[3]。
貿易引力模型的基本形式如下:

其中,Tij是雙邊貿易流量,A是常數項,Yi和Yj分別是i國和j國的GDP,Dij表示兩個國家(或地區)的實際地理距離。該式中,貿易流量與解釋變量之間的關系為非線性,應將其轉換成線性關系,對原模型兩邊各取對數,引力模型可用下式表現:

其中,LnTij、LnYi、LnYj、LnDij分別為Tij、Yi、Yj、Dij的自然對數形式,β0、β1、β2、β3分別是對應的回歸系數,μij是標準隨機誤差。
基于傳統引力模型及擴展的引力模型,本文構建中國與東南亞部分國家貿易引力模型。模型設定如下:

其中,IMijt、EXijt、Tijt分別代表第t年i國對j國的進口額、出口額和貿易總額,GDPit、GDPjt分別為t時期i國與j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反映經濟規模;POPit、POPjt分別為t時期兩國人口數量,代表i國與j國的國內市場規模;Border表示i國與j國是否接壤,若接壤取值為1,否則為0;FTA表示i國與j國是否簽署自由貿易協定,若簽訂則取值為1,否則為0;GDISij表示i國與j國之間的地理距離,反映運輸成本;CDij表示i國與j國間的文化距離,反映兩國文化差異程度[4]。
本文選取中國與沿線22個國家的2000年至2017年的貿易數據,共計390個觀測值(塞爾維亞缺失部分年份貿易數據),這是基于“一帶一路”沿線主要國家的地理位置分布和文化數據的可得性,選取了22個沿線主要國家作為研究對象,包括泰國、馬來西亞、孟加拉國、新加坡、印度、印度尼西亞、越南、巴基斯坦、土耳其、菲律賓、伊朗、克羅地亞、保加利亞、羅馬尼亞、愛沙尼亞、捷克、波蘭、俄羅斯、匈牙利、塞爾維亞、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
引力模型中,進出口貿易數據來自UNComtrade;GDP和人口數量來自世界銀行數據庫;自由貿易區協定數據來自中國自貿區服務網站;地理距離由Distance Calculator首都之間的最短航線距離計算得出;兩國是否有邊界根據世界地圖可得。關于文化距離,本文運用Hofstede(2010)文化六維度進行測量,文化差異數據來源于Hofstede網站文化六維度(權力距離、個體主義與集體主義、自我約束與放縱、男性化與女性化、不確定性規避、長期取向與短期取向)分數,文化距離的計算方式采用Kogut和Singh(1988)的計算方式:

CDij表示i國與j國的文化距離,Ini、Inj分別表示i國與j國在第n個文化維度上的取值,Vn表示第n個文化維度取值的方差。
在實證分析中,本文以2000年到2017年的貿易數據為研究對象,通過STATA軟件進行模型數據回歸分析,得到中國與“一帶一路”22個沿線國家貿易情況的回歸分析結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以說明:第一,貿易國GDP和中國GDP對貿易具有正向影響,貿易國GDP對貿易的促進作用更為明顯,因此兩國的經濟規模對促進貿易具有重要影響,經濟規模仍是影響貿易的重要因素。

表1 貿易影響因素回歸分析結果
第二,中國和貿易國人口規模對貿易有阻礙作用,可能是由于較大的人口數量降低了人均收入水平,人均可支配收入降低意味著購買力低,對貿易的發展有不利影響。
第三,地理距離對貿易發展具有明顯的負向影響,說明地理距離對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貿易往來仍有明顯的制約作用,這是因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大多是內陸國,并且也有很多沿線國家的基礎設施,如海運、交通等有待進一步完善,物流績效較低,運輸成本越高越不利于貿易的發展。
第四,文化距離對中國與貿易國具有正向作用,這是由于文化差異可能會增加本國消費者對別國文化的新奇感,也會使更多具有差異化的產品聚集在一起,從而進一步滿足本國消費者的好奇心和消費偏好,促進貿易發展。
第五,共同邊界對雙邊貿易影響較弱,主要是由于本研究中涉及的貿易國與我國有共同邊界的國家較少,且其基礎設施等有待進一步完善,國家間的貿易便利化程度相對較低,因此“邊界效應”體現不明顯。
第六,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對貿易有顯著的積極影響,通過建立自由貿易區,能夠進一步降低關稅及非關稅壁壘,減少國家間的貿易摩擦,從而對貿易的發展產生更加有利的影響。
本文基于2000年至2017年的雙邊貿易面板數據,構建雙邊貿易引力模型,探討影響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22個國家雙邊貿易的因素。主要結論是:第一,貿易國GDP對中國與沿線國家的貿易具有更為顯著的正向影響,表明中國應進一步提高自身的經濟水平,這有利于促進中國與沿線國家的貿易流量;第二,中國和貿易國人口規模、地理距離對雙方貿易起阻礙作用,距離越遠越不利于貿易的發展;第三,文化距離對中國和貿易國的經濟活動具有正向影響,文化差異帶來差異化產品,更好滿足消費者獵奇心理和偏好;第四,共同邊界對國家間的貿易影響不明顯;第五,自由貿易區協定對中國和沿線國家的貿易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貿易摩擦減少更能促進國家間的貿易往來[5]。
本文的研究對于促進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貿易往來,推動國家合作,提升“一帶一路”倡議的國際認可度和影響力具有重要而深刻意義。未來要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中國與沿線國家的交通狀況,降低運輸成本,為貿易往來提供更為便利的條件,要拓寬貿易互惠領域,優化貿易結構,促進貿易的平衡發展;國家要繼續推行“一帶一路”政策,推動產業互惠合作,堅持互利共贏、互幫互助、優勢互補,加快與沿線國家的自貿區建設,推動雙邊降低關稅及非關稅壁壘,減少貿易摩擦;此外,要進一步促進金融合作,推動提高金融監管合作效率,建立高效協調的監管機制,完善應對風險和危機的處理機制,發揮絲路基金的作用,推進亞洲基礎設施銀行的籌建;同時也推進中國與沿線國家的文化交流,以人文交流為紐帶,理解并尊重文化差異,增強開放程度,鼓勵更多國家地區建立合作關系,最終實現國家間的互利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