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金麗
(河南工學院經濟學院,河南新鄉 453000)

書名:鄉村振興戰略·畜牧業興旺
作者:付彤,田亞東
出版社:中國農業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8-10
ISBN:9787109246539
定價:24.80元
改革開放40年以來,我國畜牧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產業化、集約化、規模化養殖程度越來越高,成為農業農村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柱產業。畜牧業作為實現農村精準扶貧的主要突破口和發展方向,加強其在精準扶貧實踐中的作用及發展研究,對實現精準扶貧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由付彤和田亞東編著、中國農業出版社出版的《鄉村振興戰略·畜牧業興旺》一書采用一問一答的形式,從7個方面對我國畜牧業建廠、選種、飼喂、疾病防控及產品市場定位等內容進行了全面系統地介紹,并對各個環節應注意的問題和關鍵技術進行了詳細解答,具有較強的閱讀性與可操作性,對實現我國畜牧業的深化改革發展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鄉村振興戰略·畜牧業興旺》全書共分為7個部分。第一部分從養殖場的興辦準備、選址注意事項、布局要求、環境評價等方面,對包括豬、雞、牛、羊等不同類型畜牧業養殖場的規劃與建設進行了全面介紹。第二部分對畜禽品種的選擇與繁育技術進行了詳細概述,內容包括畜禽品種選擇應注意的問題、繁殖技術、家畜配種適宜年齡、繁育力指標等。第三部分以豬、肉雞、牛、羊為品種案例,具體介紹了不同種類畜禽飼養管理與飼喂技術。第四部分圍繞飼料加工與產品選擇,對飼料養分、原料分類、影響因素、飼養標準等進行了詳細介紹。第五部分以養殖場疾病防控為主體,詳細探討了養殖場畜禽的主要疾病、畜禽發病特征、防控工作等相關畜禽疾病處理的問題。第六部分對畜牧業中的糞污處理相關內容進行了全面介紹。第七部分對養殖場的經營管理與產品定位進行了深入探討。全書內容全面、條理清晰,對農業農村畜牧養殖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
畜牧業以品類多、規模大、產業鏈長等優勢成為我國農牧民增加經濟收入的重要基礎性、支撐性產業,且與生態環境密切相關,在鄉村振興及精準扶貧戰略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鄉村振興戰略·畜牧業興旺》一書緊緊圍繞脫貧攻堅戰,聚焦鄉村產業興旺,為實現精準扶貧脫貧、提高農民經濟收入提供了理論指導和有益的參考意見。
首先,畜牧業是精準扶貧的重要支柱。工農業作為國民經濟中的兩大支柱性產業,是促進國民生產、實現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畜牧業作為我國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衡量我國國民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更是國民經濟增長的基礎,關系到我國國民經濟健康平穩運行。相關調查研究表明,我國農業產業發展的最大短板與最大空間都在于畜牧業。精準扶貧工作的深化開展是為了進一步發展農村經濟,促進農業生產,從而幫助貧困地區農民群眾擺脫貧困局面,而畜牧業作為農業支柱產業,自然而然成為精準扶貧的重要抓手。2020年,在疫情影響下,我國畜牧業產值雖然有所下滑,但相關調查顯示,全年畜牧業產值仍占農業總產值的近三分之一。畜牧業與種植業的發展齊頭并進,糧食產量的提高能進一步帶動農村經濟發展,精準扶貧政策的實施必須要保證產業興旺,必須要有支柱,種植業與畜牧業首當其沖地成為農村精準扶貧工作中最有力的產業支柱,成為實現農村經濟繁榮的重要主導產業。
其次,大力發展畜牧業可以實現對農村資源與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有效利用,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時代的發展,農村勞動力人口也在不斷增加,但在知識文化水平和科學專業素養等條件的限制下,多數城市企業對農村勞動力的需求不多,很大一部分農村勞動力被滯留在鄉村,形成了農村剩余勞動力,甚至形成了相當一部分相對貧困人口。而在農村地區大力發展畜牧業能對這部分農村剩余勞動力進行合理利用,在提升農民生活收入的同時提高農村勞動力的自我發展水平,提高貧困家庭的經濟收入,實現精準長效脫貧。同時,農村作為發展農業種植業的主要場所,其所產生的農業廢棄物成為環境污染的來源之一,而此時發展畜牧業可對農村地區的農業廢棄物進行有效利用,如玉米桿等農業廢棄物可當作天然的牲畜飼料,實現資源再分配,在提高農村農民經濟收入的同時對環境保護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
最后,大力發展畜牧業是貫徹落實國家發展政策的有效途徑,是轉變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模式的重要手段。我國自古以來就是農業大國,在貧困人口中,農民占據了大多數,畜牧業作為帶動農民發家致富的重要手段,在我國精準扶貧工作中具有不可忽略的重要地位。一方面,大力發展和積極鼓勵貧困地區人口發展畜牧業是積極響應國家精準扶貧政策的具體表現,在進一步推動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的同時也有助于加快完善我國基層畜牧業服務體系建設。利用畜牧業實現精準脫貧的根本目的是要通過政策扶持,加大對經濟落后地區農業畜牧業產業的支持和推廣應用力度,從而通過畜牧業技術的推廣來指導貧困人員實現低成本、無公害的養殖,不斷增加農民收入。而精準扶貧中的畜牧養殖業發展不僅是單純的畜禽飼養,而是要在幫助貧困人口掌握現代化高新畜牧養殖技術的基礎上改變傳統畜牧養殖模式,促進現代畜牧業實現集約化、規模化的高速發展,進一步轉變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模式。
首先,加強政策宣傳。農業是一國經濟發展、社會安定、國家進步的基礎,農民和農村問題始終是我國革命和建設的根本問題。進入精準扶貧時期,隨著農民生活的迅速商品化,扶貧目標已由原來的解決溫飽問題轉變為“兩不愁、三保障”。在這種情況下,扶貧不僅是增加農業糧食和畜牧業產量,而是如何幫助貧困農民真正進入市場,從而實現徹底脫貧,走共同富裕之路。因此,要徹底實現精準扶貧,需各地、各部門、各政府在國家的號召下共同參與,加強政策宣傳,在合理利用、貫徹落實政府福利政策的同時更應積極發揮工作人員的創造性和主動性,進一步調動貧困人口的主觀能動性,提高自身素質水平,主動學習畜牧產業經營管理辦法,在良好政策宣傳中因地制宜地尋求適合當地畜牧業發展的新項目和新路子,做到量體裁衣、穩中求進。
其次,積極加強貧困人口畜牧業養殖技術的教學手段創新,實現貧困人口畜牧養殖業的可持續發展。從目前我國畜牧業精準扶貧的發展實際來看,貧困地區的畜牧業發展過程存在嚴重的人口老齡化和身體素質不強等問題,養殖戶的綜合素質普遍偏低,嚴重阻礙了精準扶貧工作的順利開展。很大一部分養殖人員在接受幫扶工作過程中存在產品設備不會用、教材課程聽不懂等技術難題。因此,在精準扶貧工作進行過程中,加強對廣大貧困人員的技術扶持,提升貧困人口的整體素質成為迫切之需,這就需要精準扶貧相關工作人員對培訓手段、培訓課程及教學手法進行不斷地簡潔和優化,從而確保農村貧困人口能熟練掌握相關畜牧技術,并對動物疫情防控、養殖方式等專業問題有全面的了解,從而在根源上實現農村貧困人口養殖技術的有效規范,提高貧困人口的畜牧養殖能力,進一步實現畜牧業的創新發展。
最后,積極鼓勵貧困人口打造畜牧業特色品牌,實現貧困人口產業的長效發展。精準扶貧的根本目的在于最大限度提高貧困地區產業發展的經濟效益。畜牧業作為精準扶貧工作的重要支柱產業,在發展過程中要積極打造自身的特色品牌。只有為貧困人口構建出能滿足現代社會發展需求的特色品牌,才能達到長效脫貧的目標。這就要求扶貧工作技術指導人員積極結合當地自然環境條件及地區產業特色,根據市場需求對養殖品種進行選擇與培育,因地制宜發展特色農業養殖,從而提升貧困人口的農業養殖經濟效益,進一步推動精準扶貧工作的深化發展。同時,在互聯網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網絡技術成為提高特色品牌影響力的有力抓手,這就需要相關人員積極利用微博、微信、客戶端等互聯網媒介進行有益宣傳,以自身發展特色與發展優勢作為重要推動力擴大當地畜牧業的影響范圍,實現可持續發展。此外,加大當地畜牧產品宣傳力度,不僅能有效提高品牌知名度,還可有效吸引外來投資,促進當地其他產業的發展,從而樹立良好的社會形象,全面提高地區的整體競爭力,通過生產循環鏈的形成促進精準扶貧工作的貫徹落實。
此外,加快推進畜牧業循環生態環境建設,積極探索并推廣畜牧業種養結合的循環發展模式是實現精準脫貧的又一有力抓手。畜牧業的精準扶貧不是一時之舉,而是要實現長效和可持續發展,這就要求幫扶人員在提供技術支持、提高貧困農民經濟收益的同時兼顧綠色生態可持續,進一步探索優化畜禽養殖環境的措施,從源頭上做好規模養殖廢棄物無害化、資源化、減量化工作,從而促進畜牧業持續健康循環發展。一方面,加強科學規劃。提高貧困農民的環境保護意識,在幫扶過程中積極與土地部門協作,嚴格按照相關法律法規和行業要求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同時對新建養殖場進行環境評估和規劃,加大監管力度,全面提升環保工程,實現養殖業的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畜牧業種養結合循環發展模式的探索要求幫扶人員在糞尿加工、運輸、貯存、施用等關鍵環節進行技術研究和創新,積極推廣各類服務組織,大力推動生態畜牧業的發展,實現資源的全面合理利用。
精準扶貧是實現社會和諧發展、提高民族凝聚力、提升貧困人口經濟效益的國家重要戰略措施。抓住畜牧業這一發展機遇,積極破解農村貧困人口脫貧難題是時代發展進程中的必然選擇。《鄉村振興戰略·畜牧業興旺》一書從專業化角度為畜牧業的發展和實踐提供了重要理論借鑒,是推動我國精準扶貧政策貫徹落實的重要抓手,具有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與閱讀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