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育能
(福州市建筑設計院有限責任公司 福建福州 350011)
建筑策劃理論在本世紀初開始在國內建筑設計行業推廣,但受限于國情和經濟發展水平,建筑策劃的實踐一直局限于相對較小的范圍,其重要性并不十分被認可。
但是,隨著近年來EPC項目的日益開展、建筑復雜程度日益提升,缺乏建筑策劃而導致的諸如任務書不合理、決策不科學、建筑定位不準確、造價控制不力等問題逐步凸顯。因此,本文通過對案例建筑策劃運用過程的分析,闡明建筑策劃在建筑設計及EPC實踐中的重要作用。
2019年,在柘榮鴛鴦草場游客服務中心項目中,筆者作為EPC項目負責人,較為系統地運用建筑策劃的思路和工作方法,指導了前期以及設計部分的工作,無論是設計還是EPC管理均取得了較好的成效[1]。因此,謹以本案的建筑策劃思路以及結論來強調建筑策劃的重要性,提升建筑師們主動運用建筑策劃的意識。
建筑策劃作為一套成熟的理論,其基本方法和步驟包含了①基礎資料調查;②項目研究分析;③決策和評價[2]。其中基礎資料調查方法有問卷調查,走訪調研、大數據收集等。項目研究分析方法有問題搜尋法、層級分析法、模擬分析法[3]等,這個環節對于建筑師和決策者來說,最重要也是最直觀的方法,就是問題搜尋法。下文筆者將結合案例進行相對應的分析。決策和評價包括任務書決策、模糊決策、對任務書的預評價等。
本文不展開探討基礎資料調查部分方法(這部分工作由設計院和策劃公司共同完成),而是重點關注獲得基礎資料后的項目研究分析和決策環節,并結合案例建筑的實踐進行分析。
本文探討的案例建筑“柘榮鴛鴦草場游客服務中心”,位于福建柘榮鴛鴦草場景區內,是整個景區建設項目的一期工程,如圖1~圖2所示。該項目涵蓋酒店、景區游客服務中心、配套小型商業等功能,實際上是一個以準度假酒店為主題的酒店綜合體項目。項目投資方為福建旅游投資集團。

圖2 主入口透視圖
作為建筑策劃流程中的“基礎調查”部分,獲取資料的渠道包括政府相關部門官方數據、體驗消費、潛在市場需求對象調研、管理人員訪談,經濟和旅游業大數據等。由于本文研究的重點不在于此,因此僅列舉基礎調查的重要結論如下,并以此為依據進行下一步的策劃工作。
景區核心資源:罕見的萬畝高山草場,春夏秋冬四季景色各異。但是景區知名度不高,游客以一日游游客為主,人均停留時間短,消費水平低。
該項目所在的柘榮縣住宿接待能力弱,導致旅游客源外溢至福安、霞浦。
大數據顯示:經濟方面,該項目所在的柘榮縣經濟體量在全寧德居于末位;旅游資源方面,該項目所在地柘榮縣旅游發展相對滯后,知名度低;酒店業客源方面,旅游客源僅占15%,具備較大的提升空間。近5年來,柘榮年旅游人次和收入分別增長17%和25%,但是與之相對應的旅游人均消費停滯在600元/人次。
因而有如下調查結論:
(1)該項目可定位為度假型酒店,將推動柘榮旅游業從觀光旅游到度假旅游的升級。因為起點較低,容易實現跨越式發展。
(2)該項目的實施能夠滿足目前柘榮旅游、住宿接待能力不足的需求。
(3)考慮經濟和消費力因素,該項目在酒店定位和定價上暫時不宜過高。
該項目名為游客服務中心,實則是一個酒店綜合體,顯然不同于普通的酒店。如下這幾個問題在設計之初乃至項目前期就需要認真思考:
(1)如何解決最重要的兩大塊內容,即游客服務中心和酒店之間的關系?是在一棟建筑內解決還是分開兩棟建筑?如果在一棟建筑內解決,如何處理功能流線關系?
(2)如何巧妙組織酒店入住游客流線,票務、檢票,商業購物等一系列流線。
(3)酒店類型定位,經濟效益策劃,規模策劃,文化性主題定位,體驗性主題特色定位等問題。
(4)如何實現旅游異境化?
(5)在工程總承包的背景下,如何在保證品質的情況下有效控制成本?
設計團隊在這些問題的導引下對項目進行分析,并針對問題逐一提出如下應對思維和策略。
2.3.1 布局策略對比策劃
在這個項目中,游客服務中心約3000 m2,酒店約9300 m2。雖然游客服務中心面積僅占1/4不到,但是涵蓋了票務、售票大廳、旅游展示等最核心的景區配套功能,同時也是游客(團客、散客)匯聚點。因此,如何處理好游客服務中心和酒店的關系就成為策劃的重點。
將游客服務中心和酒店在場地內分開設置(圖3),優點在于可以有效地實現功能分區,酒店經營使用均不受游客的干擾,這也是策劃之初的構想。這種布局的弊端,在于整體形象零散,同時游客的流線依然會和酒店人、物流產生部分交叉。

圖3 布局示意圖一
由此探討第二種可能,即游客服務中心和酒店設于一棟樓內的布局(圖4),其優點很明顯,即整體形象一體化,有效集約的用地。但是弊端也很明顯:游客和入住客人的動線交叉。

圖4 布局示意圖二
貌似這個弊端難以解決,但是經過探討提出雙首層概念,在豎向上實施人流分置。酒店大堂設于二層,通過地景草坡的設置,將入住客人人流引導至二層酒店大堂入口,如圖5所示。游客服務中心設于一層滿鋪,景區游客通過人工草坡形成的凹口型建筑形態引導,進入一層游客服務中心大堂。游客和入住客人的動線交叉問題得以完美解決。

圖5 雙首層入口示意
同時這個布局方案在深化過程中,又獲得了良好的空間穿插和體驗效果,即將游客服務中心大堂挑高兩層延伸至酒店大堂層,如圖6所示。這是考慮到景區游客和入住酒店客人其實并非完全獨立,景區游客也是潛在的入住酒店客人。因此,打造一個貫通游客服務中心和酒店大堂公區(包括大堂、餐廳、娛樂等)的挑高空間,可以在視線上,心理上形成空間共享,有效地將景區游客轉化為入住酒店客人(這也是業主的核心訴求);同時又能有效解決人流的動線問題,達到了人流不交叉但又能空間共享的效果。

圖6 游客服務中心大堂
從這個層面看,這個項目是一個非典型性酒店項目,稱之為酒店綜合體,按照這個邏輯展開對這個項目的策劃。
2.3.2 流線空間策劃
如前文所述,通過雙首層設計,酒店入住人流與景區游客流線實現立體分流。那么,如何規劃以及引導好景區游客功能流線的同時,還能夠附帶實現最大的空間和商業價值,就是流線策劃的最大意義。
商業價值策劃:本案中,通過指向性極其明確的草坡圍合空間,引導游客人流從西側入口進入游客服務大廳,進而至檢票廣場,形成東西向展開的商業服務軸線,如圖7所示。在游客行進動線的北側設置常規意義上的游客服務大廳功能(售票、問詢、等候、服務等功能);在游客行進動線的南側植入商業店面,充分利用游客客流量帶來的商業價值。

圖7 商業服務軸線
空間感受策劃:在游客動線的空間感受上營造變化的節奏。室外/放(游客廣場)-半室外/收(門廊)-室內/放(二層通高游客服務大廳)-半室外/收(室外商業步行街)-室外/放(檢票廣場)。這種刻意營造出來的交替收放的空間序列增強了空間的有趣性,提升了游客的停留體驗感。這些恰恰是作為一個度假酒店必須有的空間趣味性,但是卻并非脫離功能需求的準則基礎之上的空間營造。
2.3.3 類型、經濟效益、客房定位策劃
作為盈利性要求很高的酒店來說,類型定位直接關系到投入產出的平衡臨界點。本質上來說,由于地處核心草場景區,本案似乎應該定位為度假酒店,但是考慮作為整體草場核心景區一共配建3處酒店,另外兩處酒店主題定位分別是康養主題和天池高端主題,綜合考慮本項目在景區內的地段以及享有的景觀資源,是3個酒店之中最不利的,同時為了形成差異化對比,以吸納不同層次的住店客源,故此,本酒店定位高于商務酒店,但是低于度假酒店,可稱之為準度假酒店。
在此基礎上,制定策略如下:
(1)經濟效益策略——降低單間客房占用面積指標
建筑策劃的一個重要環節就是面積配比。正如學校以學生人數為基數,醫院以病床數為基數,酒店則以客房數為基數來制定合理的面積配比。反過來說,即在容積率一定的情況下,客房數量即成為策劃要點。
設計策略即在容積率不變的情況下,盡可能提高客房數量,設計客房128間,酒店部分面積約9300 m2。單間客房占用面積指標為72 m2/每間客房,這個指標遠遠低于度假酒店常規的120 m2/每間客房的指標,甚至低于很多中等星級酒店指標。
這有賴于將很多酒店配套的休閑娛樂健身功能空間劃分出去,與二期的康養主題酒店共同享有;另一方面,酒店公區不追求大而奢華,而追求小而精致。這樣的策略,確保了資源的共享以及最大經濟效益的考慮。
(2)客房定位策略——高度重視家庭親子出行配套
根據前文所述,對柘榮當地旅游市場的調研,游客以一日游游客為主,人均停留時間短,消費水平低。研究數據表明,周末及假期旅游選擇家庭出游的比例占到一半以上,親子游的過夜住宿意愿相對較高,且消費水平也較高。
因此,在策劃階段和業主決策方面,必須大幅度增加親子房型,將原任務書的親子房型比例由10%提高到30%,同時預留部分套房兼做親子房型。在酒店公區面積緊張的情況下,依然要留出兒童游樂用房和親子互動區域,在地景式屋面上也策劃了兒童觀演、游樂設施和場所。
2.3.4 旅游異境化體驗策劃
旅游本身提供的一個重要的資源就是“異境化體驗”,消費者觀光和住宿,就是希望得到與平時城市生活截然不同的異境化體驗[4]。在本項目中,除了景區萬畝草場的天然自然景觀資源提供的異境感,在建筑設計方面也需要提供消費者異境體驗。在策劃設計階段,通過如下幾點營造酒店建筑本身的異境感。
(1)特殊的建筑形態——地景式圓形建筑具備高度的獨特性和可識別性。
(2)利用延伸的地景式屋面作為晚上燈光秀的主場地。
(3)客房內部裝修主題融入景區草場春夏秋冬四個季節的不同色彩和特色,如圖8所示。

圖8 客房四季色彩
(4)融入在地文化特色的景觀長廊——景觀長廊的玻璃頂采用柘榮當地的剪紙圖案的印刷玻璃,陽光灑落后,在地面形成獨特的剪紙光影效果,如圖9所示。

圖9 剪影景觀長廊
總之,在策劃和設計階段,要營造這種不期而遇的異境化體驗和小驚喜,以此來提升酒店的附加價值。
2.3.5 項目成本控制策劃
酒店的投入產出關系既反映了酒店的管理水平,也反映了建筑策劃和設計水平[5]。因此,前期制定了投資回報年限不超過15年的評價標準,進而嚴格策劃本項目的土建投資。經過測算,酒店主體(包含建安、室內裝修、景觀、夜景照明、智能化等)的建設成本必須嚴格控制在5800元/m2以下。在建筑策劃階段即采取如下成本控制策略:
(1)策劃限定各個主要分項的大致成本限額,分解包干。分解限定土建安裝部分3200元/m2,室內裝修部分1500元/m2,室外景觀部分300元/m2等等,要求所屬專業進行限額設計。
(2)建筑表皮差異化控制策略
圓環形主體建筑的外環表皮采用鋁單板幕墻飾面;內環靠內庭院的立面則采用涂料飾面。通過建筑表皮差異化控制策略,達到既保證主立面的建筑造型和形象標準,同時大幅度節約建筑裝飾造價的要求。
(3)土方平衡和擋土墻優化策略
該項目附屬一個3.7萬m2的停車場。當地土方外運價格昂貴,預估停車場土方平整外運的費用將達到300萬元以上。通過BIM輔助豎向設計策略,基本達到土方平衡,節省了此部分造價;同時由于合理的標高設計,有效降低擋土墻的設置長度和高度,也節省了擋墻費用。
(4)室內裝修和景觀成本策略
裝修和景觀單價控制較為嚴苛,因此裝修采用“輕裝修,重裝飾”策略。同時,材料方面盡可能摒棄昂貴的石材、金屬板材,采用當地可替代性地材。景觀考慮到景區以草場風貌為主,因此大幅縮減高大樹木的種植以及水景的設置。
(5)機電設備成本策略
在機電設備方面,前期通過智能化專題策劃,盡可能摒除華而不實的智能化專項系統;在夜景燈光照明上,明確僅采用輪廓提亮。
工程總承包(EPC)作為推進建筑工業化進程的新型管理模式,近年來迅猛發展,可以預見的是,將來會有越來越多的設計項目采用EPC模式。
從我省2017年以來的EPC項目實踐案例和過程來看,主要存在如下問題:設計任務書不合理、流程缺乏管控、工程造價制定及管控隨意、由于設計不合理反復修改而導致的進度節點滯后、設計一體化程度低等。這些問題均和建筑策劃有或多或少的關系,亦即好的建筑策劃,可以盡可能規避上述問題所帶來的工程系統性風險。
同時,EPC模式需要設計、生產、加工、施工、主體機電裝修一體化;也需要設計、生產、施工深度融合。所有這一切,設計是先導和基礎。因此建筑策劃的好壞不僅關系到設計的質量,而且關系到整個EPC項目的成敗。
以本案為例,在進度節點管控方面,通過前期有效的建筑策劃,提供了經過論證的較為合理的設計任務書,避免了設計方向上的顛覆,減少了后期設計改圖,確保了項目工期。在造價和收益管控方面,建筑策劃階段對單間客房占用面積指標的嚴格控制,以及前述對項目成本的控制策略,都對項目的順利進展起到了關鍵作用。同時,所有這些策劃均基于全專業設計(裝修、景觀、幕墻、燈光、BIM等)的一體化考慮,因此能夠提升設計的一體化水平,進而滿足EPC模式(尤其是設計牽頭EPC)的需求。
還應注意的是,建筑策劃工作體系中“前策劃,后評估”是個完整的閉環。EPC項目的建筑策劃也應有后評估體系和工作。筆者認為,EPC項目的后評估至少應包含使用者評價、造價控制評價、進度節點控制評價、工程缺陷評價等內容。
近年來,隨著建筑設計模式向全過程設計、工程總承包方向發展的多元化模式趨勢,建筑策劃的重要性益發凸顯。尤其設計牽頭的工程總承包項目,建筑策劃是否引入,和建筑策劃的水平高低,直接影響到最終的建筑品質,運營效果,造價管控等。
通過建筑策劃合理編制任務書;通過建筑策劃提供決策;通過建筑策劃更好地實現設計管控甚至施工過程管控;通過建筑策劃實現一個好的設計乃至好的建筑,這些都是建筑策劃的范疇和意義所在。
在EPC和全過程設計的模式下,尤其應注意把建筑策劃的應用前伸至可研階段的策劃,避免可研階段的策劃缺失導致的錯誤性結論。
應對即將到來的建筑師負責制,作為建筑師,應更積極主動地運用建筑策劃的方法和手段,來確保提交的不只是設計圖紙,而是合格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