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偉強
(福州市建筑設計院有限責任公司 福建福州 350011)
校園建筑與校園環境對學生的學習及生活影響起著重要的作用。新時代校園設計,應當綜合考慮到融入當地環境與健康生活,應當關注對生態及社會敏感反應的土地利用,起到引領、示范、引導的社會效益。按照整體論的觀點,世間萬物皆是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結構形式聯結構成的、具有某種功能的有機整體[1]。以此觀點看待在新城建設中的山地校園時,不難發現在此過程中,同時存在很多矛盾與復雜的制約因素。尤其是當整體風貌與個性展示,品質提升與經濟控制,場地高差與功能組織等因素匯集一起時,矛盾和制約性變得錯綜復雜。另一方面,只要能有效化解這些矛盾并加以科學分析,負面因素也可能轉化為建筑創作的有力觸發點,為設計帶來創新的契機。如何體現出校園建設的經濟性與全面性、在地性與文化性,如何讓校園設計與城市規劃層面系統統一,是眾多建筑師必須思考的問題。作為閩清縣梅溪新城重要的配套公共建筑——閩清第三實驗小學設計,恰是做出了一次積極的嘗試。
建筑作為人聚環境中的子系統,必然受到城市規劃與自然環境大系統的控制和制約。也就是說,建筑需適應自然和人工環境,在制約中與環境達到和諧相處[1]。 閩清縣地處福州市西南,屬于傳統的內陸山區縣。“十三五”期間,閩清縣為擺脫城市發展的困境,在原有老城區的基礎上向東約3 km處(梅溪與閩江匯流處的盆地),另辟“梅溪新城”。新城的規劃,旨在利用有利的交通資源,占據其鄰近省會的區域優勢,完成從“梅溪走向閩江”的城市躍升,打造新時代配套全、品質高、生態美的現代化閩東新城。
隨著新城建設的逐步推進,城市機能的行為模式和展開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自然環境和生態建設也將面臨新一輪的重塑和提升。一些城市規劃前期的意圖和構想在新城的現代化進程中,逐步明朗并得以實現。大尺度、多軸線的城市布局,高密度的城市配套公建、美麗宜居的山水環境,成為新城新面貌的有力詮釋。兼具民生工程、新城開發、市民服務的新城中小學校在規劃伊始,因為其特殊的城市配套的屬性,被重點定義并上升為助力新城發展的重要公建,具有示范意義。基于此,上位規劃經過多方比較、反復權衡,閩清縣第三實驗小學選址最后落位于新城縱向主軸南向延伸段的山坡用地上。基地靠近城市軸線,但疏離密集且同質化的城市公建群,與山林為伴、與自然為鄰,如圖1所示。

圖1 梅溪新城選址區位與規劃主軸
當今校園,不僅是一個能遮風避雨的學習場所,更是一個發展知識、塑造人格、承載時代內涵的載體。在中國當代校園建設中,不僅是大學校園,而且一些中小學也達到了相當的建設規模和標準,它們是所在城市地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形成一個相對自足的社區乃至“縮微城市”[2]。因此,城市界面和形態的控制,往往會反映在校園的具體布局中,甚至一些城市設計的具體方法和概念,常常也適用于校園規劃設計。
閩清縣第三實驗小學規劃用地總體上呈矩形,用地面積為27 561 m2(41.34畝),地形地貌以不規則山地為主,原始地形最大高差25 m。建設規模為36班完全小學(1620名學生),總建筑面積20 630 m2。基于校園用地使用功能的不同,整個校園基本分為3個功能區,包括教學區、綜合區、運動區。其中,教學區位于校園西邊,靠近新城南段山脈,處于較高標高平臺上,既有利于展示校園面貌,也能自成一區,與自然相融合。綜合區位于校園中部,是教學、運動、辦公綜合配套區域,包括圖書館、體育館、舞蹈室、辦公室、接待展示等功能,處于教學區和運動區之間,位置凸顯,方便各區之間聯系。運動區和風雨操場位于在校園東部,面向城市干道,既隔絕城市噪音,又方便未來文體設施對社區居區開放,形成良好的社區互動關系。通過情景式合理布局,校園內部結構清晰,聯系方便,校園外部環境關系協調,為后續單體和專項設計奠定了基礎,如圖2所示。

圖2 總平面圖
區別于其他學校環境,本案最大的特色在于山地條件。基于整體論的觀點,山地校園規劃設計的立足點,不是簡單教學環境的提升和塑造,而是“此情此地”的設計落筆。通過分析場地特征與城市環境,結合教學理念和教學功能的要求,進而確定山地校園的有效設計策略。這將是一個以制約條件為前提,以建設目標為導向的設計邏輯與思考方法。
(1)整體嵌入
城市設計中的梅溪新城地跨福銀高速南北兩側,描繪了一個圍繞高速兩側,結構清晰、層次起伏的現代化新城形象。第三實驗小學是人們在福銀高速上穿越新城南區的第一印象,具有十分重要的展示和宣傳功能。
新時代的校園空間具有完整性、流暢性、公共性、集體性以及開放性的需求,需要更整體的空間形態才能適合小學的活動[3]。傳統的山地校園設計模式是將建筑體量“打碎”“化整為零”,但不能提供現代教學活動所需的寬闊、平整空間,滿足不了學校的使用要求。因此,本案的設想是跳出傳統的思維模式,建筑不再是行列式或碎片化的組群,而是整體式融入綜合環境中。設計也不因擔心建筑組群破壞周圍環境而極力地化解體量,消解形象,而可以盡可能地彰顯建筑的魅力,“化零為整”[3],進而營造符合中小學校園行為特點的校園空間,如圖3所示。

圖3 校園“化零為整”
(2)延續主軸
以行政中心為支點,寬度60 m,縱向800 m,梅溪新城構筑了強有力的城市行政景觀主軸線。現代簡潔的城市配套公建錯落有致分布在城市主軸兩側。主軸的南向延伸段與小學基地東側一部分相重合。經過與規劃職能部門多次交流,本著系統辨證的思想,設計決定在這樣的自然環境里,通過校園布局延續新城主軸。
采用逐次疊套城市設計控制軸線與基地場地布局的方法,把基地東側與城市主軸重合部分全部讓開,平整出面積較大、標高較低處,作為校區的主要運動場地。該區域不設置高大、凸出的建筑物,只布置綠化景觀和運動場地,使新城縱向主軸越過福銀高速,向南段延伸了400 m,貫通了梅溪新城南北片區,形成新城的縱向景觀聯系。同時,運動區的隔離,也使教學區進一步遠離機動車道;利用臺地高差減弱城市道路的車流噪聲對教學區的影響,降低城市環境的不利干擾。
(1)分級臺地
土方工程是山地校園中優先考慮的重點,它直接關系著交通安全、綜合造價、施工組織、項目工期等多個方面,也是驗證校園布局合理性的有效工具。項目地勢西高東低、北高南低,校園組群結合地形采用三臺地形式,臺地相互之間高差均為4 m。合理的臺地高差有效銜接了場地,且與教學樓的4 m標準層高一致,使二者形成對應關系,為教學功能上下層、跨臺地轉換提供了條件。而臺地之間的轉換方式,則主要通過建筑室內樓梯、室外大臺階(坡道)、架空連廊的平坡轉換等實現多維聯系。交接部分更是直接對接了架空廊道與內院,并串聯起內與外、高與低的空間場所,成為校園平臺轉換、休閑活動的主要空間,如圖4~圖5所示。

圖4 臺地示意圖

圖5 架空連廊
(2)緊湊布局
根據《福建省教育用地控制指標》(閩國土資綜〔2007〕316號)的相關規定,30班以上的小學校園,生均教學用地為不低于18.8 m2/生。該條文的出臺旨在明確教學用地合理的規模取值,避免出現因校園過于局促,無法開展正常教學活動的現象。
本案中,由于擋墻、交通、防護綠地等影響造成的實際用地面積折損,實際生均用地僅為14.6 m2,低于相關規范的控制要求。用地不足導致了設計難度陡增,平地自然成為了山地校園中極為緊缺的資源。通過比較,設計采取了功能相對集中、布局盡量緊湊的做法集約用地。其中,教學區采用標準化單元(教室柱網模式:8.7 m×7.9 m),結合當地日照和主導風向,橫向鋪展,用足南側面寬,節約土地。綜合配套區采用“大底盤”式布局,利用綜合區功能的布局相對靈活,設計彈性大的特性,合并相似功能、減少建筑間距、降低層數,打通樓與樓之間通道,增加區域密度,從而大限度地發揮土地利用的價值,如圖6所示。

圖6 “大底盤”式布局
(1)復合式院落
綜合區由“辦公+閱覽+體育”三大功能、及“前、中、后”三大內院為核心共同形成。各院落的布局結構遵守傳統建筑中單一軸線對稱式布局的原則,但帶有不同的空間屬性,保證了各分區獨立的教學活動。院落雖具有較強烈的內向特征,但是內院專門與主教學區的樓間綠地相對應。實際上,院落并沒有割裂各功能區的交流,反倒成為各功能區聯系的紐帶。內院的四周界面分別運用內廊與外廊兼并、室內與室外穿插等手法,創造了豐富的空間效果,有機地形成“圖”和“底”的拓撲關系,使空間層次更加靈活,空間內涵更加豐富[4]。
(2)多行為交通
有效的山地校園交通空間設計,能讓教學區與非教學區更有利地進行互動,其“通道性”空間往往承載著多種功能,校園的多樣化訴求,使交通越來越向多行為復合空間發展。綜合區南樓的底層門廳融入了展覽、休憩、交通等功能,再結合詩意的庭院設計,為學生營造了獨特的空間氛圍,如圖7所示。臨室外操場的綜合區東側設置了長達80 m、4 m寬縱向大通廊,通廊與戶外平臺、落地大門扇、內庭院、多功能體育場館相聯系,將交通空間作為了容納非教學活動的多行為容器,如圖8所示。藝體館北側的大臺階穿插了可供停留的景觀平臺,力圖打造一個通往戶外操場的生態通道,把交通與景觀展示、休閑活動進行了有機結合,提供了行為模式多樣化的可能。

圖8 綜合區東側通廊
(1)“全景式”展示
為獲得良好的整體感受,設計時要注重空間的大小高低、狹長或開闊的對比,以及建筑連續界面的變化。第三實驗小學形態設計擯棄了傳統校園碎片化集合的組合方式,教學樓、辦公樓、圖書館、藝體館等這些功能不再以單體出現,而是整體歸入統一的形態中,促使校園以“全景”的形象呈現。
在新城200 m~400 m遠景尺度的高速路視角下,設計巧妙結合了山形地勢,建筑組群錯層布置、逐層升起,與其北側的初級中學及東側的梅溪新城體育場一起,好像一組自然的幾何畫卷展開在山林之前,創造出一種整體、有序的整體公建新形象,如圖9所示。在校園近景空間內,設計運用簡潔的造型手法,通過橫向水平挑檐與錯動的豎向格柵,形成了生動的表皮肌理,使建筑獲得富有節奏的韻律感,在富有造型特色的同時,進一步凸顯了生動活潑的校園氣氛。

圖9 校園全景
(2)“在地式”融合
校園立面設計既沒有求新求特,也沒有求洋求異,而是努力尋找一種樸素的扎根鄉土的姿態,做好在地融合。閩清是福建傳統的建筑之鄉,各類瓷磚燒造歷史悠久。建筑立面采用了灰色面磚結合白色墻面的做法,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建筑的生態理念[5]。灰磚由當地取材生產,價格低廉,符合項目建設條件,它的引入,自然喚起了當地的文化記憶。
再者,由于當地夏秋季天氣炎熱,設計特地將具有一定遮陽功能的垂直墻板配合跳躍色彩,斑駁地嵌入立面,各種平臺和洞口向內“深凹”。如此,外立面投下深深的陰影,既給內部空間改善了自然光,立面也能形成統一的整體,兼具時代感和生態性。而緊鄰操場側塑造的連續弧形墻上,設置了不規則金屬窗洞,每隔一段刻意留出大尺度門洞,二者共同形成了大小不一、高低錯落的“風洞”。在炎熱的夏季,借助內院的吹拔,氣流將通過風洞,穿越架空連廊,進入各教學區,改善了建筑群的氣候環境。門洞中內嵌可開啟的大尺度門扇,利用門扇的角度開合,可進一步引導氣流的走向,補充氣候自主調節的科學性,也為校園形象增添了一抹亮色,如圖10所示。

圖10 風洞與內院
山地校園存在形態和方式多種多樣,并沒有單一的設計方法能夠適應所有外部條件。分析矛盾本體,各種制約條件可能成為調動建筑師思考切入點的積極因素,使得設計者擁有更為開創性的思維和更為慎密的實踐能力。閩清第三實驗小學嘗試使用規劃性、整體性、生態性的總體思想,指導設計,關注校園與城市環境、建筑與山林景觀的融合,綜合考慮教育建筑的功能特點以及地形地貌的實際情況,努力尋找一種恰當的平衡。這種平衡是建筑組群與自然環境的平衡,也是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平衡。本項目的設計實踐在打造自身教學環境的同時,為梅溪新城的總體風貌呈現與新建筑的形象展示,為兼具生態性與時代感的城市環境塑造,做出了積極的回應和有效的探索。
圖片來源:為作者自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