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陽陽
(福州市建筑設計院有限責任公司 福建福州 350011)
近年來,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進入“后半場”,農民工傾向于到縣和縣級市聚集,已成一種長期趨勢。農民工流動有幾個基本的需求:一是就業和增加收入;二是獲取教育等公共服務。其中第二點近年變得越來越重要。重視縣域城鎮化,縮小城鄉差距,是推動協同發展的重要一環[1]。福建省教育廳2016年印發的《福建省“十三五”教育發展專項規劃》,強調了推動城鄉區域教育協調發展的重要性,有力促進了省內鄉村教育資源的提升。在這一時期,福州市出現了一大批位于鄉鎮的配套建設中小學校。始于2017年,歷時兩年的閩侯縣第二實驗小學設計、建造過程,正是在快速城鎮化背景下公共教育資源提升趨勢下的回應,以在地思考為起點,探索空間織補理念,打造本土“融”建筑設計道路上的實踐案例。
閩侯縣第二實驗小學用地面積約2.5萬m2,總建筑面積約2.7萬m2,共36個班,1620名學生。分校的設立,旨在服務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及補充片區資源短板。學校規劃用地坐落于閩侯縣新城甘蔗街道洽浦河西側。本文將城鄉空間中多重矛盾定義為“斷裂”,通過實踐過程中的矛盾剖析,逐一化解或緩和空間“斷裂”對人的生活、工作、學習的負面影響。
乘著“十三五”規劃的東風,閩侯新縣城近年來如雨后春筍般拔地而起的大片百米高層辦公區、住宅區,與用地西側洽浦河對岸仍保持原始鄉村風貌的二至三層鄉村建筑形成鮮明對比。隨著新城發展趨于飽和,對岸的農村近十年仍可能將保持現狀,城市與鄉村空間的“斷裂”,如圖1所示。

圖1 新縣城與鄉村聚落的空間斷裂
諸如大多數缺乏城市設計先導的城鄉交界區域一樣,文教區中已建的縣博物館和曇石山中學,規劃設計上并未充分考慮片區整體協調與融合。其中,縣博物館是一個玻璃球形為主體,包裹灰色石材花瓣形態建筑;曇石山中學是典型方形合院式,紅色通體磚為主材的坡屋頂教學樓建筑。兩種完全不同的建筑形態及風格,與北側一路之隔的閩都民俗園內福州古厝白墻灰瓦園林建筑形成強烈的對比,加劇了城鄉空間的“斷裂”。
此外,從規劃中可見,位于城鄉之間的閩侯縣新城文教區被賦予了融合城鄉空間的重要使命。片區配套設施不足,同樣是普遍存在的問題,如縣博物館未設計建造地下停車場,原大量地面停車位在上一輪城市綠化空間提升過程中,被改造為景觀綠地,導致博物館公共停車位不足,亟待補充。
有別于大多數典型校園用地,閩侯第二實驗小學用地位于縣博物館用地南北兩側,校園被天然分割為兩個校區,兩區相距約150 m,導致出現校園內部交通割裂嚴重、教學輔助用房及體育場地共享困難等問題,使得原本用地緊張問題加劇,師生的交互效率降低。本校園先天具有典型城鄉空間中校園的諸多矛盾,因此如何通過設計緩和矛盾,成了首要思考的問題。
苛刻的用地條件、突出的空間矛盾,也避免了設計的千篇一律和同質化。交互城鄉空間,突出縣博物館作為場所精神的核心,也是本案在方案階段獲得政府、規劃、業主多方中,一致認可的最大亮點。
何謂“融”建筑,本文中“融”作為動詞解釋,筆者通過實踐后總結如下:①分析羅列外部、內部矛盾及成因;②通過規劃布局化解一系列矛盾開始,多方向交互的設計,促進融合;③抓住本案場所精神核心——縣博物館;④從形體、材質、色彩等細節,低姿態融合地協調精神核心。
作為城鄉空間中的非典型的小學校園,閩侯縣第二實驗小學處于校園外部、內部空間的雙重矛盾中,如圖2所示。根據上文羅列矛盾,選用恰當的布局手法,達到“融”建筑的目的。
(1)合理利用日照條件,布局虛實空間
本案用地整體呈北偏西約35°,東西寬120 m,南北長120 m+95 m的弧形,東西面寬較窄。總平布局通過最基礎的日照分析生成,南北校區東側布置教學用房以滿足日照要求;西側布置室外體育活動場地,在福州炎熱的夏季,高層建筑陰影恰好為孩子們擋住了下午操場上的烈日。操場空間與縣博物館西側主入口廣場空間串聯一體,保留了西側民俗園路新縣城進入文教區縣博物館主體建筑無遮擋的視線關系,以此形成場地布局與學生活動的融合。
(2)一體化教學組團,退臺強化精神核心
為在有限的用地中容納下更多的功能用房,南北校區5棟主體教學用房的東、西側串聯起來,分別形成一體化的“S”型、“U”型布局教學組團。建筑東、西側連接體布置教師備課室、年級辦公室、衛生間、設備用法等教學輔助用房,集約化也成為本案提高教學效率的手段之一。
縣博物館建筑高度16 m,新建教學樓建筑高度24 m。建筑形體上,南北校區建筑組團均以縣博物館為中心逐層退臺,配合立面鋁單板線條漸進的方向性,將區域視覺中心推向博物館(圖3),以此達到形體上的外部融合。師生們在校園開展各類室外活動時,南北校區分別朝向博物館較大的退臺屋面成為首選。因為剛好越過樹木的屋面高度,在體驗活潑開放的室外空間時,博物館也成為標志性打卡背景存在。


圖3 建筑退臺導向視覺中心
(3)垂直校園,融合內部矛盾
由于用地進深受限,根據《福州市規劃管理規定》及《中小學建筑設計規范》中的退距要求排布教學用房,極限狀態下只能設置五棟教學用房,難以將行政辦公、圖書館、報告廳等功能獨棟設置。此時引入“垂直校園”概念,打破常規校園功能布局,如利用建筑中靠近操場空間布置報告廳;層數超過四層用房作為行政辦公層;底層架空平臺下設置風雨跑道等。以此方式將一系列重要功能穿插于一體化教學組團的各處,教學基本功能與輔助功能交互多層退臺綠化,組成多維共生的垂直校園,如圖4所示。

圖4 垂直校園平臺
(4)多種細節設計,低姿態融合場所精神
形體上,在周邊建筑互相對峙抗衡的環境中,提取縣博物館球形元素,將新建教學用房形體的轉角處理成半徑1.2 m的圓弧。謙和的姿態,低調圓潤形體,在文教區中調和了矛盾,達到與縣博物館統一風格的目的。項目建成后校方反饋常有群眾認為新校園與縣博物館為同一個項目的一二期,如圖5所示。

圖5 新校園低姿態融合文教區
材質及色彩設計上,在多次踏勘場地后,設計團隊便萌生提取閩都民俗園的當地閩派建筑灰瓦,及縣博物館現代主義建筑金屬、玻璃等元素進行新演繹的想法。在新校園外立面,同時采用三色混拼劈開磚及銀灰色鋁單板分別運用于外墻裝飾及空調挑板裝飾,使功能和美觀雙重結合。劈開磚采用傳統240 mm×52 mm×11 mm規格,按7∶2∶1的比例,由淺到深由工人現場混合拼貼,鋁單板選擇低反射啞光淺灰色鋁板成品安裝,試圖在融合博物館的同時,將傳統材料和現代材料相融合。
以上闡述,均在融合空間場所精神核心的原則,結合用地實際條件,采用多種設計手法,運用空間織補[2]手段,使校園與周邊建筑在空間虛實上,實現有序退讓百米高層住區、銜接鄉村聚落,實現低姿態融合的過程。
沿東西方向,充分利用南北校區教學組團的3個內庭院開合,引導城市與鄉村通過校園空間達到視線上的雙向交織、居民生活與教學活動在行為上的融合(圖6);沿南北方向,南北校區分別朝向縣博物館、曇石山中學交界處。圍墻相比于朝向車行道路一側,更加通透,雙向銜接外部視覺空間,互相借景完成空間綠化、視覺共享。

圖6 校園雙向交織、空間共享
除了在空間高度及空間滲透上,校園建筑在場所內形成空間共享外,上位規劃中新城文教區的集中,使在其中的閩侯第二實驗小學、縣博物館、閩都民俗園、曇石山中學等文教建筑在教學教育資源共享上,形成了巨大的優勢,在本案建成投入運行后便達到一個頂峰。可以說,閩侯第二實驗小學項目成功地擔當了城鄉間的“融”媒介的作用。縣博物館、閩都民俗園成為中學、小學的教育基地,學生也成為小義務講解員,為它們提供志愿服務。
除建筑布局上充分尊重縣博物館的核心地位之外,作為文教區內最后一個建設項目,補足區域配套設施的短板勢在必行。本案非常規地設置了一個共300個車位、7000 m2的地下室,在滿足校園50個停車位基礎上,又補充了250個社會停車位供給縣博物館和周邊居民免費使用。在縣政府協調下,破例在博物館用地內開設一個車庫出入口,從設計、管理上入手保障校園安全。
項目立項初期階段,便考慮到在博物館用地內插入一個地下通道,為師生提供安全、便捷的連通南北校區的綠色通道。方案階段引入智能化校園技術,建成運行兩年后,實踐證明,技術可以提升校園管理效率。
體量生成階段形成的退臺相互串聯成連通的綠化活動平臺,適應了面向自然、開放學習的教學新模式。造型風格上,延續已建的博物館和閩都民俗園的文化建筑風格,生成“云石”造型概念;立面材料上,采用銀灰色鋁單板構件、青磚墻面、中式花格墻,傳承了地域建筑特色,如圖7所示。

圖7 銀灰色鋁單板構件、青磚墻面
隨著項目竣工投入使用及時間的推移,建筑自身在空間中仍在“生長”。通過設計上城鄉空間與校園空間織補的融合、人的活動介入,時間也在共同彌補著空間的斷裂。
“十四五”規劃目標中指出,高質量的發展、城市品質提升,是未來建設的目標,作為有使命感的建筑師,調和城鄉空間的“斷裂”、織補斷裂的城鄉空間、創造交互城鄉空間的“融”建筑,勢在必行。
通過設計實踐,筆者在城市設計階段對城鄉的校園建筑設計提出普適性建議:
(1)校園建筑規劃用地應完整連續;
(2)建筑總平布局上,應考慮在場所精神引領下區域空間的滲透性、共享性[3];
(3)新城規劃,應注重住宅高度層次控制,避免高層住宅形成“山墻”;
(4)立面材質顏色傳承地域性特征,協調周邊建筑。
因此,在城鎮化進程中,提升我國城鄉結合部教育資源,使其高質量發展,仍然任重道遠。大量此類校園空間需要建筑師、規劃師一同探索和實踐。
圖片來源:插圖均為作者自繪;建筑攝影:章勇。